【摘 要】情智教育呼喚以“情”啟“智”。筆者在教學中依托兒童詩的教學創設情境,啟發智慧,激發靈感,讓學生體驗從學習兒童詩到創作兒童詩的不同學習感受。嘗試從低年級開始“思維大爆炸式”的語文基礎訓練,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關鍵詞】兒童詩 創作 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4-0115-02
著名的情智教育創立者孫雙金老師認為:“情智語文”就是充分挖掘語文課程的情感和智慧因素,調動教師的情智才能,營造積極的情智氛圍,追求學生情智共生,情智和諧發展的語文。呼喚語文課上的情感魅力,這是人性的回歸,這是教育的回歸,這是語文本質的回歸!我曾有幸觀摩過孫老師的一節公開課《兒童詩歌——陽光》。課上,孩子說:“陽光爬上了窗臺,像一個淘氣的娃娃。”多么富有靈性的一句兒童詩,它就悄悄地誕生在孫老師的課堂上。沒有多少花哨的設計,沒有多少炫目的課件,有的僅是孫老師娓娓道來的話語,像是打開了孩子的心門,詩樣的話語悄悄地流淌,不露痕跡卻又動人心弦。學習歸來,深受觸動。我想在自己的課堂上也給孩子們播下一粒詩歌的“種子”。
蘇教版一年級下冊中編排了《雨點》和《鮮花和星星》兩首現代兒童詩。我希望以此為契機,開始嘗試將詩歌教學由單純學習、賞析向自主聯想、創作轉變。
一 模仿是創作的“引路人”
兒童詩《雨點》是巧妙地將雨點的旅程安排進水域的變化之中。擬人化的寫法讓學生既感受到雨點的調皮,又不知不覺地掌握了不同的水域特點:池塘是安靜的,河流是奔涌的等等。當學生完全理解并借助朗讀體會詩歌的樂趣后,我的實驗才正式開始。“小朋友們,雨點還會落到哪里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的思緒開始讓雨點亂飛:房頂上、馬路邊、草叢里……“雨點在那里干什么呢?”“雨點落到雨傘上,在雨傘上玩滑滑梯!”“雨點落到花苞里,在花苞里做香香的夢!”……學生的話語充滿童趣。但是,最讓我吃驚的還是一個幼時患過腦癱的孩子,她站起來,慢慢地說“雨點落在房頂上,在房頂上看風景!”我自愧不如,孩子才是真正的詩人。我趁熱打鐵,煞有其事地給每個孩子發了一張紙,讓學生當小詩人,把自己的作品認真地寫下來,大聲地讀出來。學生們的小臉紅紅的,那是第一次當小詩人的激動。學生們的字寫得特別認真,那是第一次當詩人的責任。學生們朗讀自己作品時聲音尤其響亮,那是第一次當詩人的自豪。
《鮮花和星星》是著名兒童詩作者金波的作品。他將兒童的天真可愛融入了簡短的詩句中,讓學生們一讀就明白了鮮花美、星星多。學生們課上還爭論著到底是鮮花多,還是星星多。爭論的結果是鮮花和星星都很多。我追問,生活中還有什么像鮮花、星星那樣多的呢?答案千奇百怪、包羅萬象。那你會像金波爺爺那樣寫一寫嗎?學生們有過一次當小詩人的經歷,這次駕輕就熟,張嘴就來了:我最喜歡春天的小草:這兒一棵,那兒一棵,真比路旁的野花還多。最有趣要算這一句:我最喜歡滿冰箱的冰淇淋:這兒一個,那里一個,真比存錢罐里的零錢還多。最富有詩意的是郝××同學的作品:我最喜歡我頭上的麻花辮,這邊一甩,那邊一甩,真比海盜船還快!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個把頭搖得比撥浪鼓還快的小姑娘,兩條小辮兒甩得飛快!小姑娘哪里是甩小辮兒,她是要把快樂甩出去呀!
每一首兒童詩都是學生們模仿創作的佳品。教師把教材用好、用活,不僅僅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本身,更重要的是教會了孩子如何用自己的語言傳情達意。
二 想象是創作的“助跑器”
一冊語文書就只有幾首兒童詩,是不是教完了就將“詩歌教學”實驗擱置一旁了呢?非也!我會在很多課文中尋找兒童詩創作的機會。比如,教學完《這兒真好》一課后,學生都能明白荒島變綠島的原因,都替小熊高興。我抓住契機,問:“這兒真好!這兒好在哪里?”請學生先畫一畫(事先發放了一張荒島圖),再在圖的空白處請學生自由創作兒童詩《這兒真好》。結果,圖上荒島變成了綠島,詩歌更是給圖畫錦上添花。“這兒真好!有高高的椰樹,有鮮艷的花朵,有藍色的大海,還有一群可愛的小朋友。”同樣,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創作的《世界多美呀》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學生們創作兒童詩《世界多美呀》:世界多美呀!天空是藍湛湛的,樹木是綠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太陽是紅彤彤的,雪地是白茫茫的,稻田是金燦燦的……如果不是下課鈴響了,怕是要創作一首長詩吧!
三 閱讀是創作的“大本營”
學生在課堂上的創作是智慧的集中體現,要讓這樣的靈感始終保持,只靠品析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所以,給學生推薦課外讀物很有必要。蘇教版《新補充讀本》是與蘇教版教材配套的課外補充讀物。其中,兒童詩較多。學生們喜歡讀,愛讀,更愛朗誦。《七彩語文》也是全國最早發行的語文配套閱讀期刊,其中刊載了許多著名兒童詩作家的作品。乾隆的進士孫洙對《唐詩三百首》的題詞中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兒童詩創作也是如此,讀得多了,水滿則溢,學生出口成詩也不奇怪了。
引導學生創作詩歌只是我語文教學中的一個小小的嘗試。江蘇省特級語文教師管建鋼老師認為小學語文教學要以作文教學為突破點,以“文心”技巧為作文教學的第一要務,培育學生寫作上的發表意識、讀者意識、真話意識和作品意識;以寫作興趣和寫作意志為作文教學的核心要素,認為寫作興趣是寫作的第一能力,寫作意志是寫作的第二能力,讓學生有興趣寫、有意志寫是寫作教學上的最重要的事情。老師應該是學生作文的把脈人、處方人,要以作文教學為突破點,指導學生進行融入整個作文教學活動的大面積閱讀:學生在寫作的指引、指向下的高品質閱讀,發動一場指向“寫作”的閱讀的教學改革。一年級的詩歌創作教學還達不到管老師所說的作文教學高度,但是,我會在課堂上滲透這種思想,讓學生有創作的興趣和欲望。這種自主創作的意識如果越來越強,將會變成影響人一生的寫作習慣。我帶領學生學習課文只是把課文當成一個范例,學生通過學習范文不僅感受到文字的美,感受到文字透露的情,還能學會這種表情達意的方法來抒發自己的心情,這才是新課標下語文教學追求的終極目標。為此,我在努力中!
參考文獻
[1]孫雙金.孫雙金與情智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管建剛.我的作文教學革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