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虛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不論是豐富學生的詞匯,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水平,還是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都與虛詞教學進行得如何有直接關系。虛詞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這種極為重要的地位是人所共知的。
【關鍵詞】虛詞教學 詞匯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4-0118-02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在談到課程目標時就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具有良好的現代漢語語感。可是,由于虛詞的數量少(與實詞比較而言),不能做句子的主要成分,意義又比較抽象,因而往往容易被大家忽視,這是值得注意的。那么,在虛詞的教學中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 反復強調虛詞在語言實際運用中的重要性
如果我們把語言、文章比作衣服,那么虛詞就好比是線,沒有線就縫不成衣服,不懂得虛詞就說不好話,寫不成文章。虛詞運用得當,可以使語言有條理,增強邏輯力量,充分準確地表達思維感情。例如:“辦好‘八藝節’,他們忘我地工作。”“為了辦好‘八藝節’,他們忘我地工作。”兩相比較,后一句用上虛詞“為了”,明確指出“忘我地工作”的目的,就比前一句精確得多。又如:“他三點鐘就來了。”“他三點鐘才來。”這兩句一字之差,表達的意思卻恰好相反,前者說明來得早,后這說明來得遲。再如:“你明天上學嗎?”“你明天上學吧?”這兩句也只是一字之差,詢問的語氣就完全不同了。前者,上學不上學,問話人不知道,要求對方回答,詢問語氣強。后者,問話人已經知道對方明天上學,或者約莫知道一些,這樣問只需對方證實一下,詢問的語氣很弱,主要是表示關懷或客套。又如:“老張來了嗎?”“老張來了呢?”這里用“嗎”的表示是非問,要求對方作具體答復,用“呢”的表示特指問,包含有“老張來了該怎么辦?”的意思。像這種所用的虛詞不同,表情達意也就不同的例子還有很多。可見,虛詞在語言運用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二 講清楚有些音、義相同或相近的虛詞之間的細微差別
例如:“不論”、“無論”、“不管”、“盡管”等四個詞都是連詞(“盡管”也可以用作副詞)。它們在用法上,有的完全相同,有的同中有異,有的完全不同。這就要我們在教學中仔細推敲。“不論”和“無論”用法相同,可以互換,都表示無條件,常用于書面語。但“不管”跟“不論”、“無論”,就只能說用法基本相同,都表示無條件,即不受任何條件約束,但它們之間在用法上是有差別的。“不管”后面可以有“名詞+不+名詞”的格式,“無論”、“不論”就沒有這種用法。例如:“不管冬天不冬天的,他一直不戴帽子。”這里的“不管”就不能換成“不論”或“無論”。而“盡管”跟“不管”(“不論”、“無論”)的用法卻完全不同。前者用于讓步句,后三者用于無條件句。讓步句是表示“讓步的”,就是偏句先退讓一步,表示暫且承認某種事實,下一分句常用“但”、“然而”、“卻”等詞跟它呼應,表示轉折。這樣,“盡管”后面的詞語就應該是確定的,不能有所選擇。這是“盡管”這個詞的特性,如果它的后面用了有選擇作用的“或”字及疑問副詞“怎樣”、“如何”等,那就錯了。例如:(1)盡管是酷熱的盛夏或寒冷的隆冬,他們也堅持送貨上門。(2)盡管工作怎樣忙,他們也堅持每天晚上學習。(3)盡管臺灣當局如何堅持走“臺獨”路線,如何折騰,也挽救不了他們在國際上受孤立的命運。以上三句里的“或”、“怎樣”、“如何”用在“盡管”后面,都用錯了,應該把句中“盡管……也……”都改為“不管……都……”才通順。
“不管”(“不論”、“無論”)都表示“無條件”的,它要指出可供選擇的幾種情況。因此,后面的詞語,應該是不確定的,是“有選擇性”的。這是“不管”這一類次的特性。例如:(1)不管各個作者之間有著怎樣的相同之處或者差異之處,反正選擇和提煉,不是別的用場,而是為了表現人物,為了給人物提供表現的場合和機會。(2)而幾十年來,他不管別人知道不知道,不管別人參觀不參觀,都是一樣干。
句(1)中“不管”后面有“怎樣”,句(2)中“不管”后面的“知道不知道”、“參觀不參觀”都是不確定的,有選擇性的詞語,這是用得好的。如果在“不管”后面用了確定性的指示代詞“這樣”、“那樣”等,那就錯了。例如:(1)不管這幾天天氣這樣寒冷,他都一直堅持刻苦學習。(2)不管情況那樣危急,他始終堅守在工作崗位上。這兩句話里的“這樣”、“那樣”都用錯了,應改為“怎樣”。
“的”、“地”、“得”這三個助詞,在口語里是不分的,都讀作de(輕聲)。在書面上,“的”、“地”、“得”現在有明確的分工,“的”是定語的標記,“地”是狀語的標記,“得”是補語的標記。這是現代漢語越來越嚴密的表現。在講語法時,這三個虛詞比較好講,也比較好學,但一到作文時就亂套了,總是順手拈來,不加思考。這些詞使用的頻率高,錯誤的頻率也很高。這就要求老師不僅要講清“的”、“地”、“得”的語法功能,更重要的還得多講點“為什么”。例如:(1)他搖的小船飛快。(2)我看,老師說的對。(3)嚴厲的批評對他有好處。如果“的”、“地”、“得”不分的話,這三句都有歧義,句(1)可以理解為“他搖的小船飛快”、也可以理解為“他搖得小船飛快”,句(2)可以理解為“老師說的話對”,也可以理解為“老師說得對。”句(3)可以理解為“嚴厲批評的內容對他有好處。”也可以理解為“嚴厲批評的態度對他有好處。”究竟作者指的是什么,要靠讀者根據上下文意去猜啞謎。嚴格區分了“的”、“地”、“得”的用法,作者就可以根據表達的需要加以取舍,而讀者也不必猜啞謎了。這樣,語言不是更純潔、更精密么?
語言學是一門現代科學,語言是隨著科學的發展而越來越嚴密完善的。當我們閱讀古代和近代作品時,既不能根據今天的用法判斷過去的是非,也不能把歷史上某個時期的用法搬到今天來。
三 虛詞的取舍和選用
一句話里,往往由于用不用虛詞、選用什么樣的虛詞,對表情達意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前面已經舉了一些例句,這里再補充幾句:(1)總理呵,我們的好總理!你就在這里呵,就在這里!(柯巖:《周總理,你在哪里?》)(2)“你放著罷,祥林嫂!”四嬸慌忙大聲說。(魯迅:《祝福》)(3)不認識了么?我還抱過你咧!(魯迅:《故鄉》)以上例句不用“呵”、“罷”、“咧”虛詞,從語法角度說,也都是通順的。可是,句(1)不用“呵”,悼念總理的激情就沒有了;句(2)不用“罷”,語氣就要弱得多,四嬸不讓祥林嫂在福禮上沾邊的兇惡神態也就沒有了;句(3)的“咧”字精確地表現了楊二嫂的不滿和自我炫耀的感情。
同樣的一個虛詞往往在不同的語言環境,能表達不同的意境。例如:(1)他的臉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魯迅:《藤野先生》)(2)他總仍舊是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丁舉人家里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么?(魯迅:《孔乙己》)
句(1)中的副詞“竟”,是“終于”的意思,表達了藤野先生與作者無可奈何,依依惜別的深情。句(2)中“竟”是“居然”的意思。用得非常精當。孔乙己“竟”敢偷丁舉人家的東西,完全是出乎人們意料的。這個“竟”字,畫出了丁舉人橫行鄉里、令人側目的栩栩如生的形象。
四 結束語
當然,虛詞教學方面的課題還有很多,以上只是本人的一些粗淺意見,希望能給同仁們一些參考,對虛詞教學做出更細致、更深入、更全面的探討,以促進語言教學。
參考文獻
[1]昌慶志.虛詞教學三步法[J].語文學刊,2000(3)
[2]陳效偉.虛詞教學初探[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2(3)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