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中華文化的傳承發揮著重大的作用,是古代文人學者進行思想表述的工具。同時,它對初中語文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針對其解讀能力進行培養可以加深學生對中華文化內涵的理解。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文言文的重要性已經被廣泛認知,但在這項事業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阻礙了學生們解讀能力的培養。本文分析了提高學生文言文解讀能力的意義,解讀了初中生文言文解讀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課堂 解讀能力 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4-0125-01
文言文教學在我國的初中語文教學中發揮的作用較大,但隨著教育改革進程的推進,傳統背景下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新時代背景下,各種新的教育理念層出不窮,但在文言文教學方面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阻礙了解讀能力的培養,針對這個問題尋找對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提高學生文言文解讀能力的意義
1.傳承歷史文化
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需要依靠知識,如此便涉及文化傳承的問題。歷史文化的傳承主要通過兩種形式:一種是民間傳承,另外一種是教育傳承。民間傳承因為缺乏科學系統的指導,而使有些歷史文化失去了原本的面貌。通過教育論著的傳承方式則可以保留其客觀性。我國的初中教材針對文言文課程都是經過較為精心的篩選,富有代表性,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如《論語》十則,出自春秋時期,記錄了我國的圣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幾千年的時間里,對我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教材對其進行選用有著明顯的現實意義。
2.提升精神境界
初中生雖然年齡較小,但他們正處于可塑性和模仿性較強的時期,對所學的知識能夠進行較為牢靠的記憶,在對文言文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直接和先人對話,學習他們的精神思想內涵,豐富自己的人文情懷。如讀莊子的散文可以體會到其汪洋恣肆的文學思想,學習孔子可體會到君子的意境,使學生的性情得到陶冶,精神境界也會隨著成長對其體會愈加深刻而得到升華。
3.增強語言積累
初中語文教材在制定的過程中,文言文部分都是經過精挑細選而成,在結構、語言、思想內涵等方面都具備較強的藝術價值,學生對其進行學習以獲得豐富的語言知識,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就可以形成自身的一種能力,將其應用在寫作中就可以提高寫作能力。
二 初中生文言文解讀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對文言文的重視性不足
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就是學生不了解學習文言文的原因。在課堂上,他們僅僅是在進行強行學習,并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性越來越得到凸顯,面對這種狀況,全世界范圍內都掀起了“重理輕文”的風潮,使社會的大環境不偏重文科類知識,加之文言文時間較為久遠,家長和學生都認為文言文的學習并不具備現實意義,因此對其采取輕視的態度。但由于這是考試的一個重要部分,他們不得不對其展開學習,但也僅限于記憶,并不真正領會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培養學生的解讀能力阻礙重重。
2.教師觀念無法改變
當前的教育改革持續時間相對較短,教師的傳統教育觀念仍然無法改變,依舊將課堂的主導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教師會在課堂中對文言文的內容逐條講解,使學生沒有思考的時間,只能努力對其進行強制的記憶,使學生的參與性被削弱,難以激發出學習熱情。
3.教師的教學方法問題
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認為教學的重點就是背誦與翻譯。結果學生認為學習文言文就是依靠簡單的記憶,雖然有一些教師也會對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講解,但是將重點放在詞句的解析上,這種講解方式并不能培養學生的解讀能力,反而會讓學生將重點放在句式和字詞的理解之上。
三 提高初中生對文言文解讀能力的策略
1.使學生重視文言文的學習
教師應該在講解文言文的時候向學生說明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性。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時間洗禮下,依然能夠流傳于世,說明其中蘊含著能夠經受住時間考驗的真理,作為中華兒女,必須對其進行傳承,并發揚光大。文言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推廣具有重要的意義。
2.教師更新觀念,改變教學方法
教師應該扮演課堂的引導者,啟發學生們主動探索文言文的知識內核,使他們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發現知識,這樣學生們學習到的知識印象深刻,并能夠形成獨特的理解,有利于學生解讀能力的提高。
四 結束語
初中的文言文教學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能使其欣賞到中華傳統文化之美。但在對初中生的文言文解讀能力培養的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問題,阻礙了學生們解讀能力的培養進程,需要不斷在教學實踐中改進。
參考文獻
[1]蒙睿.從高中語文教學看初中文言文教學[J].初中語文教與學,2011(2):115~116
[2]鄧陶鈞.略論語文教材的教學處理策略——以《秋詞》為例[J].語文教學之友,2009(12):114~115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