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預設是指教學預測與設計,是教師圍繞教學目標而設計的教學的教案環節和程序。生成是相對于預設而言的,即在預設下產生出新教學資源的創造過程。預設與生成作為一對矛盾統一體,共同存在于課堂教學中。預設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預設。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提升。精心預設與隨機生成相輔相成,教師只有課前進行精心預設,課堂教學才會有美麗生成。
【關鍵詞】預設 生成 文本 尊重學生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4-0129-01
一 立足文本,誘發生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教材,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語文課程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健康的審美情趣、積極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因此,教師應立足文本,充分解讀文本,多角度地切入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信息。要對文本中學生容易產生個性解讀的地方進行充分預設,才能在課堂教學中誘發學生的生成,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如《丑石》一課中,“丑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一句,是學生容易產生個性解讀的地方。丑石是如何以丑為美,對此學生容易產生分歧。教師在備課時,要對這個地方進行充分預設:這里的丑和美分別指什么?是不是越丑的就越美呢……果然,上課時有學生質疑:“是不是外表越丑的就越美?那外表美的呢?”于是,教師讓學生仔細閱讀文本,了解丑石的外表之丑,人們對它的嫌棄,以及后來丑石的用處,在對比中,讓學生明白:“這里的丑是外在的,而美是內在的。不管是人或物,都不能以外表去評價他,而應該看他的內在價值。當然,如果能達到內在美和外在美的統一,就更好了。”這時,忽然有位學生說:“我明白了,丑石的美還在于它幾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忍受著這一切。”“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發言。總之,教師引導學生充分解讀文本,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二 精心設計,促進生成
現代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精心地預設,這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保障,也是精彩生成的前提。教師應確立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的語文教育觀念,注重吸收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積極開發、合理利用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現代教育技術,努力探索網絡環境下新的教學方式;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重視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啟迪學生智慧,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教師要預設開放的教學目標,設計精到的教學過程,選擇精巧的教學方法,準備豐富的教學資源。只有精心預設課堂教學,才能促進動態生成。
如在教學《你,浪花的一滴水》時,由于這首詩發表于20世紀60年代,離現在已經五十多年了,學生對雷鋒不那么熟悉,難以深刻地理解雷鋒的精神,也不易與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課堂上甚至有學生認為雷鋒是傻子,做了好事不留名。于是,教師設計了開放的教學目標:辯論我們這個時代還需要雷鋒精神嗎?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組成正反兩方,各自去找資料。辯論課上,學生們妙語連珠,思維的火花不斷碰撞。正方的同學列舉了雷鋒的一個個英雄事跡,朗讀了雷鋒的一篇篇日記,誦讀了雷鋒的一句句名言,最終使反方同學的“雷鋒是個傻子”“雷鋒三月來四月走了”“雷鋒出國了”等觀點站不住腳,被雷鋒的精神所感染。這樣的課堂,學生得到的何止是一首詩所能傳授的?
三 尊重學生,動態生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
如在教學《金色的魚鉤》時,課堂在教師的精心預設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當教學到“老班長犧牲”這個環節時,有學生發表不同觀點:“老班長為了照顧三個病號而犧牲自己實為不妥,平時給三個病號吃的應該分成四份,自己把身體養好了,才能更好地照顧病人。”學生的觀點有道理,但與文本的價值取向出現偏差。教師在肯定學生獨特感悟的同時,又想著應如何讓學生理解老班長在當時情況下的所作所為呢?于是,教師讓學生從文中找出老班長這樣做的理由,再結合二萬五千里長征發生的感人事跡,讓學生體會老班長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的精神。
學生是一群鮮活的個體,每個人的知識經驗、認知水平皆有不同。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可能會得出許多新穎的、個性化的觀點,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去應對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教師只有充分尊重學生,課堂才會有動態生成。
生成性教學對教師提出了嚴峻的考驗。生成分兩類:一類是教師預設下的現象,教師都能靈活應對;一類是教師不曾預設的現象。預設外的生成,具有突發性、情境性、發展性,教師處置起來難度較大,會出現生成有偏差,生成淺顯化,教師要憑借教學智慧,把這些生成性內容看作新的教學資源,對教學進度和教學方法及時進行調整,立足文本,靈活取舍、引導,乃至突破。當然,預設外的生成有時也很精彩,是課堂的意外收獲,點睛之筆。
語文課堂教學要達到預設與生成的和諧統一。課程專家吳永軍教授曾說:“在現實教學中,如果拋棄了預設,而一味地追求生成,這就偏離了生成性本質,也難以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相反,如果教師只注重預設,對于課堂上學生的動態生成視而不見,任憑智慧的火花自生自滅,這樣的課堂必定是一潭死水,毫無生機可言。教師只有精心預設,課堂才會有美麗生成。這也才是新課程下所需要的充滿靈性與人文的語文課堂教學。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