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試驗)》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新課程強調學生作業的設計要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作業的評判應注重過程性和激勵性。“一刀切”的留作業方式并不能夠達成復習和檢驗學習成果的目的,更無法提高數學學習成績。本文主要以蘇教版的教材為例,以行政班教學的作業反饋形式對學生作業個性化設計的理論基礎、實施形式和策略等進行論述。
【關鍵詞】高中數學作業 個性化 實施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4-0151-01
在高中學習中,數學學科由于學習內容的瑣碎和繁雜而成為不少學生學習的難關,很多偏科的同學因為數學學習的障礙而與理想的大學失之交臂。由于每一個學生都具有不同的學習習慣以及學習特點,“一刀切”的留作業方式將導致很多學生的數學作業并不能夠達成復習和檢驗學習成果的目的,無法提高數學的學習成績。筆者認為數學教師應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差異來設計個性化的數學作業,為學生尋找最適合的數學學習方式。
一 高中數學作業個性化的設計與實施的要求
隨著教育的發展,教育教學的主體已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尤其是高效課堂的提出與探究,如何設置作業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在數學作業設計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針對性。設計數學作業內容要體現當堂課教學目標,學生通過數學作業強化,進一步鞏固知識、形成能力。內容要圍繞本學科及本節課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側重放在把握重點、突破難點上。
第二,適度性。這是指數學作業數量適當,難易要適度,讓學生能較順利地完成。數學作業的難度與數量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不要讓學生形成過重的負擔,確保80%以上的學生能獨立完成數學作業。對學有余力的學生,要適當設計一些知識遷移或知識拔高作業。
第三,多樣性。數學作業內容可以書面作業與口頭數學作業并重,預習與鞏固相結合。作業題型也要多樣化,互相穿插或一題多變,讓學生感受到作業內容和形式的豐富多彩,使之情緒高昂、樂于思考,從而感受到作業的樂趣。
第四,層次性。高中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因材施教顯得尤為重要。在設置數學作業時教師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層設置數學作業,這樣,既能提高基礎較差的學生,又能鍛煉基礎一般的學生,更能開發學有余力的學生。
第五,重演性。對于一些有代表性、典型性、關鍵性的作業必須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一定程度的反復性作業,才能保證學生獲得牢固的知識和熟練的技能。同一知識點的題可以變換形式、數據重復設置,從而使學生理解與掌握,形成技能。
二 高中數學作業個性化的實施策略
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筆者堅持以下幾點:
第一,融入具體情境,讓作業更加貼近生活。教師從實際出發,創設更加生動的教學情境,根據學生的實際來編制一些與學生生活比較接近的問題,讓學生能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具體問題的決策之中。
第二,增強學習趣味性,讓作業更加豐富多彩。新課程明確提出了在培養學生掌握知識能力之外還要讓學生掌握方法,并能活學活用,此外還要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在對作業的設計時需要貼近實際,選取學生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內容,在選材上不能單一化而應豐富多彩,從而讓學生覺得每一個題目都是新的,在題型和方式上也要有所變化,不能單一僵化。
第三,在設計作業難易程度上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水平,設計出層次性。
筆者堅持個性差異,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按照由易到難的原則,設計作業鏈,建立作業“超市”,把每天的作業分成A、B、C三個層次。A是基礎題,適合基礎較弱的學生完成,并要求做課本上的相應習題;B是中檔題,中等學生可以選擇做A和B;C是偏難題或開放題,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在A檔和B檔中選擇適量的題目并完成C檔題。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對本章節的掌握情況和課余時間進行自由選擇,教師只規定必須完成的量。
教師在精選習題時要保證每個習題具有代表性和針對性,學生做完后能從此題中總結一類題的通法,以達到以一代十的目的。另外,可以使學困生更加關注基礎,量力而行,不必為每天完不成作業或花費大量的時間完成某科作業而煩惱。而優秀的學生對于很熟悉的基礎題或中檔題完全可以放掉,只需要根據自己的水平完成A檔和B檔中不太熟悉的題目,進行適當的拔高,增強其思維能力。
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筆者還經常變換作業形式。A檔作業基礎題后可以讓學生思考:“本節知識都有哪些基礎題型?各類題型的解題方法有哪些?”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B檔作業經常設計一題多解、多題一解,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C檔作業多以開放題形式出現,或讓學生自己編題,提高層次。一章或一個單元結束后,讓學生以程序框圖的形式寫知識結構體系,培養整體思維,并進行展示交流。
三 結束語
新課程理念下的作業設計目的是“打好基礎,促進發展,改進教學”,要把握基礎教學的要求,并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有不同的發展,有不一樣的成功。在數學作業的訓練中,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體驗發現和解決數學問題的探究和學習過程,不斷反思、歸納、整理、優化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