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中對運算求解能力的要求是:“會根據法則、公式進行正確運算、變形和數據處理,能根據問題的條件,尋求與設計合理簡捷的運算途徑。”可見課標對高中生的運算能力要求比較高。高中生的運算能力也是高考中重點考查的基本能力之一。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高中生的計算能力卻逐漸在減弱,具體表現在學生對根式類題、三角函數類題、對數類題等不熟練;對稍復雜的含有字母式子的運算題型有畏懼心理,無法迅速地進行化簡變形、正確地算出結果;特別是在直線與圓錐曲線相交問題中,用“設而不求”“韋達定理替換”等解題過程中經常思路清晰,但因為運算過程復雜,所以不想算或算不出來結果,導致考試中失分較多。
針對此問題,我校數學組的教師經過多次商討,決定以此作為研究課題,通過問卷調查與走訪,找出了學生運算能力差的原因:(1)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生沒有遠大的理想追求,學習目的不明確,做題只是為了應付老師的檢查,在遇到繁雜的計算時有一種恐懼和排斥心理。(2)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直接影響著計算能力,大部分學生計算錯誤的原因是粗心大意造成的,學生沒有對解題的過程進行有效的檢查,也沒有收集錯題的習慣,大量存在反復出現同類錯誤。(3)做題少,由于高中教學科目多、任務繁重,大部分學生只是上課聽,課后除了完成老師布置的少量作業外,沒時間也沒有形成習慣去做大量的練習。(4)大部分學生對定義、定理、公理等重要知識的理解不夠,對學過的知識不會正確運用。
針對這些原因,學校課題組成員通過多次開會商討、走訪初高中教師、查閱資料,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經過一年多的教學嘗試,逐步總結出一些提高高中生運算能力的措施與方法,以供同仁參考。
一 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般平時計算出錯多的學生的學習基礎都比較差,無明確的學習目標,抱著“混日子”的態度或有厭學情緒。作為教師應做好他們的思想轉化工作,經常找學生談心,關心他們的生活;幫助解決學生的一些困難;在平時教學中實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方法;給他們一些自由空間,挖掘每個學生的特長,經常鼓勵,增強學生自信心,踏實學習。培養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活動的原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在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過程中,多講數學在實踐中的應用,介紹數學家的趣味故事,努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主動性、積極性提高了,注意力也集中了,自然在解題運算中出錯率就減少了。
二 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
良好的個性品質是做事的基石。現在的學生都怕吃苦,沒有堅強的意志力,做事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對運算量大的、復雜的式子,都不愿多想、多算,怕麻煩沒有耐心。因此,在平時教學中多向學生提問題,多讓學生獨立計算與思考,及時鼓勵并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多讓學生涉獵一些未知領域,刺激學生的積極性與成功欲望。時間一長,學生慢慢就有了研判力、自制力和執行力,敢于挑戰困難了。
三 加強學生的運算速度與正確率的訓練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應重視運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應減少單純的技能性訓練,避免繁雜計算和程式化地敘述‘算理’”,“避免將運算與應用割裂開來”;“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建立數學模型、估計、求解、驗證解的正確性與多樣性的過程”;“能用有理數估計一個無理數的大致范圍,了解近似數與有效數字的概念”,培養學生的數感。平時教學中,在復習舊知識或新知識的鞏固練習中,多安排些有關計算的題,讓學生獨立完成,演示解題過程;加強學生口算、心算與筆算的能力,使三算經常化、長期化,把它貫穿于整個數學教學過程。盡量少使用計算器,教給學生一些運算技巧,提高計算速度。如(n5)2=n(n+1)25,752=(7×8)25=5625;ab×11=a(a+b)b,32×11=3(3+2)2=352;1a×1b=1(a+b)(a×b),15×13=1(5+3)(5×3)=195。重視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的培養,教會學生估值計算。記住常用數近似值,如≈1.414,≈1.732,≈2.236,lg2≈0.3010,lg3≈0.4470,π≈3.14,e≈2.718;記住常用數的值,如勾股數3、4、5或5、12、13,它們的倍數也是勾股數;平方數:132=169,142=196,…;多次方數:25=32,26=64,27=128,34=81,35=243,36=729,…。經常測試學生的做題速度與正確率。布置的課內外作業都要及時檢查批改,不給學生偷懶的機會。解題過程中,能讓學生計算的盡量讓學生完成,切不要包辦代替。增補一些初中未加強而高中用得多的公式與法則,如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立方和差公式、韋達定理、換元法與待定系數法等內容。通過定性定量的訓練,優化運算過程與方法,掌握解題的通性通法,熟能生巧,真正讓學生運算的速度與正確率得到提高。
四 加強數學概念、公式、法則及運算性質的教學
學生的基礎知識混淆、模糊、不扎實,往往是引起運算錯誤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在概念、公式、法則教學時應講清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讓每個學生理解掌握定義、法則的適用條件,做到咬文嚼字,如學習函數奇偶性、單調性時要理解“任意”兩字。反復運用公式、法則進行計算,真正理解法則與公式。注意公式的正用、活用與逆用,如lg(MN)=lgM+lgN,sin2a=2sinacosa等。對三角函數類題與對數類題,適當多安排課時進行練習,使學生能熟練地進行計算、化簡、變形。在做運算題時,要讓學生知道“怎樣運算”,更應明確“為什么這樣運算”,做到步步有據,理由充分。老師講過的題更要讓學生做到真懂,即將題適當變換后還會做,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五 培養學生仔細審題、認真計算、及時檢查的良好習慣
學生做錯題有時是由于粗心、不注意審題、計算過快造成的,沒有養成檢查解題過程的好習慣。好的行為習慣,靠平時積累,平時教學中要隨時強調與要求。學生審題應做到:(1)看清題中的數字與符號;(2)理清題目中的量與量的關系,特別是隱含關系;(3)明確題目中所要求的量。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和認真演算的習慣,碰到不易算、步驟多的計算題,要做到不急躁、冷靜思考、細心計算。演算時,要求書寫整潔、格式規范、方法合理。做完題后要耐心細致檢查,檢查運算符號與運算過程,克服粗心大意的不良習慣。
六 完善糾錯本中錯題的收集
作業中的錯誤,若是共性的,集體糾正;若是個別的,要讓學生自己改正,并分析出現錯誤的原因,記錄在糾錯本中,以免今后再出現同類錯誤。學生經常翻閱糾錯本,加深印象,減少類似錯誤重復出現,避免一錯再錯。在糾錯本上一般要有“正解”“原因分析”“注意事項”“解題思路”和“舉一反三”等欄目。具體做到三原則:堅持標注錯題所屬知識點的原則、堅持根源性原因分析的原則、堅持多角度解決問題的原則。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