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比較分析中美兩國高校學生工作者的定位及工作運行機制,借鑒其中的成功經驗,加強中國高校學生工作者隊伍的建設。
【關鍵詞】高校學生工作者 定位 運行機制 比較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1-0052-02
一 中美高校學生工作者工作定位的比較
1.中美高校學生工作者工作理念的比較
中國高校的學生管理長期堅持的是以社會為本的價值取向,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培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國高校學生工作的核心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團結合作精神等。目前,中國高校也逐漸開始注重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事務中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行自我教育與管理。
而美國高校的學生工作一直承載著明確的社會性責任。其學生工作的指導思想是致力于使學生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是對其進行智力訓練。近年來,發展起來的SLI(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理論認為學生學習是當務之急,其指導思想更加明確了“幫助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意義:一方面,學生工作者應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以學生為本;另一方面,通過提供咨詢等相關的引導與服務,提升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水平和幫助自己的能力,從而使大學生能夠在大學期間解決遇到的各種心理及實際問題,促使大學生心理和思想的成熟。目前,美國已經基本形成由學校牽頭,與家庭和社區三方結合的網絡,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包括大學生的學業、生活、職業發展輔導等各個方面,在高校內部已經形成十分專業化的輔導咨詢服務體系。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美國高校學生工作者制度從各方面都表現出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服務的工作理念,這一理念與中國近幾年倡導的學生工作理念是大體一致的。美國高校的學生工作者制度表面看來淡化了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將重點放在大學生主體性的訓練和培育上,但是實際上,美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經融入大學生的人格養成和公民道德素質培養之中,其最終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并不比中國差。
2.中美高校學生工作者工作職責的比較
中國高校學生工作者即輔導員,一般情況下是接受學校學生工作部(處)、院系的雙重領導,輔導員的工作職責也就相應地包含兩個主要的方面:一是接受學生工作部(處)的領導,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務;二是接受院系的領導,協助相應的院系做好課程教學方面的服務性的工作。
美國學生工作者協會則將高校學生工作者的工作職責分為三個主要的部分:心理輔導、職業輔導和社會化輔導。學生工作者經過系統而嚴格的培訓之后通過各種不同門類的輔導項目來為學生提供輔導服務,對學生個人或者團體進行輔導,從而達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以及幫助學生進行職業生涯的規劃發展,教會學生如何與人相處,應該怎樣做人的目的。此外,美國高校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方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還通過兼職崗位這一形式為學生提供學習輔導或者住宿輔導等特色服務。
可以看出,中國學生工作者的工作重心在于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而美國學生工作者的工作重心則是側重于教學外圍的咨詢服務,這種工作職責的差異與兩國的社會制度的不同有關。具體來看,這種差異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中國的學生工作者要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的教育和時事政治的教育,這一點美國學生工作者并不需要做,這是由中國的國情所決定的,也是必須要做的。(2)中國的學生工作者必須管理學生宿舍衛生、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而美國學生工作者則不需要做,因為在美國完全學分制的背景下,這類工作是交給專門的“宿舍部”來做的,通過“宿舍部”
制定的制度規范來對學生進行日常宿舍管理。(3)中國的學生工作者必須對一個班集體或者是一個年級的學生負責,而美國的學生工作者則不需要與班級或宿舍這樣的實體直接掛鉤,只需要為預約的學生提供輔導或咨詢服務。
二 中美高校學生工作者工作運行機制的比較
目前,在中國多數高校學生工作實行的是黨政合一、兩級管理的運行制度。學生工作者由學校黨政機關和院(系)雙重領導,學生工作的所有工作主要集中在院(系)學工辦,并最終落實到基層的輔導員身上。
從組織結構類型的層面來分析,這種工作運行機制是一種典型的直線職能式科層制組織結構。這種結構以縱向垂直的直線等級職權關系為主體,同時又設立了直接對直線主管部門負責的職能部門。這種組織結構類型的優點在于權力集中,權責分明,決策的可靠性得到了保障。具體來說,這一學生組織結構是十分適合于以維持學校日常秩序和主要任務為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為特點的高校學生工作的。因為這種組織結構形式保證了黨對高校學生工作集中統一的領導。這種結構類型中自上而下的職權關系確保了信息和命令的層層傳達與執行。這種運行機制與高校的黨組織系統和教學組織系統相適應,機構簡單明了,便于進行管理。
但這種運行機制目前存在兩大缺陷:一是無法完全適應現在學生工作事務增多,又必須以學生為本,全面開展工作的要求,工作的重心還停留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方面;二是基層學生工作者如輔導員和班主任能否順利完成落實到基層的全部工作任務受到質疑,因為真正直接面對學生做工作的人是輔導員和班主任,而目前高校的班級作用正逐漸淡化,基層學生工作者的工作難度越來越大。輔導員需要根據各類教育環境之間所構成的各種不同關系,表現出不一樣的行為,使得他們感受到時間和精力上的壓力和緊迫感,對于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有效的指導和服務表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狀態。這種垂直結構的組織結構類型,最終的各項具體的學生工作任務是由輔導員和班主任來承擔的,而對于他們來說實際上是難以承擔的。
美國學生工作的管理組織結構與中國有很大的不同,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為一級管理模式,條狀運行機制。學生工作組織機構的設置和權限被劃分在學校一級進行,下一級的院和系一般不設立學生事務管理組織。根據職能的不同,各種不同的部門分別成立校級的辦公室或中心,直接服務全校學生。以美國最大的公立高校之一的德州農業與機械大學(TAMU)為例。美國大學一般設有一個校長和三個副校長,分管學術、學生事務和財務。學生事務作為學校的三大基本工作之一,由一位副校長主管,依據學生事務的門類劃分出不同的部門,如TAMU共設置了12個學生事務部門,另外還有學生財政資助和學生就業指導部門,一共14個部門,各個部門統一向副校長報告工作,在各個學生事務部門中,都設置了專業人員做主管工作,以及其他專業人員做具體工作。除此以外,學校還雇用了許多學生作為助理協助部門專門人員處理各項學生事務。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與美國的國情不同,因此中國大學和美國大學的學生工作也有很多差異,我們雖不可照搬美國的學生事務的組織運行模式,但其顯現出來的學生工作內容的全面性以及突出校級專業學生事務部門的作用對中國很有啟發意義。
三 對中國高校學生工作者隊伍建設的啟示
1.強化學生工作者的服務意識
現在中國很多高校都開始重視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但在實際日常工作中,管理的最終結果仍舊是以為學校服務為主而不是以為學生服務為主。想要從根本上實現以人為本,中國高校應該立足于為學生服務這一落腳點來尋求突破,隨時間推移推出滿足不同學生需要的個別化服務以及根據學生的發展需要推出各項個性化服務和活動項目。高校學生工作者對內先強化自身的服務意識,以滿足學生的需要為出發點,為學生的身心發展提供相適應的服務,變管理學生為服務學生。
2.重視學生工作者的專業化發展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美國高校學生工作者的職業化和專業化程度非常高。而中國輔導員隊伍自身的專業化程度較低,隊伍建設的非職業化也十分普遍,針對這種情況,教育部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文件,明確了高校學生工作者在大學生成才發展道路上的重要性,鼓勵和支持學生工作者進行業務進修以及向專業化、專家化發展。專業化的前提基礎是改變目前所有學生工作都集中在班級,由一個輔導員全權負責的情況,將德育、心理輔導、職業輔導、學生獎助貸管理等專業化的學生工作事務集中到學校層面上,由專門負責某一類學生事務的管理人員來承擔相應的工作,并且在實際工作中,加快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建設,提升輔導員的地位,引進更多具有教育學、心理學、咨詢學等專業背景的專業人員加入輔導員隊伍。
3.加強學生工作者的專業培訓
目前中國高校學生工作者的專業化培訓還處于初級階段,大多數情況下由經驗豐富的輔導員對年輕輔導員進行教導,缺乏系統的專業培訓。中國高校應當采取一些措施,促使學生工作與專業教育相融合。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著重提出了高校學生工作者的培養和培訓工作?!案鞯亟逃块T和高等學校要制定輔導員、班主任培訓規劃,建立分層次、多形式的培訓體系,做到先培訓后上崗,堅持日常培訓和專題培訓相結合。”并根據各校實際情況,制訂培訓方案,提升學生事務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
為了將政策落到實處,加強高校學生工作者的培訓工作,提高輔導員工作水平,教育部還出臺了相關政策,如推薦優秀高校學生工作者去指定高校進修攻讀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博士,建設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等。各高校也要積極響應號召,開始重視學生工作者的培訓發展,但目前的培訓機制還不完善,需要進一步改進,力求最終形成科學的培訓體系。
參考文獻
[1]晏蘋.中美高校輔導員工作比較——淺論我國輔導員制度的發展方向[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4):114~116
[2]史慧明、黃軍偉.中美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比較及啟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111~115
[3]劉海存、于葳.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85~88
[4]邵娟.中美高校學生事務管理人員的比較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8(6):95~97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