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文化全球化也成為一種發展模式,而中國教育的利弊也在各種文化的碰撞中凸顯出來。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完善中國數學教育的不足,提高我國數學人才的水平的思想,本文就數學教育的意義、中國和發達國家在數學教育方面的不同以及中國應采用的改進方法進行了簡略闡述。
【關鍵詞】發達國家 數學教育 教育特點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1-0198-01
數學教育是基礎教育中的核心教育之一,我國的數學教育也逐漸實現普及化,雖然社會的整體文化水平提高了,但卻缺少優秀的數學大家。數學大家的培養應從義務教育階段開始,從中小學開始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這樣對數學教育水平的提高有顯著效果。因此,在數學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以精化中國的數學人才,提高我國整體的數學水平。
一 數學教育的研究意義
數學教育是中小學教育中重要的環節,隨著人們對教育的重視,數學教育的重視程度也隨之增加。數學的學習和應用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從簡單的生活購物到深奧的計算機程序,無一不體現著數學的強大魅力。同時,隨著國家間越來越多的交流也開始了協作關系,世界各國針對自己數學教育的特點與他國的數學教育進行對比研究分析,為實現全球化數學教育模式不斷探索著。
二 發達國家與中國數學教育現狀比較
1.教材
第一,修訂組織不同。中國數學教育的修訂組織是由科研機構、教學研究室、大學及中小學一線教師構成,這樣的組織結構使中國的數學教材在聽取了不同階層的意見后更具有一定的嚴謹性和科學性。同時,教材的修訂需要多次的研討,及時采納良好的意見彌補教材的不足。而在發達國家,如英國,教材修訂由國家課程評論專家組和咨詢委員會共同完成,專家組的職責在于結合國家課程的要求和其他成功的教育經驗以及社會各界的意見起草教育新計劃,為普通中等教育證書的評估提供依據。咨詢委員會的主要工作是根據組員自身的生活背景和教育背景為教育司提供新國家課程的整改意見,使課程的修訂視角更為廣泛,結構更為科學。
第二,教材側重點不同。中國教材的關注點主要在于基礎教育,讓學生扎實地掌握數學知識和學習方法并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中國的學生工作之后,可能再也不會遇到微積分之類的問題,但數學的學習卻培養了他積極思考的好習慣。而在發達國家,數學教育的目的更多的在于應用,從小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應用實踐能力,在教材中首先闡述所學內容的應用情況,讓學生了解到學習數學的目的。
2.教育方法
中國的課堂式教育要求學生遵守紀律,用規章制度約束規范學生的一言一行。而發達國家的教育中課堂教育較為輕松,學生不被限制行為,可以隨意討論和發言,教育更多的是自由和樂趣。在數學教育中,如幾何圖形的學習中,中國教師會為學生展示常見的幾何圖形,然后講解幾何理論和相關的習題,學生在題中理解理論知識。而發達國家的教育,教師就會分發給學生形狀不同的積木,然后讓學生自主理解幾何,隨意拼接圖形,在學習幾何的同時開發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教育特點
中國的應試教育使中國學生的基礎扎實、紀律性強,具有一定的集體責任感,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社會認知限制了學生只能注重學習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發展教育。發達國家則更重視自身發展,如美國、加拿大等國家重視自然主義教育,學生自主選擇職業,選擇未來的發展方向;在英國、法國等國家注重紳士教育,崇尚禮儀教育,因此發達國家的學生更具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三 中國針對發達國家教育特點的借鑒意見
由于我國的應試教育限制,數學教育側重于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忽略了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針對上文對發達國家數學教育的綜合分析,中國應結合自身國情,吸納他國優秀經驗,對數學教育的方式方法進行調整。首先,在課堂上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意識和創新意識,注重素質培養,把教育當作一種方法而不是一個目的。其次,在注重能力培養的同時繼續堅持本國數學教育的優良傳統,夯實基礎,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自我選擇,對于喜愛數學的學生,應積極提供數學學習的平臺,教師引領,同學間相互討論,促進學生共同進步。最后,社會應整體轉換對教育的看法,不要死板的認為大學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徑,要承認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如華羅庚那樣的數學大家的成功,不僅有他的努力和天賦的原因在,還因為他真正喜愛數學。這樣做才能促進新的、適用于中國的教學模式形成,使中國的數學教育屹立于世界之林。
四 結論
數學的發展對社會的推進有著積極的影響,基于對中國及發達國家的數學教育現狀的研究分析,中國應結合本國的數學教育特點勇于改進,從小培養學生對數學的熱愛,引導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為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數學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謝明初、孫旭花.中小學數學教育國際化趨勢及影響[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3(12)
[2]白靜、張彬.英國數學功能性技能標準及評價研究[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14(1)
[3]唐恒鈞、張維忠.國外數學課程中的多元文化觀點及其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14(4)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