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商業秘密侵權行為日益復雜化,進一步加強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是中國法律體系建設豐富和發展的重要前提。本文對我國商業秘密法律保護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商業秘密 法律保護 立法 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DF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1-0200-02
商業秘密作為企業的一項無形資產,可以為相關企業帶來競爭優勢和經濟效益,也是企業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的重要手段,是企業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但在中國目前有關商業秘密的訴訟中,中國的法律都不能體現實體或程序上的公正。
一 中國商業秘密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1.相關商業秘密的立法較為分散
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時間較短,對商業秘密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起步較晚,導致中國的商業秘密法律保護體系的相關立法不完善,更缺乏司法實踐的檢驗。從立法層面來看,有關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不僅有國家制定的法律,而且還有一些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等。但是它們所保護的重點有所不同,使商業秘密侵權行為因為主體身份、侵權原因、客觀方式的不同,因而會適用于不同的法律,導致商業秘密侵權行為經常會鉆法律的漏洞。此外,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雖然可以彌補司法實踐的不足,但是由于其效力低于法律,所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侵犯商業秘密的主體范圍狹窄
中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侵犯商業秘密的主體一般都規定為相關經營者,并將其主體擴大到第三人,但是僅限于明知或應知已經存在違法的情況下實施有關行為的第三人,規定得較狹窄。容易導致經營者以外的第三人逃脫法律的制裁。從《勞動法》相關規定來看,雖然在勞動合同中規定了保密義務,對泄密和違反競業限制要求賠償的責任,但是并沒有將勞動者作為侵犯商業秘密的主體。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勞動者侵犯商業秘密的案件比比皆是,可以看出,由于主體狹窄,不利于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
3.缺乏商業秘密訴訟程序的具體規定
從程序法的角度,中國目前對商業秘密訴訟程序的規定只有《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條對商業秘密訴訟進行了規定,商業秘密案件可以申請為不公開審理。但就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訴訟法并沒有有利于實際的可操作性規定。在相關侵權訴訟中,原告不僅要自己證明所訴事項屬于其商業秘密,而且對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做出證明。這樣就導致商業秘密侵權訴訟中存在一些問題,如原告會擔心審判程序中可能泄漏其商業秘密,為此,原告可能會放棄訴訟。此外,被告在面對侵權訴訟指控時,為了以證清白,必須進行質證。被告就需要在法庭上出示自己掌握的商業秘密,如果原告屬于惡意行使訴權,那么被告的商業秘密就會被原告通過合法的程序獲悉,實際上侵害了商業秘密權利人的相關利益。
4.法律的處罰力度不夠
中國出臺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侵犯商業秘密的民事責任采用的是補償性的賠償原則,但是沒有規定侵權行為人主觀過錯程度,以及侵權情節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其賠償只限于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失。導致對侵權行為人的處罰力度較輕,無法形成法律威懾和警示作用,不能對侵權行為人實施有效的約束。此外,《反不正當競爭法》應當對被侵權人開發商業秘密的成本、利潤減少、為訴訟所付出的費用等都考慮在內。
二 完善中國商業秘密法律保護制度的建議
1.盡快制定專門的《商業秘密保護法》
當前,中國已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企業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的市場價值屬性變得越來越大,有效保護企業的商業秘密顯得非常重要。因此,國家應盡快制定一部專門的《商業秘密保護法》,從而解決各部門法之間的沖突,進一步拓寬商業秘密保護的范圍,并建立全面的救濟制度,完善商業秘密保護的法律體系。因此制定《商業秘密保護法》將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通過法律的制定,促進商業秘密法律保護制度的發展。
2.擴大商業秘密侵權主體的范圍
要改變目前中國法律關于侵犯商業秘密的民事主體較狹窄的現狀。《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商業秘密的侵權主體的規定較為狹窄,僅限于經營者和明知或應知的第三人,這不利于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因此,法律應當將侵犯商業秘密的民事違法主體,進一步擴大到具有民事責任能力的相關人,從而使商業秘密所有人以外的任何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商業秘密的侵權主體。
3.完善商業秘密訴訟程序
我國的《民事訴訟法》要對商業秘密訴訟參加人員進行補充性的規定,進一步明確相關人員的保密義務和泄密責任,從而明確訴訟主體的主動性。這樣原告就不需要擔心商業秘密在訴訟過程中會被泄漏。同時,被告也不用擔心受到惡意訴訟而侵害自己的合法權益。此外,在訴訟過程中,原告可以要求被告停止與訴訟有關的活動,從而使商業秘密侵權行為無法繼續實施,這樣就可以在訴訟結束后對權利人帶來的具體損失做出正確的計算。
4.確立侵犯商業秘密的懲罰性賠償制度
中國應當采取補償性和懲罰性賠償相結合的原則來保障權利人的利益。侵權行為人除了對權利人的實際損失進行補償外,還要支付懲罰性賠償金。從而加大對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打擊力度,對市場經濟主體進行有效約束,減少侵權行為,使企業展開公平競爭。因此,要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一方面加重對侵權行為人的經濟制裁,增加其違法成本。另一方面,有效維護權利人的合法利益。
參考文獻
[1]沈強.TRIPS協議與商業秘密民事救濟制度比較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2]郭燕.論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J].山西科技,2010(2)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