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道德意識、學習動力、學校管理以及考試心理等諸多方面分析了大學生考試作弊的原因,提出采取加強誠信教育、提高學習動力、健全評估體系以及做好心理調適等措施來杜絕大學生考試作弊的行為。
【關鍵詞】高校管理 考試作弊 誠信 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1-0061-01
大學生考試作弊常有發生。2014年7月新華網報道:某大學擬開除20余名考試作弊學生,這是按照學校相關管理規定做出的決定,旨在嚴肅考風考紀。一則消息,引發眾多網友及全社會的關注。那么,應如何根除考試作弊行為,建立學生成績評估的公正性?應采取怎樣的措施來矯正、懲治違背誠信的考場亂象呢?
一 大學生考試作弊的原因
考試臨近,高校重復強調“嚴肅考場紀律,杜絕違紀作弊”,但每學期公告欄里公布學生考試作弊受紀律處分的招貼層出不窮,作弊的形式屢出新招,令人咋舌,作弊成了高校久治不愈的頑癥。究其原委,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1.道德意識偏差
近年來,從整體上看,當代大學生思想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就價值觀而言,呈現出多元、重利和務實的傾向,有的道德意識出現偏差,對考試作弊的認知甚至出現了“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反常現象;有人在網上高價招聘“替考”。總之,價值觀念的變化和錯誤思想的影響成為導致高校學生作弊人數增多的根本原因。
2.學習缺乏動力
在校大學生在中學階段,就像一個被抽著高速旋轉的陀螺,考入大學后,就想把以前“被奪走”的時間和自由“補”回來。因而學習就不再像以前那樣努力、刻苦,有的學生求勝心不強,產生了“學非所用”的思想,輕視學習。有的學生把學不好歸因于自己能力低,影響了自信心,對學習提不起興趣,沒有激情。有的學生在家長的逼迫下,雖能堅持正常上課,但沒有真正學懂、學會,考試成了他們獲取學分的最大障礙,為了混文憑,考試時只有通過作弊來蒙混過關。
3.高校管理失范
學校因素是造成考試作弊的最大的外部原因之一。老師出題難、偏、怪,考試制度的不合理,監考的不嚴格,對作弊的處罰不到位,都會形成一種傾向于寬容作弊的氛圍。各高校非常重視考試工作,雖制定了有關考試的規章制度,但可操作性不強,執行力度不夠,使想作弊的學生有了可乘之機。
4.考試心理失調
考試前,有些學生產生心理焦慮,唯恐考試“掛科”,因而當對考試把握不大時便抱有一種冒險、僥幸心理,將復習的寶貴時間用來制作各種作弊輔助材料,尋找可乘之機,在考試中鋌而走險,不計后果。以上種種行為,是應試教育過于強調、凸顯競爭作用的過失。
二 預防大學生考試作弊的措施
1.加強誠信教育,珍惜大學生活
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要高度重視對學生的非智力性因素的培養,誠信教育不可忽視,考試作弊更不應該。大學生必須學會誠信做人、謹守做人的本分,珍惜現在的大學生活。各高校要開展以誠信為主題的系列教育活動,并使之常態化,將誠信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促進考風、學風、校風轉變。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進行形式多樣的誠信教育。
2.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動力
學習方法的運用至關重要。大學的學習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和積累,而是學會學習,遵循學習的規律,掌握自學的技巧。大學生只有學會學習,做到循序漸進、厚積薄發,才能使自己樹立自信,笑對考場,而不用作弊。加強平時學習行為的管理,把要求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不折不扣地學會、練好,考試時就不怕暴露自己的短板和不足,考試就真正起到檢查和激勵的積極作用。
3.嚴格考試環節,健全評估體系
一是嚴格執行考試流程。各系主管主任要加強對命題、印刷、存放、組織考試、評卷、登分等各個環節的周密部署,防止試題的泄露和工作失誤;二是嚴格考前準備和檢查。各系書記應加強考試過程的監督,把重點放在防止作弊和抄襲上。考試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檢驗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和學習能力發展情況的重要手段。
4.學會自我調節,做好心理調適
有些大學生在考前出現考試焦慮、考場恐懼等心理問題,學校的心理咨詢室和心理咨詢老師要發揮積極作用,用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幫助學生調整好心態。考試期間良好的心理維護可以通過自我鼓勵、自我積極暗示、科學用腦、有效利用生物節律安排復習、勞逸結合、加強運動、焦慮時轉移注意力、學會放松、積極咨詢求助、合理用藥等一系列方法來達到良好的效果,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應對一切考試。
總之,大學生考試作弊,反映了學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還有待加強,管理工作與人才培養的需要還有差距,需要對大學生考試作弊問題做綜合研究,從全局角度采取有力措施,調動學生、教師、學校管理者等各方面的力量,加強教風學風建設,促進考風轉變,特別是學校主管部門要加大管理力度,積極探索有針對性的方法根除作弊,使每一個大學生都成長為有真才實學的人。
參考文獻
[1]齊士博.大學生考試作弊原因及教育對策[J].考試周刊,2010(10):6~7
[2]趙維新.大學生考試作弊現象的原因與對策[J].法制與社會,2008(1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