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一些高校的具體案例出發,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在高校的傳承途徑。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昆曲 傳承途徑 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1-0064-01
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被譽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歷史最古老、藝術成就最高的劇種,距今已有六百年的傳承歷史。昆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至今仍然沒有哪個劇種可以超越。昆曲演唱對發聲用氣、口法、潤腔都有著極其嚴格的要求,很多劇種都是在昆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2001年中國昆曲以第一名的佳績入選聯合國首批人類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 高校具有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勢
眾所周知,民間音樂的傳承大多是民間自發性的世代傳承,或家族傳承,或師徒傳承。昆曲也不例外,口傳心授是昆曲傳統的傳承方式,每一個節拍、每一個腔韻都需要老師的一對一教導,這對昆曲的傳承、發展是不利的。而代表著先進文化發展的當代高校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是具有優勢的。
第一,高校是高級知識分子集中的地方,受過高等教育的他們具有強烈的文化意識、敏銳的洞察力,以及對文化價值的判斷力。
第二,學者、學術機構、科研團隊都是高校寶貴的學術資源,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科研能力是高校的學術優勢。充分、合理地利用這些學術優勢可以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的研究水平,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
第三,在校大學生則是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力軍,是未來社會發展和建設的核心力量。對他們進行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傳統文化教育,培養他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中華傳統文化后繼有人。
二 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的傳承途徑
1.強化音樂類公選課建設
高校的音樂類公選課是面向非音樂專業學生開設的普及型課程,施教面廣。然而,長期以來,無論是任課教師還是學生,對于此類課程的重視程度都是有所欠缺的。雖然有些高校開設了一些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相關的課程,但由于缺乏專職的老師,課程還處于各位老師的自我開發狀態,學生的興趣也不大,理想與現實又存在著差距。
2009年,在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倡議下,啟動了“北京大學昆曲傳承計劃”,并于翌年3月開始舉辦經典昆曲欣賞公選課。由于自2004年以來,白先勇親自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曾數度赴北京大學演出,博得師生的一致好評。故經典昆曲欣賞公選課自開辦當日起,即呈現出盛況空前的“氣象”,被譽為“史上最火爆公選課”。此后,鑒于這門課受歡迎的程度,“北京大學昆曲傳承計劃”以經典昆曲欣賞公選課為依托,先后推出了作為配套工程的“經典昆曲折子戲演出”“大師表演工作坊”以及“數字昆曲計劃”。這幾項配套工程的建立,將昆曲的“觀摩”“欣賞”“教學”以及“師生與演員和老一輩藝術家之間的互動交流”有效地整合到一起,并借助網絡開辟出一條融音頻、視頻、文字、圖片于一體的數字化傳播途徑,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傳承體系,充分展現了傳統音樂文化類公選課強勁的發展勢頭。
2.重視校內音樂社團建設
校內藝術社團在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實踐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白先勇先生認為,臺灣社會文化生活中濃郁的昆曲氛圍與高校昆曲社有著直接關系。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臺灣地區的昆曲觀眾日益呈現老齡化趨勢。90年代初,臺灣大學昆曲社組織人員赴江蘇、無錫、上海等地觀摩昆曲演出,回臺灣后制訂了“昆曲傳習計劃”,不僅自辦昆曲傳習班,而且頻頻邀請大陸知名昆曲演員赴臺灣高校演出。這些教學及演出活動,使得臺灣在校大學生普遍喜愛上了昆曲藝術,在畢業后仍然保持欣賞昆曲的習慣。而且在高校“昆曲傳習計劃”的帶動下,如臺北昆劇團、幽蘭樂坊、蘭庭昆劇團、臺北昆曲研習社等昆曲藝術團體也相繼成立,進一步帶動了昆曲藝術的普及。
3.走出去,請進來
在數字化時代,隨著數碼錄音、攝像設備的普及以及網絡技術的發展,高校可利用社會實踐活動這一教學環節,帶領學生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田野工作”。通過筆記、錄音、拍攝等手段進行采風活動,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民族音樂學田野工作的原理與規程,而且培養學生樹立起重視田野調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識,培養學生從文化角度來看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習慣。學生在日后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整理乃至教學工作時,就會自覺地從文化生態及文化精神的高度,來系統性地處理相關的工作流程。
三 結論與展望
近年來中國兩岸高校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方面積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與途徑,同時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然而,在成績背后,我們應更多地看到不足。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的傳承、保護方面呈現“冷熱不均”的狀態:昆曲、古琴等世界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較“熱”而眾多地方性音樂遺產的教育偏“冷”;一些名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較“熱”,而眾多普通、地方高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偏“冷”;經濟發達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較“熱”,而其他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偏“冷”。面對這種局面,我們要在借鑒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出更多的方法和途徑,來持久、有序地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周秦.蘇州大學的昆曲教育[J].藝術教育,2007(4)
[2]周秦.我帶昆曲班[J].中國戲劇,1992(10)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