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英美語言學家關于二語習得的語言輸入與輸出理論的介紹,尤其是英國語言學家Jeremy Harmer的語言輸入及輸出平衡觀,探討和嘗試如何運用該平衡觀使大學英語聽、說課合二為一,以改變英語聽力課沉悶、口語課冷場的現象。
【關鍵詞】大學英語 輸入與輸出 聽與說 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1-0067-02
教育部2007年7月下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大學英語課程的設計應充分考慮聽說能力培養的要求”。現在各高等院校都逐漸把英語教學的重點放在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上,改變了過去由于教學模式和四六級考試壓力等各種原因,教師和學生對語言的輸入大于語言的輸出,即重輸入輕輸出的現象。二語習得理論認為,學生的語言能力只有在學習的基礎上通過使用才能獲得。如何提高大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如何設計聽、說課的教學內容、步驟,如何探索、嘗試、改進,提高視、聽、說教學的效果,這成為自2007年后大學英語教學的重點及熱點。本文通過對外國教育學家相關教學理論的研究與探索,尤其是對國際上久負盛名的英國語言教育學家Jeremy Harmer的“語言輸入、輸出平衡觀”進行學習及研究,探討在課堂上如何營造使用語言的環境;如何設計有利于輸入、輸出的聽說活動;如何把聽力課與口語課的教學合二為一,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使課堂上的語言輸入與輸出過程完整統一,從而使語言教學達到交際目的。
一 聽、說課合二為一的理論基礎
長期以來,英語教學中語言的輸入與輸出一直是語言學家及教育者關注的課題。著名的語言學家Krashen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假說與Swain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出假說在一定的時期對教育者和二語習得者有極大的引導意義,也毫無疑問地為中國大學英語的教學帶來了理論上的改革。但當我們在思考、反思教學的過程和驗證學生的反饋時,會覺得單純地強調輸入或輸出都有一定的片面性。Krashen的輸入論認為語言的習得是通過視、聽與閱讀來完成的,因此教師應把主要精力放在為學生提供最佳的語言輸入上。Swain的輸出論認為,可理解性語言輸入假說在二語習得中雖有一定的作用,但仍不能使學習者全面發展二語習得,尤其在語言的流利程度與準確性方面。因此,他認為二語習得者在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基礎上,進行可理解的輸出會促使二語習得者對習得的語言(視、聽、讀)在大腦中進行理解、儲存、記憶,然后進行精細的加工及鞏固,再通過說、寫、譯輸出。而英國語言學家Jeremy Harmer認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習得語言的規律同樣適合課堂語言教學。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與實踐,他提出了二語習得的語言輸入與輸出平衡教學觀,此觀點闡明了大學英語教學必須將聽力與口語教學合二為一,才能達到語言教學的交際目的。相比Krashen 和Swain的教學理論,現代多數教育者更傾向于Jeremy Harmer的輸入與輸出平衡觀。Jeremy Harmer的輸入與輸出平衡觀,是指學習者課堂內接受能力的“聽”“視”“讀”要與課堂產出能力的“說”“寫”“譯”平衡,即聽力課中的聽是語言交際過程中信息輸入的方式,說是輸出的主要表達形式。課堂上的聽和說是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的。教師只有將兩種技能合作訓練,才能使語言輸入與輸出的過程完整統一,達到語言教學的交際目的。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們更能接受Jeremy Harmer的教學理論。課堂上教師經過精心挑選和嚴格控制的“精細輸入”(課堂上教師所做的少量輸入和大量重復訓練,以確保語言的精確),加上課外給學生不斷提供大量新材料的“粗獷輸入”(Harmer認為這種粗獷的輸入應建立在略高于學生產出能力的標準上),使學生大腦存儲大量知識信息,再經過學生大腦的加工、鞏固,必要時教師可強迫學生使用所學的語言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性的語言輸出,這樣所學的語言在實踐中才能真正成為交流工具。
二 英語聽、說課中如何展現Harmer的教學模式
Jeremy Harmer的輸入與輸出教學模式闡明了大學英語教學必須將聽力課與口語課的教學合二為一,才能達到語言教學的交際目的。單純的聽力課只是語言交際過程的信息輸入,而單純的口語課又是孤立的輸出,這種獨立分開的聽、說課都片面強調了信息的輸入與輸出。兩節課的大量輸入與輸出,學生會覺得單調乏味,這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積極性。通過學習、研究Jeremy Harmer的理論,筆者嘗試把Harmer的“精細輸入(finely-tuned input)”和“粗獷輸入(roughly-tuned input)”相結合,把課上“實踐性輸出”與“交流性輸出”相結合,并提出把英語聽、說課合二為一的建議。
1.課上“精細輸入”與課外的“粗獷輸入”相結合
眾所周知,輸入在語言學習中是第一位的,沒有足夠的可理解性輸入就不可能掌握一門語言。所以在聽、說課上,教師將課堂上精細語言輸入的相關部分(語音、句型、語法及篇章的分析等)通過嚴格的控制展現給學生,再通過重復訓練讓學生接受、儲存在大腦。課外教師則為學生提供大量粗獷的、相關的、新的閱讀和聽力材料(大學英語每周3~4節課達不到足夠理想的輸入信息量),可確保學生更多、更好地學習語言規則,了解相關的語言文化背景,還可以幫助學生運用已儲存在大腦的語言知識。但“精細輸入”和“粗獷輸入”在實際教學中應注意量的平衡。過多的“精細輸入”或過多的“粗獷輸入”都會使教學活動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何將Jeremy Harmer的輸入、輸出平衡觀體現在聽、說一體化的課堂教學中,筆者做了以下嘗試。
第一,聽力對話部分的跟讀或模仿:語音、語調的準確性在口語表達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想讓學生保持口語的流暢與準確,跟讀、模仿被證明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課堂上可以進行多種活動,如同座、男女生、排與排的學生分角色扮演等;教師還可利用生動的聲像資料,讓學生跟讀模仿,用聽說結合來糾正學生的發音錯誤,這樣學生通過與英語原聲的對比,可以及時糾正自己的發音錯誤,不斷提高語言使用的準確度。
第二,聽材料,做問答練習:課堂上聽材料,然后根據聽力內容提問、回答是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輸入、輸出較傳統的方法。例如,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或學生與學生之間可提問一些細節問題,學生也可扮演記者采訪或報道所聽的材料。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實踐的方法會減少學生理解及聽說的難度,學到新的詞匯和語言知識,同時也符合語言習得的規律,這樣走出課堂后學生也會運用自如。
第三,學唱英文歌曲,看原版影視?。簩W唱英文歌曲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還可以成為學生記憶英語單詞、短語及句型的有效方法。教師利用課間或課堂(一個月可有一兩次)教學英語歌曲能使學生在聽唱的過程中改善發音。看原版影視劇,讓學生做配音練習可以練習地道的口語。因為原版影視劇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接觸純正語言的機會,這其實是視、聽、說的結合?,F在教師大多以多媒體輔助教學,所以可以在課堂上增加一些視頻材料,使得聽、說課變得更生動直觀。就配音練習來說,教師可布置學生課前看一部原版電影,課上截取其中最精彩的一段讓學生模仿,再隨機抽幾組表演給大家看,以充分調動學習者視、聽、說的綜合運用,為學生創造一個能擺脫母語羈絆的立體式語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達到聽說的完美結合。
2.課上實踐性輸出與課外交流性輸出相結合
在聽、說課內外大量輸入地道的國外文化、異國風情、名人逸事的視聽材料,讓學生們浸泡在純英語環境中,使學生們不由自主地想用英語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這實際上是從視覺和聽覺方面進一步增加語言輸入。課堂上讓學生進行語言練習、模仿、配音、問答,實際上就是“實踐性輸出”。培養學生語言的“交流性輸出”,Harmer認為應該把課堂活動搬到社會中去。給學生到社會場所(如海關、港口、機場出境登記處、入境落地簽證等)中去學習、實踐所學的語言知識,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外語交流的氛圍,然后再回到課堂上,讓學生表演真實生活中遇到的情況,完成交流性輸出。對大部分沒有機會親臨現場的學生,教師可在課堂上進行現場模擬(描述、敘述情節,扮演角色等),參與課堂交流反饋(Engage,Feedback)。在課堂上讓學生設法使用自己所掌握的語言知識完成教師設計、安排的話題,這為教師同時也為學生自己提供了交流的反饋信息。教師可以看到自己在課堂上輸入信息的效果,檢查、糾正學生輸出交流信息時存在的問題。學生自己會發現可以很容易進行某些交流,也會認識到自己不足,還需改進、提高的方面。課堂上順利的模擬、實踐性與交流性結合的輸出會給學生極大的信心及滿足。教師要及時地對學生進行指導,鼓勵學生糾正錯誤,提高其交際水平。將聽、說課合二為一,對學生的語言習得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 結束語
課內外大量地輸入視、聽、讀材料是學生語言學習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師引導學生對語言學習產生興趣的途徑之一。根據Harmer輸入與輸出平衡觀的教學理念,教師要指導學生課后進行粗獷的視、聽及閱讀練習以獲取大量有用的信息,減少學生在課堂上的交流困難。為了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教師要模擬真實的語言環境,開展學生感興趣的課堂活動。學生可以互相討論,相互幫助。對個別膽小怕出錯、不愿在課堂上表現或不愿與教師合作的學生,教師可與其單獨交流溝通,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完成學習語言的任務。使聽、說課成功地合二為一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教師應有選擇性地使用聽、說教材,并根據學生水平隨時增加自己挑選和積累的精細材料。教師對材料的不斷改編、替換、增加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強行使用某些多年固定不變的教材,而要選擇實用、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對不同程度的學生使用不同的聽、說材料,用同樣的材料給不同水平的學生分配不同的學習任務,力求做到在課堂內外使學生語言的輸入與輸出達到平衡,讓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