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財務會計課程是高職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是基礎會計課程的后續課程,是對會計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進一步深化,同時具有較高的實踐性。本文在課程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多種教學方法,旨在全面提高學生的知識、素質、技能。
【關鍵詞】財務會計 教學目標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1-0093-01
《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的緊密結合,注重學習與工作的融合,探索課堂與實習地點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體現高職教育“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培養目標,促進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穩定、健康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在財務會計課程教學中改進現有的教學手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一 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新型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整個實施過程中扮演著設計者和激勵者的角色,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引導和鼓勵,提倡大家積極參與討論。如在講解“材料生產銷售業務”時,讓學生以生產企業為對象探討生產銷售過程中會涉及哪些相關的經濟業務,該如何進行賬務處理。
二 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形象鮮明的場景,運用一些現代化設備,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而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所學內容的一種有效教學方法。如在講解“現金業務和銀行存款業務”時,可設計一個虛擬的單位,設置出納崗位,讓學生自己填制支票、匯票,辦理有關銀行存款結算業務,登記日記賬,編制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等業務。通過崗位情境模擬,學生能夠掌握出納崗位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
三 任務驅動法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它改變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理念,而采用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方式為教學理念;同時將再現式教學轉變為探究式學習,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驗去解決問題。
首先要創設與學習內容相關、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進入學習情境,使學習變得更加具體化和形象化。整個過程強調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倡導學生之間的討論和交流,以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如在講解“資產負債表”時,可提供某個企業某年的總賬和明細賬等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完成編制資產負債表的任務。讓每個小組如臨其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四 對比教學法
對比教學法,是將教材中一些相似或相反的教學內容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其中的異同,進行區別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將孤立的、零散的知識整合到一起,引導學生篩選出有價值的東西,做到了一目了然,進一步鞏固了基本理論和知識。如在講解“金融資產”時,可以把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三者進行對比。采取對比教學法,可以加深學生印象,幫助他們梳理和整合相關知識點,以便做到融會貫通,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五 ERP沙盤模擬教學法
ERP模擬沙盤是針對代表先進的現代企業經營與管理技術——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設計的角色體驗的實驗平臺。它是以一套沙盤教具為載體,模擬了企業運營的職能中心(包括營銷與規劃中心、生產中心、物流中心和財務中心),各中心涵蓋了企業運營的所有關鍵環節。通過一系列的實驗環節,使學生在分析市場、制定方案、組織生產銷售等活動中,掌握管理規律,增強團隊協作意識,提升綜合能力。目前,會計實訓設計內容單一,通常是給定某個企業及相關資料,學生按部就班的操作就可以得到最終的結果,而ERP沙盤涉及企業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求教師應具備很強的應變能力,能夠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經驗等,最終做到教學相長,大大提高教師的教學指導水平。同時增加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團隊意識,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以及綜合能力。
總之,各種教學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輔相成地體現在整個教學中。通過這些多樣化方法的綜合運用,能使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實現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伍少金.對高職高專會計課程教學的思考[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9(12)
[2]宋俊杰.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0(3)
[3]尤蘭蘭.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模式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16)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