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思想品德學習的組織者,面對新形勢要有新方法,進行新課改。多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引導學生去探究、去體驗理論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成為勇于探索、敢于質疑、樂于實踐的人,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中學得輕松、學得主動、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深刻。
【關鍵詞】思想品德 課改 方法 興趣 情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1-0107-01
新課程標準指出,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應努力創設民主、快樂的教學氣氛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引發他們繼續學習的興趣。本人結合多年的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經驗,談談在新形勢下的課堂教學策略。
一 講究課堂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標準》中很重要的改革就是注重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的培養。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要開啟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變被動應付為主動探求知識,使之成為“樂之者”。在新課的教學設計中,根據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征,精心設計導入的環節,創設適合學生情感思維發展的情境,讓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在良好的情境帶動下得以發展和延伸。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只要學生感興趣的知識,學生就會發自內心地自主去學習。因此,思想品德課一開始就要不失時機地誘發學生進入課堂角色,這是提綱挈領的重要環節,往往能在第一時間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的思維迅速集中到課堂中,從而達到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計劃生育與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早期的太湖。由于太湖水的美麗早就深入人心。畫面的美深深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這時我提問:“同學們,你們想到太湖游玩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想”。我接著播放了太湖湖面上藍藻的爆發式增長,好像湖面上覆蓋了一層綠油漆,有些湖面上漂浮著大量的垃圾,有的湖面漂浮著大量的死魚……這導致了無錫城區出現了大范圍的自來水發臭現象,居民家中的自來水腥臭難聞,不僅無法正常飲用,甚至連洗衣、洗澡等都成了問題,居民做飯不得不用純凈水。學生非常驚訝太湖的變化,這就激發了學生理解問題的興趣。我再趁熱打鐵地提出了問題:(1)為什么太湖的水質會變化這么大?(2)結合切身感受,說說你生活的地區存在哪些環境污染。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了,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了課堂的教學互動中。課堂導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為完成一堂高質量的思想品德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 加強思想感情陶冶,用情感染學生
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思想比較活躍,學習積極性容易受情緒的影響,但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也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在課堂上,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如春風化雨般進行點滴滲透,采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策略,在“潤物細無聲”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滲透道德滋潤,不斷地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同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心理學家康姆斯和斯耐格對學校學生如何促進學習提了三條建議:第一條就是“給學生必須提供一種民主的課堂氣氛, 用情感染學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的思想動態,多用生活中正能量的例子來對學生進行教學情感熏陶。例如在“艱苦奮斗 開拓創新”的教學中,我給學生講了生活的好榜樣許振超—— 一位當代產業工人的杰出代表、青島港橋吊隊隊長,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上學時的許振超品學兼優,有考大學、當工程師和科學家的美好愿望。但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只好來到青島港當裝卸工人。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卻在幾十個春秋中孜孜不倦的學習、兢兢業業的工作中結合本職工作自修了大學機電專業所有的課程,掌握了當代最先進的橋吊操作和修理技術,并帶領他的團隊兩次創造了集裝箱裝卸的世界紀錄。他的工友稱他為“橋吊專家”,青島港將這世界紀錄命名為“振超效率”。結合這個例子,我提出幾個問題:(1)是什么促使許振超堅持不懈地學習?(2)他是如何理解學習的?(3)許振超對待學習的態度對你有什么啟發?
三 理論聯系實際,加強課堂的生活化
理論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指導生活,新課改的教育理念就是教育不能脫離生活,要面向生活,把書本知識與生活經驗融合在一起,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用思想品德知識指導生活和在學習中用生活經驗來構建知識。增強學生對抽象知識的認識、理解、應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引導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聯系舊知識。思想品德的教學過程也是一個探索、解答、思考、求證的過程。同時還要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學會總結與反思。要重點對理解、應用層次上的考點,規律性比較強又容易出錯的知識點進行整理。對錯題的原因進行診斷,注意對該題的關鍵詞、切入口、思路突破方法、解題技巧、規范步驟進行總結。因此,思想品德教學的關鍵不在于學生學習了多少知識,而是要教給學生學會分析,利用思想品德的思維去解決問題、去應用知識,這樣課堂教學效率才能提高。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程學習的濃厚興趣。
總之,面對新形勢下的新課程改革,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究、去體驗理論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成為勇于探索、敢于質疑、樂于實踐的人。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