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文字符號,有獨特的構詞風格和個性表達的特點,而現在的高中生想法新穎獨特、思想開放多元、他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多的來自于網絡而非傳統媒體,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課引入網絡熱詞,能夠加強課堂開放性和生活性,切實提高思想政治課的吸引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思想政治課。
【關鍵詞】網絡熱詞 高中思想政治課 思政教師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1-0109-02
政治課是學生進行思想品德修養和社會發展相結合的教育主陣地,但受社會大環境和高考政策的影響,很多學生對政治課的學習興趣不足,在原本枯燥的教材內容中引入學生熟悉的網絡流行語,可以拉近學生與社會的距離,也拉近學生與課堂的距離,更能增加學生與教師的親近感,網絡熱詞的使用有利于改變教師實際工作中的單調與乏味,提高教師的表達能力和工作藝術,使某些“不明覺厲”的問題得以輕松化解,讓“我和我的小伙伴”都能在笑聲中緩解壓力,開心地接受課堂內容。
新課程提倡“從學生生活入手,引導學生探索生活現象背后的道理。”其實面對枯燥的課堂教育,學生對國內外重大的時事和社會熱點事件都有濃厚的興趣,但由于條件限制,沒有機會和渠道更多地接觸這些新聞,所以將時政類新聞及代表網絡熱點的流行語引入課堂正符合學生的需要,讓高中政治課更加“高端、大氣、上檔次”。
一 網絡熱詞讓理論更生活
網絡流行語之所以能“流行”,是因為其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民意表達的符號,顯示著草根文化力量的逐漸增強,公眾的話語權得到了尊重和保障,現今通過網絡傳播而引起關注的社會事件激增,而每一個熱點事件幾乎都會催生出一個或多個網絡流行語,如“打醬油”“做俯臥撐”“躲貓貓”等,每個詞語的背后都能引申出一段與政治理論相關的問題,而教師將這些網絡熱詞引入課堂分析講解時,學生能夠表現出強烈的認同感和參與興趣,關注的同時也表現出學生對于現實司法公正的不信任,教師可以客觀評價中國司法公正的現狀,既能看到監督體制的改革取得的成就,也能正視現存問題,而學生在分析聯系問題的同時也輕松地完成了對知識的綜合和延伸,網絡熱詞和政治理論如此融會貫通,實現了理論聯系實際的獨特作用。
二 網絡熱詞讓課堂更快樂
在傳統印象中,思想政治課總是枯燥無味,思想政治老師也總是相對嚴肅的,但靈活使用網絡熱詞,能減輕意識形態教育的生硬,使教師的教學語言藝術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課堂氣氛沉悶的狀況。如同樣是在講述消費觀和金錢觀的問題,如果用網絡熱詞“錢不是問題,問題是沒錢”,“我不是有錢人的后代!但是我要做有錢人的祖宗”,“錢乃一味良藥,有明目張膽之功效”等引入課堂,一下子就能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或者教師在評價學生錯誤觀點時也可以通過“不點贊”這樣的網絡熱詞委婉地表達自己的立場,在學生擾亂課堂時用網絡熱詞不至于讓學生太難堪,又可以讓他們愿意接受,所以,網絡熱詞不僅能夠調節氣氛,還能夠消除師生之間的距離,也可以在歡樂的同時對學生起到教育作用,這樣的教育效果是任何說教批評都達不到的。
三 網絡熱詞給學生更多啟迪
中學生雖然在生理上迅速走向成熟,但在情感、道德方面還仍未達到成熟標準,有一定的可塑性。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的引導作用就格外重要。
今年三月,馬航客機失聯事件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在十幾個國家集結力量展開國際大搜救的同時,漫天亂飛的流言引發重重猜疑,關心政治的學生也在熱烈地討論著“飛機去哪兒了”這件事情,但面對撲朔迷離的真相,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興網絡媒體都陷入了同樣的尷尬與困擾,一時間,虛假信息漫天飛舞,加上有些人的惡意傳播,問責國家之聲不絕于耳,同樣熱血的青年學生也開始片面地追責。
這時教師就必須借助網絡流行語培養學生思辨能力,更重要的是啟迪學生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告訴學生可以換個角度看待問題,帶領學生分析此次事件引發的多種問題,如網絡媒體虛假新聞的傳播與網絡法律法規的制定和懲戒方式不嚴格,媒體“自發性”和“眼球效應”的出現體現了文化發展背后哪些道德素養的缺失,人們在追求自以為是的自由道路上應將自己擺在何種價值定位上才不會出現人性的“悖論”,在問責國家、媒體的同時是否能夠看到國家在背后的努力和付出。
“飛機去哪兒了”這種網絡流行語的出現拷問著社會,也拷問著人心,在表達嘲諷之意的同時,也能折射學生網民對社會事件的關注及其態度。在這個過程中就是考察教師能否“hold住”學生的關鍵時刻,教師只有站在學生的立場和角度上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才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才會以一種自然放松的心態面對教師,向教師展現真實的自己,講出自己對某一事件的真實態度和看法,更好地讓教師指引學生走向正途。
作為正處在受教育階段且缺乏社會經驗和閱歷的學生來說,對事物的判別能力較差,當網絡熱詞出現之后,加上學生自身的獵奇心理,可能會出現濫用的現象,甚至影響情感道德的發展。因此在網絡熱詞進入思想政治課的過程中,還應該注意:首先,不能為了教學的形式而胡亂運用網絡熱詞。對于某些歪曲了黨的創新理論的網絡熱詞,是絕對不能進入思想政治課堂的。其次,包容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目前有些地方學生生活條件有限,對于網絡的使用仍很吃力,對于網絡熱點的了解也很少,教師要承認這一現實,在使用網絡熱詞時注意講解背景,幫助學生消化理解;最后,還要整合各種教育手段,不能因為使用多媒體技術的圖片、視頻突出網絡熱詞的使用就拋棄了原有的黑板、粉筆,應保留那些實用性強的傳統教學手段,科學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為教學效果巧用網絡熱詞。
對于學生中流行的網絡熱詞交流,教師更應站在寬容理解的角度來對待,在高中政治課中運用良性的網絡熱詞,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寬容而理性地運用網絡熱詞才能讓高中政治課更加“給力”,更好地迎接時代的考驗,變挑戰為機遇,開辟思想政治課堂的新陣地。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