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師范類大學的校園里有這樣的標語“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細細品味,我頗有感想。教育是頭等大事,又是一項很艱難的事業,“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正因如此在教學中,我們我們要講究“法”,“教”要有“教法”,“育”要有“育法”。
我們教育的對象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感情、有人格,作為教育工作者要轉變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切實提升教育教學效果。
一 運用恰當的教學語言
語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這一特性決定了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具備使用這種交際工具的能力。學生有著智慧的頭腦、敏銳的洞察力和高度的鑒賞力,他們懂得如何欣賞語言,如何評價教師的教學語言。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感染著學生、啟發著學生。教師必須充分調動自己情緒的感染力,給知識、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課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滿溫暖的心理和責任感的氛圍。其實,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僅是知識的交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傳遞著情感,因此,課堂要提倡師生平等。教師不能居高臨下,搞“一言堂”,更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要盡量做到讓學生能感到有親切感、享受感,使課堂氣氛輕松、和諧、愉快,達到情感交融,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做到這一點依靠的就是教師優美、文明、激勵、幽默的教學語言。格言警句是最生動、最精練的語言,是配合教材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在教學活動中能起到催化作用。這樣閃光的語言,富有生活氣息、饒有風趣、為人所喜聞樂見。它能引發激情、鼓舞志趣、啟迪思維、端正思想、開發智力、擴大知識的領域,從而更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如學time這個單詞時,通過組詞造句,進行惜時勤學教育,可引用警句:Time is money. Time is life. Everything has its time and that time must be watched.(時間是金錢。時間是生命。萬物皆有時,時不可失。)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歲月不待人。)
在教學end,learn,knowledge等單詞時可選用下面的句式:There is no end to Learning.(學無止境);Live and learn.(活到老,學到老)Knowledge is power.(知識就是力量)。
高中教材第一冊“Cultural relics”中有這樣的句型Where there is a river,there is a city.利用這個句型我選用了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競成。)和Where there is smoke,there is fire.(無風不起浪,事出有因。)
二 教師要有一專多能的知識結構,這樣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傳授知識,培養技能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它涉及的范圍很廣,單純依靠書本是遠遠不夠的,如涉及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歷史、風土民情等。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了解隱含在語言內部的一個民族的心理狀態、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是非標準、思維方式、道德標準、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等;要指導學生提高對西方文化的鑒別能力,汲取精華,去其糟粕,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情感受到真善美的陶冶,心靈受到激蕩,人格得到升華,提高認識能力,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 教師要及時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育思想,改進教學方法,要“與時俱進”
英語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我們必須讓學生了解文化差異,走出交際誤區。文化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風俗等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交際過程是人們運用語言知識和社會文化知識傳遞信息的過程,所以學習語言與了解語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識是分不開的。了解英語文化知識有助于交際暢通并有效地進行。
語言的交際性注定了英語課必然是參與型的課堂。英語課堂是學生接觸英語的主要場所。美國著名學者曾指出,只要學習外語的人沉浸在豐富、強化、持續不斷的外語環境中,就會達到最有效的外語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在英語課堂上必須盡量用英語上課,為學生學習創造一種濃厚的英語氣氛。教師應從第一節課開始就用英語授課,這也是一種聽力訓練。學習本身就是一個由不懂到懂的過程。英語課前三分鐘讓學生用英語進行演講也是培養學生聽說能力的一種好方法。新的中學英語教學動向要求學生擴大詞匯量,增加閱讀量。這就要求教師適當增加教學內容。《中小學外語教學》《英語畫刊》《新概念英語》等有不少合適的文章,教師都可以選用。每周拿出一節課的時間去指導學生博覽課外讀物,對培養學生學英語的興趣、豐富他們的各種文化知識大有幫助。
總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的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我相信,在教師教學語言魅力的感染下,我們的學生一定能走出英語學習的陰影,“柳暗花明又一村”。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