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歷史課教師,要想提高歷史課教學效果,除了要認真備好課、上好課外,還要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在這幾年的教學中,筆者總結出以下兩種方法來提高歷史課教學效果。
一 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進步的動力,沒有興趣的學習形同一種乏味而低效的“勞役”。有人說:“興趣是成功的一半”,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運用興趣來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其學習熱情,使他們保持最佳的學習心理狀態,發揮學習的主體意識和自主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主要運用以下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1.利用導語,設問質疑
增強歷史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首先要設計每節課的導語。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講授新知識前,適度設疑、創設情境,從而使學生快速進入角色,產生興趣。如講鴉片戰爭時,以猜一則謎語的形式:“竹槍一支,打得妻離子散,未聞炮聲震地;銅燈一盞,燒盡田地房廊,未見煙火沖天”進行導入。
2.運用直觀教學法,激發興趣
充分運用直觀教學法,能把知識直接、準確、生動地傳授給學生,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進行直觀教學,需要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如掛圖、投影、幻燈等。巧用教材中的插圖,可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教學的效果。如講美國獨立戰爭時,可出示兩面國旗,一面五星紅旗和一面星條旗。學生知道它們分別是中國的國旗和美國的國旗,然后再看課本中的華盛頓像和《獨立宣言》的內容,學生的興致提高了。
3.扮演角色,融入歷史
把課堂變成一個歷史小舞臺,靈活運用課本知識,讓學生扮演歷史人物,進入角色,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商鞅變法時,讓一位學生扮演商鞅,再找幾位學生扮演反對他的保守大臣,一場商鞅舌戰群儒的場面就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樣,學生就會有身臨其境之感,課堂教學也會變得有聲有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會更深刻。
4.講歷史小故事,把學生帶入歷史
如講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時,我就講了一個故事:一個蘇聯科學家要移民美國,在海關被截留下來,因為他的行李箱里有一幅較大的斯大林畫像,海關人員懷疑他是蘇聯間諜,問他原因,他說是治思鄉病的,因為一看到斯大林,他就不想家鄉了。
5.課后留題,激發興趣
教師每教完一節課,都要做總結。總結時要給學生留有思考和學習的空間,激發學生持續學習的興趣。
若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濃厚,學習成績提高就會比較快,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培養良好的師生感情
歷史教學中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歷史課成功的先決條件和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證。親其師,信其道。一旦師生關系緊張,很難設想學生會對教師所教的學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厚,教學成績就無法提高。由此可見,要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師生之間的感情是很重要的。創造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尊重學生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前提
師道尊嚴是中國傳統禮儀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但它過于強調教師的尊嚴,忽視了學生的人格,也是師生關系緊張、不和諧的根源所在。我每接一個新班級的歷史教學任務時,就非常注意保護每一位學生的自尊,盡量做到尊重學生的行為表現,即使有的學生表現出異常舉動,我也不輕易批評學生,特別是在全班同學面前。如果覺得有必要與學生溝通,也是在課下與他單獨交流。因此,我很快就得到學生的信任,同時也得到學生的尊敬,這為我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相信每一個學生只要努力就能學好歷史
學生都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特別是面對新老師的時候他們都愿意表現出好的一面,給老師留下一個好的印象。有些教師在接一個新班級的時候,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學生的情況,以便于下一步的教學工作,但其中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教師還沒有接觸其學生的時候就已經給學生定了位,使許多學生失去了進步的機會。在以往的歷史課堂上,我從不以其他老師的評判作為評價學生的依據,而是以我的眼睛、內心去感受學生的真實情感,感受學生要求進步的渴望。用心與學生交流,用心感受學生的進步,哪怕是一點點也感到非常高興。心靈的交流,讓更多的學生喜歡學習歷史,使課堂教學效率得到了提高。引導學生走進歷史的世界,從中得到前進的力量,形成學生的世界觀,樹立對學習和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3.完善個性,展現個人魅力
真誠、寬容、負責、幽默的內在人格魅力是得到學生喜歡和尊重的重要保障,也是能夠長期保持良好師生關系最為重要的條件。為此,教師要自覺提高自身修養、擴展知識視野、增強敬業精神、提升教育藝術,努力成為富有個性魅力的人。現在的學生首先是喜歡老師,然后再喜歡他所教的學科。凡是在課堂教學中取得巨大成功的教師,無一例外首先都是學生喜歡的教師,如魏書生、李鎮西等全國名師,由于他們高尚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保證了他們課堂教學改革的成功。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