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積極培養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途徑之一,那么如何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呢?激發導趣、開發設趣、操作活趣等是積極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教學情境 數學教學 興趣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1-0131-01
教學情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平臺,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依據教學目標,圍繞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情境,在學生已有知識技能的基礎上,以學生動手操作為主,通過多種活動促進學生思維發展,開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從而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下面就談一談筆者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 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濃厚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學習一旦有了興趣、樂趣,那么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就會從中而來,因此在教學中,需要用語言的生動性、提問的啟發性、教學的直觀性、自學的多樣性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是一個積極思維的探究者,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促成學生探究的一種情境,建立師生之間和諧的情感,學生有自由、主動、輕松愉快的心情,才能處于思維狀態。在教學一個新知識點時,教師要善于創設認識矛盾的情境,關注呈現與原有知識現象相矛盾的情境,關注呈現與原有知識現象相矛盾的知識現象,善于創設認識沖突的情境,提供可選擇的幾種答案。如在教學“角的認識”時,可設計如下問題:分針與時針在什么時刻構成直角?提供選擇的答案為12點15分,9點,3點半,9點半,3點正。這樣多項選擇的訓練,把學生的思維引到日常生活中,讓學生感到學習能解決新問題,感到學習是一種快樂,許多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總想弄明白有些疑難問題,同時也使學生喜歡鉆研問題,產生一種積極發現問題的思想,積極探究問題的心理意向。因此,教師要更新觀念,不斷學習,積極引導學生敢想、敢說、敢問的學習意向,弄清楚自學方法,使學生產生一種自學的內驅動力,產生一種學習的激情,養成良好自學的學習習慣。
二 設計開放性題目,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的開放性是《數學課程標準》對教學改革的重要標志。開放性題目的訓練可以促進學生更加深入地探究所學的知識,有利于擴大學生的思維空間。例如在教學“解決問題”時,出示三個已知條件:布娃娃每個6元,餅干每盒4元,蘋果每千克3元,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并解答。這時學生爭先恐后地提了不少加減法計算的問題。教師啟發式地引導:“誰還能提出用其他方法計算的問題嗎?”學生又開始思考,一個學生提出:“買一個布娃娃的錢可以買多少千克蘋果?”教師豎起大拇指,學生們用贊賞的目光看著他——同學們都希望被表揚的是自己。這時教師又問:“如果讓你補充一個條件,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這時教室里又熱鬧地討論開了,有的學生說“買4個布娃娃需要多少元?16元可買幾盒餅干?”……最后教師出示:“9元錢最多可買幾盒餅干?”學生通過計算9÷4時發現9不能被4整除,有的學生說可以買3盒,有的學生說只能買2盒,教師接著又追問:“為什么說只能買2盒呢?”學生:“因為買2盒又多出1元不夠買一盒餅干?所以最多能買2盒餅干。”在教師的精心設計下,學生們的思維活動不斷的延續發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以后學習打下了良好基礎。
三 動手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動手操作,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可以帶著學生走出教室,準備一支米尺和一把鋸子,讓學生測量木樁的周長,然后用鋸子把木樁鋸斷量出橫截面的直徑長度,這樣反復作測量和計算得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是3倍多一些。接著又讓學生測量操場上兩棵楊樹的周長,怎樣知道楊樹的直徑呢?因此,我們帶著問題走進教室,進行圓周率的計算。然后用圓周率來計算操場上這兩棵楊樹的直徑是多少?通過實踐,學生對操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喜歡動手,好奇心強、模仿力高,他們都渴望自己能學到更多知識,解決更多實際問題,操作技能得到充分的體現,他們渴望實踐操作,渴望自我展示的心理需求更加日趨強烈。
在學生實踐過程中,教師給學生活動及操作的自由和心理上的安全感,使學生真正進行學習中的再創造活動。發現型實踐是培養學生初步創造活動,發現型實踐是培養學生初步操作能力,它可以聯系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進行實踐,即初步的社會實踐,可以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得到持續擴展和延伸,又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是培養學生初步實踐操作能力的一種活動。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操作活動的內容很多,有知識延伸、收集數據、活動設計、實驗操作等。如在學習“圓”和“圓錐”后,引導學生測量,計算大樹的直徑與橫截面積,沙灘、谷堆的體積等。學習“百分數的意義”后,可以引導學生收集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數材料,并把這些材料進行歸類、展覽,可命名為“我發現的百分數”,激發學生善于觀察生活、熱愛生活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學習“求平均數”后,可以引導學生測量全班同學的身高,并計算學生的平均身高,引導他們去社會調查一些平均數,如某種商品的平均價格,某一家庭的平均年收入的情況。學習了“比和比例”后可讓學生測量、繪制學校平面圖,家庭所在村莊的示意圖等,從中領悟社會實踐操作的樂趣,促使學生樂于做生活、做社會的小主人。
總而言之,教師在新課程改革教學中,要依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實際,講求教學效率,恰當使用媒介,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為今后的學習、創造打下良好的基礎。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