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是在學生學習了“上下”“前后”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上下”“前后”比較簡單,生活中常常會用到,學生不容易出錯,但是對于“左右”,學生們雖然有一點生活經驗,但還是很容易混淆。
一 案例
例1:猜一猜:教師舉起右手讓學生猜舉的是哪只手?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后肯定是右手。)
例2:再讓學生舉起自己的右手。
提問:你們是不是舉錯了?(學生會發現和老師舉的方向不一樣,接著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結論:兩個人面對面時,左右剛好相反。)
例3:讓學生說一說在生活中常用哪只手。常用右手做什么,常用左手做什么?
學生說后教師小結:左手和右手是一對好朋友,配合起來力量很大,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尤其應該多用用自己的左手,可以開發你的右腦,讓自己變得更聰明。
提問:再看看自己的身體,還有像這樣的好朋友嗎?
(學生邊指邊說,師及時補充、糾正。)
板書題目:左、右
例4:游戲:聽口令,做動作(教師說、學生做)。舉右手,舉左手;舉左手,舉右手;左腳跳兩下,右腳跳兩下;用右手拍右肩,左手拍左肩;用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臉蛋兒;雙手在自己的身體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各拍兩下。請兩人或幾人上講臺做此游戲,其他學生監督檢查。
例5:在空間中感知左右,建立方位感。
一是指一指,說一說。
坐在第一排中最左邊的是誰?最右邊的又是誰?
在第一排中,從左往右數,第三個人是誰?從右往左數,第三個人又是誰?(學生說后師小結:同一個人,從不同的方向數,所在的位置表述方式就有所不同了。)
二是同桌互說,再匯報。
說說自己的左邊和右邊分別是誰,還有哪些同學。
說說從前往后數,自己是第幾個;從后往前數,自己又是第幾個。從左往右數,自己是第幾個;從右往左數,自己又是第幾個。
例6:做游戲,鞏固新知識。(體會左右的相對性)
一是同桌互伸右手握手;二是把自己的右手放到同桌的右肩上。
例7:學生讀書,了解“左右”在生活中的應用。
師: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人們為了維持秩序,制定了一些規則,其中按照左右制定規則的事例也很多,誰能說說這樣的例子?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
學生回答后看書,師小結:上下樓梯、電梯靠右行;在馬路上車輛、行人靠右行,這樣大家又方便又安全。
例8:完成書中的“做一做”及練習二的部分習題。
例9:布置家庭作業:完成練習二的第4題。
二 設計說明
第一,充分利用教材例題的情境圖,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建立“左右”的概念,從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開始,既讓學生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又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第二,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體中獲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來感知“左右”,經歷形成左右方位感的過程。第三,這樣設計充分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身邊的數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了學生的智慧,讓學生主動體會到“左右”的用處。
三 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筆者遵循了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用游戲和生活實例貫穿全課,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構建了新知。
第一,剛上課時讓學生猜老師舉的是哪只手,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接著又讓學生舉起自己的右手和教師比較并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不僅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幫助他們了解了左右的位置關系及其相對性。課后的游戲把數學知識的學習融于生動有趣、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中既鞏固了新學的知識,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第二,在認識“左右”時,我組織學生利用自己的身體開展有趣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習,在樂中感悟。這樣把數學知識的學習融于活動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便于學生記憶。第三,通過學生介紹自己的左邊和右邊是誰,說說第一排的最左邊和最右邊又是誰,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左右的認識,感受了左右的關系,訓練了學生的反應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第四,最后一個環節的教學滲透了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這樣不僅讓學生知道要養成靠右通行的好習慣,還明白了數學要服務于生活,生活中也處處有數學。第五,本節課注意數學學習和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練習與場景,并由此延伸和挖掘大量的生活實例,無論是新課引入、范例的選擇、練習的設計還是作業的布置,都將學生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去感受、去發現、去比較左和右的不同。真正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運用數學,實踐了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選取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生動有趣的素材”以及“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的理念。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有:(1)學生原有的經驗不一致,甚至差別很大,個別學生還需要教師適時點撥、留給他們更長的時間去思考,但課堂上的時間和精力畢竟有限,所以我在教學時沒有很好地關注學生學習的差異性,沒有把“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真正落實到課堂中來。(2)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傾聽能力有待提高,對于剛入學幾天的一年級小學生要有意培養這方面的能力,教師也要多用鼓勵的話語讓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使每個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獲得成功的體驗。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