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是計算機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使學生認識計算機,了解計算機,鉆研計算機,幫助學生利用計算機的基礎知識解決其他學科的問題,而入門教學更是初中計算機教學的重中之重,掌握教學方法是關鍵。
【關鍵詞】計算機 初中 方式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1-0139-01
初中計算機教學主要目的是使學生了解計算機,并能利用計算機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并培養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激發他們使用計算機的熱情,把他們所學的基本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不斷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基本素質,增強學生自學的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該學科的主要特點是教學內容較多,知識較散碎,但課時較少,因此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較多的教學內容,并保證高效率的學習和高質量的教學,是初中計算機教師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成功的基石”,也是最好的老師,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欲的強大動力,也是激發創造力的必要條件。學生只有對計算機產生興趣,才能積極地去思維、去探究他的奧秘、去發現問題,并能積極主動解決它,從而獲得相關的知識和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老師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由于他們在小學所處的環境和條件的不同,學生對于計算機的認識和能力也是參差不齊的,有相當的一部分學生從來沒有接觸過計算機。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要耐心地指導,不要嘲笑學生、責備學生,要針對學生出現的每一個問題給予耐心地指導,并抓住一切機會鼓勵、表揚學生,從而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讓他們感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喜歡上學習計算機。
二 根據學生和教材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
隨著計算機的快速發展,許多學生的家里已經有了電腦;大街上各式各樣的培訓班,使許多的學生在培訓班里已具備了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和操作應用能力。因此,我們應根據學生的水平差異,并因材施教。如在上第一節計算機課時,老師要針對本班的學生做一個初步的調查,把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合理地安排學生的座位,在講授一些常見的知識點時,對基礎好的同學布置免試測驗、小競賽、提高題練習等,并支持他們進行感興趣的操作。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他們自學課本上的選學模塊,并作一定的輔導,這樣,就有較多的時間對基礎較差的同學進行指導,使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基本操作訓練和學習任務。
三 結合課本的內容精講勤練
計算機學科的實踐性很強,強調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因此在講問題的同時讓學生同步操作,并且重點放在動手實踐上,這樣每堂課講授的知識,學生都能應用于實踐并得到鞏固,最終達到熟練掌握。有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適當調整講課內容,精講重點、難點、疑點,把時間最大限度地留給學生去操作實習。對于一些重要的、較為煩瑣復雜的操作,盡可能地利用多媒體教學網絡,一邊演示一邊講解,這種直觀、獨特地教學方式往往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激起他們嘗試的興趣,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實踐證明,學生在自己操作時提出的問題遠比被動接受教學時要多得多,而且對這些問題的理解、掌握也更為牢固。
四 深入淺出
由于一些學生首次接觸計算機課程,所以教學中不宜采用專業的術語,應以淺顯易接受的基礎知識為重點,視學生領悟程度適當補充理論性較強的知識。如在教學“計算機發展史”一課中,應把重點放在計算機的開發經歷的四個階段上,穿插一些故事,介紹對計算機發展做出貢獻的人,增加趣味性,增強學生的“創造發明意識”,樹立遠大志向,提高學習自覺性。同時也是了解一些發明史、擴大知識面的需要。再如教學“計算機的組成”硬件內容之“邏輯組成”時,對“邏輯組成”用框圖形式作簡略說明即可,不必展開。
五 根據不同的學生設置具體任務
目標是學生必須達成的一個學習任務,給學生目標,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學習和實踐,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鍛煉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教師可以把每一個單元和每一課設計成一個或多個具體的遞增式任務,讓學生完成一個個具有梯度的具體任務,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同時,也讓他們掌握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標。如在教學Word中的圖文框、文本框、圖片和自選圖形的使用時,教師可先通過多媒體網絡將一張事先做好的賀卡展示給全班學生,使學生們在頭腦里形成一個初步的印象,接著再分析這張賀卡的結構,哪部分是圖文框、文本框或自選圖形,哪些地方各部分之間可以相互替代或不能相互替代等。通過分析,學生對圖文框、文本框、圖片以及自選圖形等概念就有了直觀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講解如何插入、修飾美化各部分的具體操作方法。這樣的教學,思路清晰,重難點突出,學習目的明確,所學內容更易掌握。而且授課順序就是制作賀卡的順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如此,整個教學過程就能夠做到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順理成章、輕松自然。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