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很多時候教師在觀察幼兒行為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的困惑,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觀察和記錄增加教師對兒童的理解程度,更好地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從而針對性地進行科學分析提出更有效的指導措施等,這些都是一線幼兒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觀察記錄 有效提高 能力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1-0162-02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對觀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曾作過論述:“唯有通過觀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內心的需要和個別差異,以決定如何協調環境,并采取應有的態度來配合幼兒成長的需要。”對幼兒的活動進行觀察記錄可以更多地看到幼兒發展的潛能,深入地了解幼兒,從中驗證自己提供給幼兒的活動是否促進了孩子的發展;可以作為對幼兒形成性評價的依據,便于教師認識和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學習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評價幼兒,從而調整我們的課程,使其更適合幼兒的發展需求。因此,活動觀察記錄在教育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活動區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極大的自由自主的空間,幼兒在活動區中按自己的意愿選擇主題、材料開展各種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全面展示自我的機會。唯有通過觀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在需要和個別差異,以決定如何協調環境,并采取應有的態度來配合幼兒成長的需要。
觀察記錄一直是一線教師的短板,有一定意識但比較隨意無目的性,即使記錄也是比較的粗淺。但我們都知道區域活動是教師了解幼兒情況,掌握第一手材料的良好場所。堅持觀察記錄并分析這些情況,可以真實地了解幼兒群體或個體的特點,掌握個體差異及“最近發展區”,在此基礎上制定的教育才是適宜的、有效的,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最終促進幼兒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目前教師在區域活動中如何進行觀察與記錄,還沒有很好地把握科學的方法,以致影響了學習型區域教育功能的發揮。
一 教師的觀察與記錄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觀察記錄隨意性較明顯
區域活動中教師對觀察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無預設目標,導致教師記錄隨意性大。
2.觀察記錄不全面不深入
區域活動中教師的觀察不全面、不深入,不能兼顧全體觀察與個別觀察的操作情況。要么教師為了了解每個孩子的活動情況就會忙于全面的巡視,從而被動、瑣碎地去觀察和記錄,無法對某個孩子的發展有深入細致的了解,要么顧及個別孩子的觀察指導,不能兼顧全體的觀察,未能全面了解全體幼兒的基本操作狀況。
3.對記錄信息的分析運用不夠
教師對觀察記錄資料的價值認識和提取運用不夠。教師未能很好地分析觀察中的記錄內容,從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了解幼兒當下的能力及需求,調整材料投放與指導的方向,有針對性地進行個體差異性地教學。
所以,在區域活動中,教師觀察什么、如何觀察與記錄,最后能適時、適度、有效地介入指導,最大可能地發揮區域的教育功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二 最基本的觀察記錄方法
1.學會觀察是進行游戲指導的關鍵
觀察的要點:尋找觀察視點,設定觀察目標、劃定觀察范圍,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觀察。
2.有效記錄,高度把握幼兒
班上兩位教師每次各選取幾名幼兒作為觀察對象,教師跟隨他們更換區域內容,了解他們參與活動的自主性、創新性、專注性及興趣等方面的情況。這樣,每一個月教師能對全班幼兒都觀察一次。兩位教師還可以分工負責,各自參與到某個區域中,以幼兒個人或自然形成的小組為對象進行觀察記錄,主要記錄該區幼兒合作和使用材料等情況,詳盡了解幼兒在特定區域活動中的具體行為表現,從而方便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和提供更適宜的材料。
3.反思調整,集聚能量
教師要及時地收集并分析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留下的各種痕跡(記錄紙、計劃本、語言等)。同時,還要及時吸收來自幼兒方面的其他“信息”進行分析,以了解幼兒的想法、思路,明確幼兒探索的方向。在觀察記錄中發現幼兒有問題或障礙時,不要急于進行指導,而要采取多形式的“問”與幼兒互動。
為分析投放材料與組織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并能及時做出調整,觀察記錄時必須進行反思。如在結構區幼兒合作建構城堡,要求幼兒分工要細,并記錄在計劃紙上。果果負責搭圍墻,在建構過程中他說:“這好像體育場?!庇谑撬D向建構體育場,結果圍墻無人搭,這與預成的計劃產生沖突。在建構體育場時,他又搭看臺,又搭火炬,投入更多的熱情。
三 如何在實踐中提高教師觀察記錄能力
1.教師的觀察記錄如何從粗到細
剛開始時,教師的觀察記錄往往是粗枝大葉或煩瑣無重點。具體表現在教師對觀察重點的表述過于概括,而這恰恰是造成教師觀察無目的、指導沒有可操作性的主要原因。
2.教師觀察記錄行為如何從隨意到有意
教師在進行區域觀察時,最初往往是無目的和被動的,而當他們有觀察意識時,卻又常常出現為觀察而觀察,對于信息缺乏主動分析和應對的意識與能力。
我們建議老師們在進區時帶上筆和本,方便隨時記錄幼兒的操作情況;當幼兒遇到一個操作問題,教師要先在旁邊觀察,而不是先著急去指導,讓自己有時間對幼兒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幼兒現有操作水平和材料設計的適宜性進行觀察。教師從隨意觀察到有意觀察的轉化,提高了對觀察區域的全面把握,以及針對觀察計劃中觀察重點深度挖掘的能力。這樣,教師對個體幼兒的水平把握和整個區域活動的設計就更加明確了。在有意觀察中的有效記錄也改變了教師固有的工作習慣,促進教師整體教育行為的形成。
3.教師的觀察記錄如何從散亂到有序
有些教師由于觀察經驗的不足,往往會匆忙奔走于各區之間,以致對觀察信息的捕捉和處理過于散亂無序。缺乏關于孩子操作的過程信息;當不同孩子操作同一套材料時,關注的是每個孩子的完成情況,卻沒有關注不同孩子在操作材料時的差異,把握的只是孩子表面上的操作信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針對這一情況我們應了解如何篩選觀察中的有效信息,幫助教師明確觀察目的,如了解孩子“最近發展區”,觀察孩子的興趣所在,如孩子對投放新材料的反應,關注孩子的問題解決過程,從而把握材料的層次性;了解孩子的合作交往水平等。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為本,觀察先行?!睕]有細致的觀察,就談不上正確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師通過有效的觀察記錄,合理分析、調整,且不斷的循環往復促使區域活動良性發展,為孩子們搭建一個適合他們發展的活動平臺,讓幼兒在自由、自主、創新的活動空間里、真正體驗成功,感到受快樂與滿足!通過孩子自主學習、探索、發現,使得區域活動真正成為孩子們的樂土,進而在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中,體現更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主編.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