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高中階段教育有了很大發展。但是,中等職業藝術教育相對緩慢,不少教師在課堂上自始至終還是擔當“主演”的角色,學生只是“聽眾”而已,只是偶爾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要一些學生“參演”,也只是找一些優秀學生發言,當“配角”而已。事實證明這種教學關系收到的成效微乎其微。這些現象不僅是教育環境方面的問題,最主要的是教育教學理念上的問題。因此,職業教育要從學科特點和教育的規律出發,加強中職教育的人文意識。要快速提高藝術教育水平務必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改變教師及領導者的教育觀念,具體應從以下幾點出發:
一 改變教學理念,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在教育教學中,過程和結果雖然都很重要,但我們認為學習的過程應該比結果更重要。教師再也不能滿足于一味地填灌,要嘗試從思想上轉變,一堂成功的課所要求的不再是“量”的多少,而是“質”的優劣。在現實的教育教學中,學習的結果可以有偏差,出現偏差和失敗從某種角度來論是一種學習的升華。有偏差可以重新認識,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之所以有重視結果的現象,主要是教育管理者的所謂教學指標,超出者獎之,達不到者罰之。“分數至上”的功利思想在起作用。再有就是學生學習的目的與方法出現問題,為了升學,學生積極模仿所謂有名的作品,完全淹沒了自己。這就需要教育者加以引導,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學習狀態,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心理及知識的學習方面進行疏導,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過程得以順暢而又有效地進行。在實際教學中有部分教師疏忽了對學生學習心理的溝通與疏導。這也是需要重視的一個教與學的重要環節。
二 予以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個性
在當前教學中,出現了一種應試教學。如美術教學中,不組織寫生練習只是一味地臨摹。選一個范本,從臨摹到默畫,反復地默畫,直到和范本一樣為止,沒有把藝術教育真正落實到自我發揮的狀態。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能有創造力嗎?德國教育家第斯德惠認為:“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的學習態度!“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同一審美對象,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經歷、學識和情感個性,就會有不同的審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教師要做的是培養學生的獨創性思維,通過輕松的講解、融洽的交流、充分的引導激勵他們自主學習,留給他們大膽猜測的空間,使他們放下包袱,解除顧慮。
三 合理運用教學方法,激發學生探究
教師首先要對自己所教的每個學生的家庭以及性格、興趣、意志等個性特點有所了解,然后根據其個性特點,予以合理的教學方法,針對藝術教育學科,注重引導學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制定出詳細目標和學習方法。使學生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將藝術具體化,利于學生掌握和學習。為便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考,同時避免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啟發和細心指導,抓住要點,深入淺出,讓學生學會自己用所學知識理解、判斷和推理分析,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要努力嘗試根據不同課程的內容更換教法,保持學生課堂的新鮮感,在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索時力求做一名好向導,使他們既不偏離軌道又能充分發揮潛能。
四 樹立教育理念,激發學生參與
在目前的教學當中,一般都是教師帶領學生走路,教師走到哪里學生跟到哪里,學生只能安心聽講,學生的思維被壓制,沒有想象的空間,抑制了學生的創作意識,個性得不到張揚。所以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觀念,對學生的操作予以合理的講授與引導,學生和教師之間建立一種相互交流和學習的關系。在課堂上,教師首先應營造有利于師生交流的寬松環境,可用“讓我們一起來”“請”“你能行”“你的想象比老師還豐富”等語言,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循循善誘地激發他們表達的欲望。對他們的回答給予充分的肯定,讓每一個答題的學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帶來的喜悅和自豪,使學生樹立起學習的自信。
事實上,教與學之間是教師價值引導和學生自主建構的辯證統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由以往知識的傳授者成為學習環境的設計者,成為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從“臺前”退到了“幕后”,從“演員”變為了“導演”。學生則在教師創設的良好學習環境、設置的適當問題情境中,通過自主活動去組合、批判和澄清新舊知識的差異,進而建構起自己新的認知結構。所以說:當教師走下主體的舞臺,學生的學習便走出了被動的局面,兩者是相輔相成、一同運作的整體!另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面向全體學生,要有整體育人的觀念,要對每個學生負責,把素質教育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讓每個學生在各方面都能夠得到提高。這就需要教育者、管理者的教育思想和觀念轉變,使藝術教育真正讓學生受益。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