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快公司》雜志最近評出了中國10大最具創新力公司榜,當選者以互聯網公司、新銳創業公司為主,如小米、果殼電子、騰訊以及百度等,唯一入選的一家傳統制造商是海爾。獲獎點評是這樣寫的:“該公司促使其8萬名員工進行自主管理,并淘汰低效的管理者——這是行業內的一次大膽的創新。”
用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的話來說,“所有企業要像沖浪者,趕上下一個浪尖。而下一個浪尖,就是互聯網時代”。
在互聯網時代下,海爾做出的變革,張瑞敏總結為“三化”: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用戶個性化。
張瑞敏表示,企業平臺化是大勢所趨。企業如果不做平臺,只想著把企業做大,開更多連鎖店,這樣一個電商就可以把你沖垮,而企業平臺化就是讓企業瞬間可以利用全球資源。“如果我是一個平臺,就可以整合全球最聰明的人來服務,當然前提是有用戶。”
員工創客化,是讓員工成為創業者。“海爾幾萬人,每個人都要找到自己的用戶,這點很難。因為有的員工就在生產線上,上哪兒找客戶。我們推進的轉變是,要把人員先解放出來。在金字塔型結構里,員工是聽上級的,上級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但現在,每個員工都要找到自己的用戶,要變成創業者,而且可以尋找社會資源來創業。”張瑞敏說。
海爾現在的理念是“企業即人,人即企業”。張瑞敏介紹,“企業即人”就是企業中的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創業者,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創客”,每個人能夠創造非常大的企業。企業要由管控組織變成創業平臺,員工由執行者變為創客。
用戶個性化,是在互聯網時代,如何準確抓住用戶千差萬別的需求,并更好地滿足這些需求,這其實也是互聯網時代最明顯的特質。
張瑞敏認為,互聯網時代的零距離、去中心化、分布式管理的特點,讓有著200年傳統的古典管理理論不再適用,改變了生產線、組織架構關系和資源部門的配置。
在互聯網時代,以企業為中心的觀點成為了以用戶為中心,而海爾以用戶為中心的改變是“人單合一雙贏理論”。每一個員工都需要去接觸用戶。在調研的一個洗衣機生產中心的系統面板可以看到,每一個員工可以看到自己剛才生產的洗衣機給自己帶來的收益。另一方面,以前要求銷售單位面對渠道,現在海爾要求每個員工找到自己的客戶,這個要求由于巨大的問題沒有完整實現,但依然是堅持的戰略。
其次,結構的改變。正因為有了對應用戶的需求,企業的結構需要從串聯式向并聯式轉變。因為戰略和組織兩個變量就決定了企業的未來發展。以前海爾從企劃到中間設計到用戶,是一個串聯式的關系,而現在,海爾將用戶放在中間,連接資源、合作方形成利益共同體。
舉例來說,過去采購鋼材,誰的材料便宜用誰的,現在就是誰能參與前端設計就用誰的,用什么鋼材卻不一定清楚,這就將供應鏈關系從博弈改成了合作關系,而目標就是用戶的需求。
變革永遠伴隨著陣痛和不確定性,而在這樣的環境中如何掌舵,往往就是是否能馳騁在下一個浪尖的關鍵所在。海爾正在必須的自我顛覆中。“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適應時代的企業。處在互聯網時代,企業只能跟上互聯網。百年企業就是通過 ‘自殺’重生的。”張瑞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