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學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悲劇意識與作為創作主體的作者所處的環境背景以及人生經歷是密不可分的,而張愛玲在她所創作的眾多“傳奇”文學作品中,更是將這悲劇意識體現的淋漓盡致。她透過傳奇性的故事讓讀者感受到了世態的炎涼和生命的苦難,讓讀者窺探到了人性的自私和卑瑣,讓讀者對她筆下那個充斥著虛偽和欺騙的世界有了更鮮活的印象。
關鍵詞:張愛玲;悲劇意識;人性;女性
中圖分類號:I20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06-01
有女性的細膩與古典的美感,對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驚異,而作者獨特的悲劇人生態度在當時亦是極為罕見。在現代文學史上,她是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優秀女作家,20世紀40年代,憑借《留言》《傳奇》兩部作品集在名家紛紜的上海灘引起轟動。才華橫溢、特立獨行的她用自己過人的智慧與淡淡的悲傷折服了一代人,即便是張愛玲走后的這么多年中,仍然有人深深迷戀她的作品,在她構筑的世界里久久不愿離去。她的作品之所以讓人愛不釋手,精美的語言、動人的細節只是其次,最為重要的,是她獨特的悲劇意識,正是因為這樣,才成就了她作品永恒的美。
一、世俗悲劇觀——對人性欲望的揭露
一、世俗悲劇觀——對人性欲望的揭露
文學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悲劇意識觀并不是簡單獨立的主體,在張愛玲的作品中,人性丑陋的一面被她完全表現出來,不虛構,不做作,執著于反映真實的人性,她筆下的人物都具有悲劇的人生,不高尚,不善良,有的只是在艱難社會生活擠壓下的丑惡臉孔,他們自私、拜金,在物欲、情欲、性欲的碾壓下,變得“人不人,鬼不鬼”。人形變的恐怖不堪,令人不寒而栗。正如張愛玲本人所說“生命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在她看來,悲劇不僅僅是人生的形式,而且已經成為了人生的背景,“威脅”著整個人類的精神生活。在她的文章中,我們看到的都是平凡小人物在當時特有的社會背景下,所作出來的種種失去理智和判斷的行為。將腐朽社會對人的靈魂泯滅表現最突出的作品當屬《金鎖記》,文中塑造的女子曹七巧用一生向人們演繹了人性異化對人影響的可怕,為了財富毀滅自己和兒女幸福,最終幾近變態。由于嫁給一個無法滿足她情欲要求的丈夫,不幸的婚姻生活讓她轉而去追求充裕的金錢所帶給她的快感,一步步地,走進了自己挖的陷阱中,當情欲慢慢借助金錢的來表現時,她也就徹底地完成了人性異化的整個過程,變成了一個幾乎變態的人,斷送了兒女的終生幸福,也用自己的多疑猜忌將愛自己的人拒于千里之外,孤老終生。縱觀曹七巧的一生,其實她只是一個普通的是處于社會底層的賣香油老板的女兒,本應該樸實自然,在自己的生活中做一個精彩淡泊的女子,無奈一次選擇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在她的身上,我們足見當時社會的腐朽與不堪。曹七巧是可悲的,更可悲的是,她在毀滅自己的同時,還連累兒女做她悲哀人生的陪葬品。她的悲劇是無奈的,也是必然的,因為存留在她本性中的人性弱點,讓她根本無從選擇,根本沒有辦法主宰自己的命運。
簡言之,張愛玲的悲劇意識觀是小人物為主體的。通過對小人物的人生經歷以及所作出的表現,來映射當時整個社會的蒼涼和物質。張愛玲用自己尖銳深刻的筆法將小人物人性心靈的黑暗之處揭示的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二、獨特的悲劇載體——女性
張愛玲作品中的悲劇色彩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她是位充滿傳奇經歷的才女,滿清達官顯宦名門走向沒落的現實和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讓她在幼年就經歷了人生的巔峰和低估,喧鬧和孤單。正是這樣的人生經歷鑄就了她悲情的氣質,使得她對人生充滿了更多悲劇角度的洞察。毫無疑問,她是一個具有強烈自我傾向的人,她這種自我傾向
的建立是通過一系列女性的性格塑造共同完成的,而這些張愛玲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在統一的大時代背景下,重復而又獨立的演繹著張愛玲為她們預設好的悲劇。
以她的經歷為載體,她一直都在關注著女性,關注她們的靈魂、愛情與婚姻。于是在對人性悲情符號的描寫里,她果斷選定了女性作為表現自己悲劇思想意識的載體。因為女性相對于男性來說,在表現“悲劇”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讓女性形象轉移于“傳奇”與“悲哀”命運之間,的確更為游刃有余。對于細節的敏感,女性身上體現的悲情也比男性更為明顯,所以,張愛玲選取了這一“精致”的形象來寫作。所以,我們看到了《傾城之戀》中既被傳統思想束縛又有時代精神的白流蘇。張愛玲以透視的筆鋒將她筆下人物的內心描繪的深刻而又富有感染力。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誰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跟著是驚天動地的大改革……流蘇并不覺得她在歷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點。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來,將蚊煙香盤踢到桌子底下去”。這是她在作品中對流蘇的描寫,看似淡淡的描寫卻反映出流蘇經歷萬事之后平靜從容的態度,在張愛玲眾多反映女性情感的作品中,《傾城之戀》是為數不多的以“大團圓”結局而告終的。白流蘇和范柳原的愛情,顛覆了一座城池,令無數讀者為之傾倒。流蘇一直以嫁人為目的,當與柳原經歷了一段曖昧不明的時光后,他娶了她,把她當做妻子來看待,而流蘇也一度成為當時白公館里最讓人羨慕的女子。表面上流蘇似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但事實上貪婪的人生哪有滿足可言?戰爭雖然成全了她的欲求,但這個看似美夢成真的結局反而說明了命運對人情欲的捉弄,女主人公完滿的結局里蘊含著更加深刻的悲劇意識,在以白流蘇為代表的女性身上明顯的體現了出來,自己的努力無法取得回報,卻要通過所謂的“認命”來繼續這無情痛苦的人生。
小結
綜上所述,在張愛玲的文學世界里,無不充斥著悲情的符號,她通過對理想的虛幻與現實的幻滅,社會的黑暗與人性的瘋狂的描寫,時刻在告訴人們一個真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她對人性深處最徹底的揭露。張愛玲通過她的傳奇經歷為我們講述了人性存在的形態。傳奇的人生,絕世的悲哀正是她命運傳奇、作品悲情的真實寫照!
參考文獻:
[1]張愛玲.張愛玲經典作品選.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3。
[2]金宏達,于青. 張愛玲文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4。
[3]楊澤.閱讀張愛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9。
作者簡介:戴衛婷,(女)1992.6.1,山西省陽泉市盂縣人,山西大學商務學院,文化傳播系新聞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