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魯迅棄醫從文,首要目的是為了“立人”,更是更始社會。他筆下的農民形象深切表達了對農民生活現狀深切關注。我們從魯迅的小說中可以發現,這些眾多的農民形象概括起來有四類:第一類形象表現的是農民生活的每況愈下;第二類是愚昧麻木毫無反抗意識的農民形象;第三類具有較強的反抗意識,但最終還是逃不過悲劇命運的農民形象;第四類是生命被扭曲、被異化的農民形象。本文將著重分析這這四類人物形象,感受他們辛酸而悲苦的生活,麻木而扭曲的靈魂,進而對造成這種局面的深刻社會根源進行思考。
關鍵詞:魯迅;農民形象;悲劇
中圖分類號:I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10-01
魯迅是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現代思想的杰出體現者,現代意識代表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靈魂。在魯迅的諸多小說創作中,有許多篇章是以農民為題材的。這些作品描寫了二十世紀初中國農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們的痛苦呻吟和掙扎,塑造出了許多真實的馳名世界的典型。
一、從《故鄉》中閏土和楊二嫂的形象看農民生活的每況愈下
(一)作者運用對比的寫作手法,寫了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通過對比,寫出了農村經濟的日益凋敝和農民生活的日益貧困。
少年時期的閏土“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小說中寫他月夜手捏一把鋼叉刺猹的情景,特別生動傳神,他的聰明伶俐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都寫出了少年閏土過著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然而隨著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進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農村經濟的日益破敗,閏土發生了令人吃驚的變化。他紅活圓實的手,變得粗笨僵硬而且干裂,像松樹皮了。紫色的圓臉刻著又深又粗的皺紋,渾身瑟索著,完全失去了童年小英雄的風采,而變化最大的是他的精神,封建吃人的禮教、等級觀念,嚴重地腐蝕了他的靈魂。他飽受生活壓迫,他不明白造成生活艱難的原因,只把希望寄托在香爐上,祈求神靈的保護,這足見閏土精神上的麻木不仁和農民生活的每況愈下。
(二)楊二嫂作為一個處在社會低層的婦女,她為了謀求生存,可謂是用盡心思
文中說“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是何原因,我想已不言而喻了。她為了豆腐店能夠賺到更多的錢,她擦著白粉,終日坐著,實際上是用自己的年輕的美來招徠顧客。“美”,在豆腐西施楊二嫂這里已經不再是一種精神的需要,而成了獲取物質利益的手段。為了生命的保存,就要通過一些非正常的、為人所不齒的手段獲取這種保證了。
二、從《故鄉》中的閏土和《藥》中的華老栓看農民的愚昧、麻木、不覺醒
(一)閏土這個樸實憨厚的農民,見了闊別多年的朋友,也是百感交集,心頭充滿了復雜的矛盾“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反映出了閏土這位飽經滄桑的農民還是牽掛著童年的摯友,但封建的階級對立現實使閏土選擇了身份和社會需要的“老爺”稱呼。封建森嚴的等級制度、階級對立扭曲了閏土的性格,污染了他的靈魂,也毀滅了人與人之間真正平等的友誼。他并不明白造成生活艱難的原因,只把希望寄托在香爐上,祈求神靈的保護,這足見閏土在精神上的麻木不仁。
(二)和閏土這一形象較為相似的另一人物形象是魯迅《藥》中的主人公華老栓。藥,當人生病無助的時候,自然需要藥的幫助,讓他幫你解除病痛還你健康。可是有人卻將蘸著人血的饅頭當藥。魯迅先生僅僅是告訴我們這么一個吃人血饅頭的故事嗎?當然不是,它給了我們很多精神上的啟示。香噴噴的“饅頭”使人得以溫飽;血腥的“人血”卻可怕得令人不寒而栗。華老栓為了救他的孩子,迷信這種饅頭是救命的仙丹,不惜花許多的銀子,在茶館中賣力工作,為的就是為兒子買來仙丹饅頭,這是一種何等偉大而無奈的父愛。這體現了當時人民的愚昧,無知.親情與現實之間的無奈。
三、從《祝福》中的祥林嫂和《離婚》中的愛姑看農民的反抗意識和無法逃脫的悲劇命運
(一)抗爭失敗者祥林嫂,是魯迅精心塑造的一個勤懇能干、善良、強硬的農村勞動婦女形象。
祥林嫂的一生,是一個充滿血和淚的一生,是令人心酸腸斷的一生。祥林嫂的一生是在神權、政權、族權、夫權重重枷索下痛苦掙扎的一生。對于封建禮教橫加給她的種種迫害與摧殘,她進行過不間斷的掙扎與抗爭,然而我們遺憾的看到她的反抗性正是她的可悲之處。她的反抗使她的人生悲劇愈加的慘劣。祥林嫂在改嫁的過程中的“出格”的反抗,維系的是“好女不嫁二夫”的封建禮教的信條,而不是象劉芝那樣為了維護對愛情的忠貞而勇敢的反抗。祥林嫂對封建禮教的頂禮膜拜使她的反抗只能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
(二)同為抗爭失蹤敗者,愛姑的形象似乎比祥林嫂有了幾分亮色。
愛姑,她不象《明天》中的“節婦”單四嫂子默默地忍受不幸命運的宰割,也不象《祝福》中的“失婦”祥林嫂帶著自己無法解答的問題悲慘地死去,而是潑辣倔強,對封建族權夫權敢于挑戰。
在婚姻問題上,愛姑仍然是個失敗者。原因從主觀上來看是她沒有見過世面。雖然“五四”以后的民主思想對愛姑有所影響,但畢竟是個農村婦女。她的思想和斗爭必然帶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她只知道反抗直接壓迫她的丈夫和公婆,而對她背后的頑固支持者——封建地主階級和官府的罪惡卻認識不清。愛姑雖然是個不甘沉默,敢于公開挑戰的農村婦女,但由于她主觀上的致命的弱點決定了她最終是封建禮教下的失敗者,成了封建婚姻的犧牲品,這是愛姑的悲劇性格所決定的。
四、從《阿Q正傳》中的阿Q看農民的生命被扭曲、被異化
魯迅創作《阿Q正傳》這篇小說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批評國人的精神弱點并加以改造這是魯迅先生揭示農民精神世界和異化的生命狀態的經典之作。
作品在突出描繪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同時又表現了他的性格里其他許多復雜的因素。阿Q的性格是充滿著矛盾的。一方面,他是一個被剝削的勞動很好的農民,質樸、愚蠢,長期以來受到封建主義的影響和毒害,保持著一些合乎“圣經賢傳”的思想,也沒改變小生產者狹隘守舊的特點:另一方面,阿Q又是一個失掉了土地的破產農民,到處游蕩,被迫作為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阿Q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國一般封建農村里普通農民所沒有的。既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鄉下人;從自尊自大到自輕自賤,又從自輕自賤到自尊自大,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樣典型環境里的典型性格。
魯迅筆下的農民均以悲劇命運告終,作者刻畫這些悲劇人物的目的在于揭示社會病苦,引起大眾的注意。他如實地描寫了舊社會的丑惡、罪惡和病根,站在人道主義和啟蒙主義的立場上,深刻暴露與批判了封建的舊社會,對人民群眾尤其對廣大農民的生活命運給予了深切的關注,警示了民眾的麻木,批判了舊思想、舊道德,凝聚著對中國命運、出路的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