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的傳統民族民間舞蹈呈現出自娛自樂、走入高校課堂、登上舞臺表演和用作旅游開發資源的發展態勢。在知識經濟時代,民族民間舞蹈教育要遵循知識技能與實踐能力并重以及原生態和欣賞性并存的發展原則。對于今后的民族民間舞蹈教育,要準確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精心設置課程,選用合適的教材,更新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舞蹈人才。
關鍵詞:民族舞蹈;民間舞蹈;舞蹈人才;舞蹈教育;發展構想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25-02
長期以來,傳統民族民間舞教育存在單一性、強制性、滯后性的弊端,與提倡“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格格不入。就中國民族民間舞教育而言,運用多種現代化的科學成果來豐富和輔助教育,完善已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更準確的選擇和構建教材,從而提高師資水平和教育質量,培養出緊隨時代發展、層次特點鮮明、適合不同工作性質和崗位的優秀舞蹈人才,已成為廣大舞蹈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同時也是現代社會對中國民族民間舞教育的客觀要求。
一、傳統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態勢
1.自娛自樂。中國民族民間舞文化應該說最初是從實用的角度出發,從功能的需要出發,在長期以來不斷的消化和吸收人類各種文化因素的過程中,自身也處在不停的衍化和變異之中,更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在民眾中流傳下來,其中很多形態還被加工成娛樂、健身的形式在傳播,深受人們的喜愛,參與者頗多。
2.走入高校課堂。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課程現已成為我國舞蹈學本科教育的專業基礎課和必修課。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是按照北京舞蹈學院民族民間舞系編寫的教材作為主要教學內容,大致分為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朝鮮族、漢族五大部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少數民族,他們的舞蹈同樣極具地方特色,甚至一些同一民族內部因為支系不同,舞蹈表達的內容和風格也不相同。這些文化遺產有待我們去保護、挖掘、傳承、提煉,并將其融入到課堂教學中。
3.登上舞臺表演。從舞蹈表演的空間來看,一個是廣場、街道、體育場;另一個是舞臺。人們把這兩種舞蹈分別看作是廣場民間舞蹈與舞臺民間舞蹈。廣場民間舞蹈的特點是融自娛、表演為一體,通過他人的自娛性舞蹈受到感染,通過民間舞蹈的表演觀賞美。舞臺民間舞蹈一般是由專業舞蹈工作者編排,經過加工整理美化,在舞臺上表演的民族舞蹈更加優美、觀賞性強。
4.用作旅游開發的資源。隨著改革開放,國力日益強盛,旅游業異軍突起。旅游舞蹈文化在很多的旅游景點火爆興起,作為旅游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為旅游業的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很多民族地區在打造旅游歌舞晚會時最注重的是該地區的民族文化特色,且更多的表現民族民情風俗,如云南大理的“蝴蝶泉邊”、云南麗江的“麗水金沙”均是如此。
二、中國民族民間舞教育的發展趨勢
強化教育觀念,保存民族民間舞蹈風格,是當代民族民間舞蹈教育應當恪守的教育理念。舞蹈是一種視覺藝術形式,是人體藝術動作。各民族舞蹈的風格是人們長期受多方面的因素影響而形成的,比如社會結構、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審美觀念等等,只有對民族舞蹈的屬性加以深層次的把握,才能將其融會貫通。所以,在民族民間舞蹈教育中應貫徹多元化的教育觀念,運用各種科學儀器訓練舞者,運用各種手段支持社會辦學,運用多媒體技術開展遠程舞蹈教育,利用計算機與信息網絡技術擴大民族民間舞的教育傳播渠道。
以往的民族民間舞蹈教育在學科定位與規劃、知識結構的設置、教學創作及傳播,均側重于專業舞蹈演員的職業性知識結構,忽視了整體性知識結構的培育。而21世紀的民族民間舞蹈教育觀要求我們,更要重視學習者全面素質的提高,要培養學習者熱愛民族文化事業,啟發學習者要深層次地研究和把握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鼓勵學習者傳承并發揚光大民族民間舞蹈風格。只有這樣,民族民間舞蹈藝術教育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知識結構更為齊整的復合型高級人才,并從職業領域走向社會領域,從傳統走向現代。
三、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育發展的原則
民族民間舞蹈是取之不盡的豐富寶藏,是中國舞蹈藝術活動的源泉。在民間舞教學中,要深入挖掘民俗性舞蹈的程式規范和象征意義中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分析當下社會現實需求,培養既能把握特定民族的歷史發展、文化心理和民族情感又能體現時代精神的舞蹈人才。為此,要遵循知識技能與實踐能力并重以及原生態和欣賞性并存的發展原則。
1.知識技能與實踐能力并重。在重視民間舞蹈技能技巧傳授的基礎上,大力加強獲取民俗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將知識和技能轉化為素質,以民間舞蹈知識技能與實踐應用的高度統一為終極目標。所以,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強調教師授課中的信息量,要求講述各民族民間舞蹈素材形成的由來,講述民間的風土人情、民族心態、教師本人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使學生不僅學到舞蹈基礎知識、基本體態技能,同時還采用知識技能與實踐相聯系的方式加強學生對民族民間舞蹈的全面認識,從而使學生熱愛舞蹈事業、鞏固專業思想,增強獻身民族民間舞事業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2.原生態和欣賞性并存。在開展民族民間舞教育的過程中,要使學生明白,首要任務是滿足社會的需求,無論是舞蹈創作還是表演,必須做到盡量保持民族民間舞蹈的原生態,在此基礎上再追求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傳統與現代舞蹈手段適當的結合,提升民族民間舞蹈藝術表現力。楊麗萍推出的“云南映像”就是一個典型實例,她選擇云南最具有代表性的煙盒舞、太陽鼓、象腳鼓等十多種民間舞蹈,經過15個月的精心排練,并配合最現代的舞美、燈光、音響、音樂等手段,創作出一部既有傳統底蘊又具現代感染力的舞蹈作品。
四、中國民族民間舞教育的構想
1.人才培養目標。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育必須摒棄 “以學科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應當引入新的“以能力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模式,使學生不但能夠跳藏族民間舞,而且還能夠兼跳漢族、蒙族、維族、朝鮮組等民族舞蹈,不但能夠表演、示范、講解,而且還能夠進行相關舞種的組合創編、劇目編排,突出人才培養的應用性,使學生成為具有專業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2.課程設置。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課程設置有其鮮明的特點,就是實踐永遠走在理論前面。在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教育發展史中,各地方院校、藝校并沒有統編教材,也沒有統一設置課程。因此,必須根據人才培養的目標,以地域性、針對性和適用性為出發點,設計出適合本校的課程體系。中國民族如此眾多,不可能在一個學校的課程設置上面面俱到,根據自己的特點設計符合實際情況并具有特色的舞蹈課程是一個極其明智的選擇。例如,新疆藝術學院舞蹈系的課程設置就非常值得提倡,該院舞蹈系根據地域優勢,沿襲“傳統專業舞蹈做精”的發展道路,在課程的設置上多以地方原生態舞蹈為主要課程,揉和了以土耳其、埃及“肚皮舞”的語匯形態,形成新的舞蹈形象,使原生態舞蹈得以創新和發展。
3.教材的選用。在選用中國民族民間舞教材時,要在以下七個方面給予足夠的重視。(1)系統性,即教材體系要符合專業教育的目的與規律,既要培養能夠表演舞臺民族民間舞蹈作品的演員,也要培養能夠傳授課堂民間舞蹈的教員,還要培養能夠創作舞臺民間舞蹈作品的編導。(2)目的性,即應該明確通過教材的教學,教給學生什么?學生應該掌握什么?學生通過學習形成的動作記憶是什么?(3)民族性,即要注意各民族民間舞蹈的民族特色,讓學生掌握濃郁的民族舞蹈風格,不能夠“串法兒”、“串味兒”。(4)文化性,即在教材的動態結構中要有文化內涵,也就是說,舞蹈教育不但是技術教育,更重要的是文化教育,所以,理應在舞蹈教材中凝結著不同民族、不同族群的世界觀、審美觀、價值觀等文化內涵。(5)訓練性,即訓練的價值主要體現在“身體各個部位的松弛解放”、“訓練靈活性和技巧性”、“訓練樂感和表現力”。(6)觀賞性,即要源于原生態,又高于原生態。(7)時代性,即民族民間舞教材的時代性與教學目的有直接的關系,因為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能夠創作當代作品的編導,培養能夠表演當代作品的演員,培養能夠傳授當代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員,因此,民族民間舞蹈的教材要有時代性。
4.教學方法。在舞蹈教學中,“口傳身授”這種師徒傳承式的教學方法沿襲至今,但這種一成不變的“你教我學”、“我說你聽”的單邊注入式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抹殺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限制了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壓抑了學生的創新精神。為扭轉這種局面,應當采用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完善教學方法,保存民族民間舞蹈風格。
(1)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比較、鑒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是比較、鑒別、保存民族民間舞蹈風格的一個有效方法。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加入可以其信息的高度檢索、詳細分類和快節奏,加大舞蹈課堂密度,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介紹朝鮮族舞蹈呼吸與動作的配合、傣族舞蹈“三道彎”的造型美、仿鶴的動作與姿態以及蒙古族舞蹈對矯健大雁的模仿時,播放具有民族舞蹈特色的課件及介紹各民族分布地域、風俗習慣、社會結構等民俗風情的課件,使學生更深刻了解所學習的民族舞蹈的風格和動作特點,會更為直觀,從而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2)通過欣賞優秀舞蹈作品進行教學實踐活動。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具有獨特燦爛的舞蹈文化,凝聚著民族藝術的精華,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并極具感染功能。朝鮮族舞蹈《長鼓舞》、維吾爾族舞蹈《摘葡萄》、蒙古族舞蹈《盅碗舞》等舞蹈經典作品的欣賞,不但宣傳、展示了我國民族民間舞蹈的輝煌歷史,而且使學生的藝術素養以及認知、理解能力得以提高,并在欣賞中豐富了自己的想象力,將腦海中多層表象組合在一起,更好的保存了民族舞蹈的風格。因此,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還要注重優秀民族舞蹈作品的鑒賞,組織學生觀摩舞蹈作品,欣賞著名舞蹈家的表演,分析其藝術特點,然后組織討論。但在應用多媒體教學后,仍需要與教師的講解相結合,與學生的練習實踐相結合,才能夠有力推進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育向縱深發展。
總之,進入新世紀,盡管有眾多藝術形式的沖擊,但還是要堅持“以人為本”,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指導,以人文、科學、創新的統一為目標,運用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的教學方法,從實際出發,注意收集民族民間舞蹈素材,豐富學生的民族民間舞蹈知識,提高學生對民族民間舞蹈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同時,加強傳統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分析與研究,更好的保存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培養全面發展的開拓型和創造型新時代舞蹈人才,推動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潘志濤.中國民間舞教材與教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版.
[2]羅雄巖.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版.
[3]王克芬.中國舞蹈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版.
[4]王宏建.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