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創新驅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創新教育方式,突出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在大學生中廣泛、科學、有效的開展國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國防意識、集體主義觀念、組織紀律性、身心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是培養和造就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高校;國防教育;創新人才;素質;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36-01
隨著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需要,國家加大了對創新人才培養的力度,高校相繼開展了普通高等學校拔尖創新人才培育試驗計劃、普通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等系列引導大學生培養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項目與戰略。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國家未來建設和發展的生力軍,更是西方國家開展和平演變容易利用的對象,在大學生中強化以國防教育為內容的人才素質培養教育,加強國家高素質人才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增強他們服務祖國、服務人民的歷史使命感與責任感,實現偉大的中國夢,顯得尤為迫切與必要。
一、普通高校國防教育的作用與意義
在大學生中開展國防教育就是要增強大學生的國防觀念,弘揚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造就一批思想素質過硬、專業知識和能力較高的優秀人才。
(一)是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但國家并不太平,日本軍國主義有所抬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忘我之心不死,周邊國家涉及領土、領海、領空的爭議不斷。大學生有了強烈的愛國意識、正確的國防責任觀念和國家利益觀念,就會對國家和民族的安危產生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感,極大地激發愛國熱情。
(二)是培養高質量的國防后備力量。建設一支強大的國防后備力量,是當今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特別是對我國來說,地域面積大、邊境線較長,海域面積遼闊、海防任務重以及周邊環境復雜多變,強大的、高質量的國防后備力量更是捍衛國家領土、主權,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穩定所不可或缺的力量。
(三)是培養建設國家和捍衛國家安全的優秀人才。高校國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具有極強的育人功能,對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國防教育對對對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大學生奉獻國家、奉獻事業的使命感、造就一批建設國家和捍衛國家安全的優秀高素質人才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普通高等學校創新人才培養現狀
教育部公布的數據來看,在201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授獎三大項目中,全國高等學校共獲得183項,占總計266項的68.8%,高等學校的科研實力在不斷增強,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貢獻越來越大。教育部科技司司長謝煥忠認為, “高校是一個國家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基地,開展原始創新的主要場所。”但是,隨著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發展,受原有制度、觀念以及各種因素的制約也越來越厲害,普通高校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主要表現在:
(一)是創新教育理念沒有真正確立。培養目標重視單一的專才教育而忽視了通才教育,教學過程以傳授知識為主,忽視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人才的標準有失偏頗。
(二)是忽視以人為本,弱化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創新教育提倡“以人為本,教育中學生是主體,創新教育學生主體作用顯得更加重要。創新教育必須建立在對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充分調動上,依托創造性的活動,不斷激發和培養大學生自覺與自主的創新意識。
(三)是重視意識與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思想政治素質的教育。現在很多企業在人才的選擇與使用上遵循的是“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原則。有才有德之人----重用,有才無德之人------慎用,無才有德之人-----訓練后用, 無才無德之人-----不用;而這個“德”除了做人品格外,很重要的一個就是大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政治素質,所以對大學生的創新教育與培養,絕不能顧此失彼。“態度決定一切”,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教育要重于創新教育本身。
三、高校國防教育在創新人才素質培養中的地位與作用
大學生素質代表著未來世紀國民素質的水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面向未來培養高素質的合格人才。學校國防教育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和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必將成為培養創新人才素質的一個重要內容。
(一)是學校的國防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提高青年學生國防意識、綜合素質、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措施。學校的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大學生是國家的寶貴人力資源,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深入、持久、有效地開展學校國防教育,是培養合格的優秀大學生的有效途徑,對提高青年學生國防意識、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是學校國防教育對提高人才整體素質有直接或間接的培養與促進作用。青年大學生是一群熱血青年,對國家和民族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攸關國家和民族的榮辱興衰、生死存亡的大事尤為關注,只要正確的引導,合理的組織與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青年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同時,通過國防教育,可以讓學生對國際、國內形勢有著清楚的認識和理解,在思想和行動上與國家保持一致,增強大學生對祖國和民族的忠誠度,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對大學生良好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拓展視野,均產生重大影響。
(三)是大學生已成為我國國防建設的重要力量。近年來,我國軍事戰略特別是兵員征集戰略發生重大變化,一方面依托國民高等教育培養國防生,一批既有一定思想政治素質又有較強專業能力的國防生走向軍營,成為國防建設基礎骨干力量;一方面在大學畢業生中實施應征入伍,吸引了一批有志于獻身軍營、獻身國防的有志青年,服役于軍隊,成為國防建設基礎支撐力量;另一方面又選拔優秀軍隊干部入地方院校深造,為適應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加速更新的形勢,國家從2002年開始,在我國26所重點高校率先開始為部隊定向培養理工科研究生,使之成為國防建設基礎領導力量。
(四)是高校國防教育在大學生創新人格培養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創新人格是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在個人心理層面的積淀,是創新能力形成的內在動力源。國防教育在大學生創新人格培養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強化國防教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獨立生存的自信心、不進則退的進取心、百折不撓的堅韌心和胸懷祖國的責任心。
四、高校國防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途徑與對策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一個現代人的人格靈魂。創新人才培養是高校當前重要的教育方向,國防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已不能適應新時期的要求和需要,在大學生中開展創新人才素質培養,就必須在繼承和發揚好的教育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探索與創新。
(一)是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一個優秀、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應該是具有強烈的愛國意識,在教育中應堅持用愛國主義精神教育人、激勵人、塑造人,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構筑當代大學生國防觀念和國防意識的精神支柱。
(二)是教育的形式要靈活多樣、生動活潑、寓教于樂。要充分利用每年的“八一”、國慶節日、紀念日等重大節假日和“雙擁’、“共建”等活動以及應征入伍、士官直招、軍訓等時機,廣泛開展參觀、主題班會、特色團日、演講、辯論、知識競賽等活動,讓以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國防教育深入人心。
(三)是要整合教育資源,增強教育的針對性。要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的作用,開展潛移默化的教育;要通過軍民共建、擁軍擁屬以及軍地兩用人才培養等途徑,把軍隊文化引入校園,以軍人嚴格的作風、優良的行為習慣和高尚的品格,激勵、教育和影響大學生;同時,要充分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占領網絡陣地,拓展國防教育空間,建立健康的國防教育網站,突出覆蓋面、信息量。
(四)是要優化創新人才教育環境。高校應自覺進行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創新,切實擺正高校國防教育的創新人才培養地位,讓大學生從實踐中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培育學生的創新人格;注重以校風、教風、學風為表現的國防教育行為文化,將國防教育貫穿到教育全過程,與專業教育相融合。
創新人才培養已成為現時期高校的神圣使命和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大學生在高校不僅要得到基礎理論教育、專業知識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等諸多方面的教育與學習,但是國防教育不能忽視,更不能淡化。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國防教育,是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對祖國充滿摯愛、樂于奉獻、敢于擔當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必不可少的教育內容之一,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完成創新型國家建設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不可少的堅強保障。
參考文獻:
[1]盧萍,中美高校國防教育比較研究[J],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郭善林.普通高校是培養高素質國防后備人才的最佳場所[J].軍事研究,2006(3下)。
[3]羅立新.大學生國防教育的意義、內容及其素質教育功能[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06-0010-04。
[4]楊邵愈 高校國防教育與人才培養研究[M].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8。
作者簡介:
1.肖軍(1975--),男,湖北黃岡人,武漢科技大學學工處講師。
2.尤金林,男,(1989--),武漢科技大學信息學院自動化專業09級本科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