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日兩國交流歷史悠久,中國的古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甚大,但中日兩國在歷史文化的背景下打造出截然不同的名族文化和名族精神,本文試從飲食文化、宗教文化、茶文化、教育文化等四個方面的差異進行闡述,旨在讓我們取長補短,完善和發展中國名族文化。
關鍵字:歷史;中日文化;異同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1-864X(2014)08-0059-01
日本近百年來與中國有著諸多矛盾,拋開政治因素,文化無疑是人類的精神支柱。日本把中國文化引入,借著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歷史條件,經過兩千多年演化,孕育了別具一格的日本文化。然而卻與中國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淵源,似乎日本的每一樣東西都是中國的復制品,可事實卻不是如此,日本作為中國的鄰國,無論是文化歷史的交流,還是科學技術的交流,都頻繁于其他的國家,于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兩千多年來,日本文化的發展顯露了許多特點,既不同于中國又不同于西方的發展規律,從而形成了自具一格的東亞文化。
一、飲食文化的異同
飲食文化作為一個國家的基本文化,并長期作為了解一個國家的最重要的因素。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中日兩國在飲食文化方面也有極大相似之處,這主要源于中日長久以來的外交活動。大米在中日兩國飲食文化中均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筷子的使用則證明了兩國在飲食方面似乎同出一轍。由于地理位置、生活環境、民族特點的差異,兩國飲食文化又存在著很大的不同。
1.飲食觀念的不同。中國幾千年來都秉承“民以食為天”的飲食文化,將飲食文化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相比來說,日本人不太重視飲食文化,在日本的傳統思想中,談及飲食常常是是低下、污穢的。
2.烹飪方式的不同。日本料理尊重的是發揮材料本身的味道,根據情況生吃就是最好的選擇,也就是說,日本以生、冷、清淡的飲食品味為主。這與中國強調的食物必須煮熟才能吃的根深蒂固的觀念有著深深的沖突。因此,對于烹調的方式中日也是有所不同的,為了保持食物的原味,日本人喜歡就地取材,在獲得新鮮的魚介之后盡量不加工,僅蘸佐料直接食用,對于一些必須以火烹煮的食物才采用熱食的方式,日本飲食文化認為生食是最親近大自然的一種方式,而且生食也有利于展現出食物中原有的味道,故喜歡生食魚類。中國菜的制作往往要經煎煮炒炸鹵燉烤燒燴等多道工序,于是形成了著名的八大菜系。而日本菜的做法一般比較單一,以煮、蒸為主,很少有炒、炸等烹飪方式。
3.飲食器具的不同。在中國飲食文化中,飲食工具是至關重要的,筷子與碗、盤就擺在了頭等的位置,這在中國與日本是一樣的。但是,中國一般除了筷子以外,還有湯匙,而日本只用筷子,除了在吃西餐喝湯時用湯匙之外。如果說中國重視的是食物本身,那么日本重視的就是盛載食物的器具,對味覺和視覺的不同追求,造就了中日不同的飲食文化。
二、宗教文化的異同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現象,是人類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影響到人們的思想意識、生活習俗等方面。廣義上講,宗教本身是一種以信仰為核心的文化,同時又是整個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而佛教成為了中宗教文化交流的橋梁,早在六世紀初中國佛教傳入日本,鑒真東渡日本傳教的故事直到現在還為世人津津樂道。受到日本歷史環境和社會習俗的影響,經歷了漫長的民族化過程,到12世紀發展為日本的民族佛教,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直到現在還相當流行。但是就宗教文化而言,中日之間存在著許多不同。主要表現在中國宗教的多樣性和包容性,中國社會對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來宗教,都相當寬容;各種宗教及其分支教派都能夠在這片土地上正常存在和發展,相互和平共處,人們可以兼信兩教或三教。許多外國宗教以和平方式,通過正常的文化交流途徑傳入中國,其中以印度佛教的傳入與中國化最為成功。佛教進入中國,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人主動請進來的,取經、譯經活動綿延了數百年。中國人在理解、消化和改造佛學上,態度之認真,思索之深密,耗時之持久,都是相當驚人的。唐、宋、元、明、清諸朝,陸續傳入景教、伊斯蘭教、摩尼教、祆教、猶太教和近代西方天主教、基督教(新教),都是以和平的正常的方式傳入中國。中國人對外來宗教的寬容還基于對以儒學為軸心的傳統哲學和以敬天法祖為宗旨的正宗信仰充滿自信,并用傳統文化強大的同化力去影響和改造外來宗教,使之具有中國的特色。
三、茶文化的異同
中日兩國人都喜歡品茶,都把喝茶當作一門藝術。但茶葉的發展,在中日兩國歷史的長河里產生了差異。茶葉產于中國,興于唐朝,盛于當代日本。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是中國。唐朝是茶和茶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到唐朝中期,煮茶、飲茶已被認為是高雅的藝術行為。茶葉自古以來就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唐朝時,日本僧人帶去了中國的“茶道具”、“茶臺子”,并將中國的“茶宴”和“抹茶”制法傳播到日本,啟發和促進了日本茶道的興起。中日茶文化的主要區別,在于其中的“道”。道在日語中含有藝術、禮儀、習俗、情趣等多方面的涵義,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是茶道的精髓,它同我國佛教中的“禪”有其密切的關系。在今天的日本,為了尋求精神上安定,日本人常常以茶道獲取生命活力,這就是日本茶道的內涵和精神所在。
四、文化教育的異同
教育是一個國家的立國發展之本,當然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教育理念。日本是一個非常重視教育的國家,對于先天不足、資源貧乏的日本,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其中秘密在于重視教育,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眾所周知,日本是全世界基礎教育最普及的國家,也是最重視教育的國家。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一向重視教育。中國的禮儀主要來自儒家思想。儒家學派對于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存在著巨大影響。日本人強調和,這種思想的本質與中國儒家思想是相一致的,人人安守本分的說法更是直接來源于中國的儒家思想。而中國人講客觀事實,所以用客觀陳述句來講,這些都是中日之間表達的差別。
因此,在歷史的洗禮下,中日兩國的文化隨著時代的步伐進行著不斷的變遷。文化是不分國界的,沒有站在頂點的文化,只有不斷革新的文化。
參考文獻:
[1]宋林風.《社會傳播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郭莉.《淺析諺語中的中日文化差異》.日語知識.2002.
[3]管秀蘭.《從生活習俗看中日文化差異》.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