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藝術的角度看人生,從人生的角度看藝術。通過藝術我們審視人生、理解生活、開闊視野、凈化心靈。通過電影《立春》,我看到了幾個藝術青年的平凡與不平凡,使我深受感動,重新理解了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關鍵詞:藝術;人生;電影;王彩玲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61-01
《立春》這部電影講述了蔣雯麗扮演的王彩玲在小縣城學校教授音樂,雖然貌不出眾,但她卻有一副好嗓音,對歌劇尤其著迷。然而,閉塞小縣城的普通百姓對歌劇并不感冒,志不得意的王彩玲一心想要調到北京,在那里一展歌喉發揮自己的天才。影片開頭,是一個蕭瑟的小縣城的冬天,一個女人的獨白,鋼鐵廠高高的煙囪,下班的自行車流,廣播中播出的女高音歌曲《暮春》交代了這個故事開始的背景。一個鋼鐵廠的職工看著廣播發呆,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劇中的人物都是一些郁郁不得志的藝術青年。所謂的藝術青年,其實很大程度上都很自負,而這種自負的背面往往是極端自卑。劇中的女主角:一個生活在中國偏僻、貧窮、落后、黃土漫天的城鎮里,長相奇丑的女音樂教師。天生有一副天籟般的嗓子癡迷于意大利歌劇,天天幻想著在首都的中國大劇院演出。因為她的天賦、因為她高雅的愛好及她的癡迷,周圍的人不理解她而她也瞧不起周圍的人,她對這個愚昧落后的城鎮充滿了憎恨和蔑視這里不是她生命的天堂!她充滿著幻想,幻想有一天北京會來人將她接走,她充滿著期待,期待用美妙的歌聲呼喚著未來,她深深地陶醉于自己深愛的藝術殿堂。而上帝絲毫沒有恩賜于這個丑陋的女人,她的愛情被無情的唾棄,她曼妙的歌聲被世俗所嘲諷,人們看她就像神經病院里跑出來的瘋子一樣丑陋而清高,然而頑強而執著的她不可一世的幻想努力著。
影片中一個片斷:王彩玲到北京歌劇院找工作,院領導拒絕了她的請求說:“我們這里的員工一年到頭也排不上一出歌劇,我們是不可能招人了”。但王彩玲固執的要當場演唱一首,她深信憑自己的嗓音一定能征服院領導,可是她剛一開腔沒唱上幾句就被打斷“你回去吧,我們不招人,事實上你一年前就來過……”多么可笑又可悲的一幕,也許在這個領導面前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人要求演唱一曲,每個人站在她面前都認為自己是優秀的并且一定能打動她的,可是他們都太平凡了,王彩玲也不過就是這些人中不起眼的一個而已。 也許如周瑜一樣,曾經參加省電臺播音員的考試,用包頭普通話自詡“嗓子條件太好了,只是沒得到認可,朗誦詩歌,在場的考官沒有一個不哭的”。 正如芭蕾舞老師胡金泉說的那樣“我一直以為,時間長了這個城市會習慣我,但是我發現,我一直像跟魚刺一樣,扎在很多人的嗓子里”。
當我們為一些執著夢想的人而感動的時候,也該為另一些人悲哀,有些夢想是人生不幸福的起點。王彩玲,一直再說調往中央歌劇院的故事,而其實這個花錢買的戶口連影子還都沒有;口口聲聲說不希望在這個城市發生愛情,付出了一次真情,尊嚴卻被無情的掃地……她的水平被學院的老師一語點破。胡老師,在他腳尖抬起的時候,卻發現沒有了立足之地,他成為了別人喉嚨里的一根刺,也許他同樣為了遠離這個小地方而進行過很多次的努力…… 在面對現實后周瑜騙了四寶家人的錢開始結婚生子,有了一個5歲的可愛女兒,在這樣的情境下,周瑜才是即“世俗”而又幸福的生活。黃四寶,從一個考了五年美院都沒有通過初試的學生到開婚姻介紹所騙錢的商人,其實“志大才疏”始終是對他最好的評價;王彩玲最后也明白了,從福利院領回來一個孩子做了媽媽,擺起了羊肉攤為生,攢錢為領養的女兒治愈了兔唇,過起了人們期望的正常生活,她的舞臺夢終于謝幕。
成功和成名總是讓很多人向往,每個人都有追逐夢想的權利,為藝術碰得頭破血流固然值得尊敬,但是如果頭破血流后還不清楚自己的位置,撞了南墻還是盲目堅持的話,那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看似殘忍的論斷,卻成為很多人一生的宿命。
會不會歌劇、美術、舞蹈沒有關系,是不是藝術青年不要緊,關鍵是在你屢戰屢敗以后,應該重新思索自己的選擇是否合適,與其被所謂的藝術追求磨滅了最后的一點尊嚴,還不如讓自己換一種方式生存。但是比起王四寶的完全變質,我更欣賞王彩玲的逐步變通,這種變通與其說是對生活的妥協,更不如說是她逐步認識自己的過程:從一個音樂老師到賣肉的小販,雖然有些極端,但是無比真實,她學著讓自己變得漂亮,讓自己去婚姻介紹所,讓自己收養孩子,和孩子一起去天安門廣場和女兒一起對唱一首陜北的兒歌,那個好聽,遠勝過意大利的詠嘆調。她依然繼續向往著北京,她依然保留著一份對藝術的熱情。
不是每一個人都是莫扎特,不是每一個人都是梵高,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是王小波,我們可以讓自己離他們的距離近一點,但是這樣的努力不該成為你拒絕社會責任的理由,不該以他人的犧牲和成全來滿足你,不該是整天憤憤不平的怨天尤人,更不該是妄自菲薄的自欺欺人。
親近藝術,享受生活,這才是真實的人生。感謝王彩玲,她讓我更清楚的看到了一個藝術青年所應有的姿態。
《立春》就像它的名字一樣,讓人們在春天來臨之際,懷想青春,憧憬希望,現實雖然殘酷,春天卻依然帶給人們新的希望。“每年的春天一來,實際上也不意味著什么。但我總覺得要有什么大事發生似的。我心里總是蠢蠢欲動,可等整個春天都過去了,根本什么也沒發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錯過了什么似的?!?影片的結尾,導演用一段非常美好的幻想結束了本片,字幕最后打出“謹以此景獻給王彩玲”。也許這樣的情景只能作為慰籍來可憐那些可悲的夢想吧。我想現在的她什么都不缺反而比別人多了一項就是生命中所摯愛的東西——她的藝術。也許她不是不懂得現實,只是生命的價值在她看來更值得珍惜和擁有 。感謝王彩玲讓我們更清醒的認識到人生不僅僅是大鈔、別墅 、跑車。而是有一天我們會自豪的說:我沒有碌碌無為地虛度一生。
參考文獻:
[1]戲劇表演基礎(第1版). 梁伯龍,李月.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
[2]表演藝術心理學.【美】格林,威爾遜.上海:上海文藝出版,1989年.
[3]話劇表演藝術概論.葉濤,張馬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4]影視表演語言技巧.伍振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年.
作者簡介:康樂,女,周口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講師, 研究方向:聲樂教學與舞臺表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