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清時期中西音樂文化交流活躍,許多地方小戲流傳至歐洲,本文通過介紹清代荊州花鼓,福建正音戲等地方小戲在歐洲傳播的過程,反映西方人對中國戲曲文化的關注及其不同的中國音樂觀。
關鍵詞:清代;歐洲人;中國;地方小戲
中圖分類號:I2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1-864X(2014)08-0062-01
清代中西音樂文化交流活躍,興盛于各地的地方小戲受到來華的西方人的關注。荊州花鼓戲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劇種之一,它發源于荊楚大地,是在三棒鼓、踩高蹺、采蓮船等民間演唱形式上發展起來的一種載歌載舞的鄉土戲曲。荊州花鼓戲正式以戲劇形式出現,相傳始于清朝中葉,迄今已有200年歷史,它最初名叫“沿門花鼓”(或“推車花鼓)。在其早期階段,常是三五個人搭成一個小小的戲班,走鄉串鎮,用幾張方桌搭成平臺,演出一些對子戲。常見戲目有《雙撇筍》、《茅江夜話》,說是其領班是個叫賀四郎的民間藝人。演出內容,多為一些反映男女情愛的戲劇片斷,演出時用簡板、漁鼓伴奏,因其聲腔柔婉,頗受四鄉民眾歡迎。荊州花鼓戲約在1840年以后流入歐洲,被歐人稱為“華人花鼓戲”。據《天門縣志》記載:同治年間,天門藝人陳登洲攜兒帶女靠唱漁鼓,打三棒鼓到了烏克蘭一帶。歐洲其它一些國家也有天沔華僑當時靠打花鼓到國外謀生的。如今,英國、法國、德國、荷蘭、奧地利、意大利、波蘭、比利時、瑞士等歐洲國家,還有“華人花鼓劇團”及對這一藝術進行研究的組織。起源于兩千多年前的皮影藝術是中華民俗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公元1767年,來華傳教的法國神父把中國影戲帶回國去,在馬賽和巴黎作公開表演,后來在凡爾賽公園也放映了中國皮影戲。1776年又傳入到英國。德國大文豪歌德就十分喜愛中國影戲,1774年曾在一個展覽會上熱心介紹和宣傳;1781年,為慶祝生日,歌德又公開放映了中國皮影戲。據說,法國雅各賓黨人還曾用它來放映政治新聞進行宣傳活動。這出皮影戲演的內容就是他的名著《米拉瓦生平》。中國影戲在歐洲大陸的流行,無疑給電影發明許多啟發。渾司樓在所著的《人們的劇場》中說:“有聲電影的來源,不能不崇拜中國影戲為開山祖?!狈▏娪笆芳覇讨嗡_杜爾在他的巨著《電影通史》中把皮影戲稱為“電影的先驅”。1767年法國傳教士居阿羅德把影戲的全部形式和制作過程帶回歐洲。 中國的木偶戲源遠流長,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劇種之一。它在清代以后十分繁榮,幾乎遍及全國,并通過民間藝人和華僑帶到海外。清代的《據說》寫道:“乾隆二十九年,西洋貢銅伶18人,能演《西廂》一部?!闭f明清朝中國的木偶戲已傳到歐洲,且歐洲人以他們自己制作的“銅伶”來演中國的戲劇,似乎有點青出于藍而盛于藍的味道!
Tun Li-ch’en在《Annual customs and festivals in Peking 》(1855-1911)中談到中國民間流行的各種雜戲表演:“木偶戲是人躲在幕后操縱著木偶,頭頂上方有一個小小舞臺,人一邊舞動木偶一邊唱著“打虎”、“賽馬”,和其他混雜的小曲?!び皯蚶霉猱a生的影子。它們以獨特的方式表現悲傷和憤怒。年長的女性聽到這些常常會禁不住潸然淚下。鈴鼓表演都是一些地位低下的人。其中幾人演奏弦樂器,另外幾人演唱,插科打諢令人捧腹。什不閑中有旦角(男扮女裝)和丑角,但是沒有生。他們演唱的歌曲非常獨特,聲音或激昂或低沉,繞梁回旋,余音不絕。在咸豐以前,他們是很受尊敬的,不過現在都已逐漸衰落。子弟書的歌曲有悲有喜,詞韻考究。歌舞雜技包含的娛樂形式種類繁多。把式則包括了武術技藝(如劍舞)。口技藝人用他們的嘴模仿各種鳥鳴,南北口音,種種聲音混雜出自一人之口,而聽眾卻能明辨區分,由此給與贊譽喝彩或是倒彩謾罵。大鼓和說書尤其可以毒害人的思想。這是因為大鼓通常由女性表演,僅僅是由女性演唱表演這一點就已經不合體統。說書是語言與手勢表達,不用任何音樂伴奏,通過語言描述故事人物的鮮活形象[1]。”
這里作者介紹了各種民間藝術?!笆膊婚e·蓮花落”是明、清以來在北京十分盛行的兩種表演形式,清朝康、乾、嘉的帝王們都喜歡聽蓮花落,因此得到廣泛的傳播和發展。清嘉慶年間(1796———1821),什不閑與蓮花落合流,成為一種新的、綜合性的民間表演藝術,并發展成為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曲種———“什不閑·蓮花落”。
福建正音戲是明清時期在在漳州和泉州一帶普遍流行的劇中。它們大概比白字戲規制大些。這種地方戲很少被西方人記載,一位荷蘭人Henri Borel ,他描述看到的臨時戲臺,木搭的,可容三十人之多上場,八個樂工坐在戲臺的后面。一出《薛丁山征西》(以《樊梨花》之名而更為人知的故事)他說得詳細,但過于繁瑣。他列舉出十五種不同樂器,只是描述不正確。三種胡琴(拉弦樂器)包括竹做的管仔弦;吹奏樂中有笙。演員全為男性,由班主通常雇用一年。正旦一月掙洋錢五十元,樂工只掙五元。除了七月最繁忙的演季外,每天演出兩場,午后及晚上。誰要請一場戲,只給班主十二元即可。
清代歐洲人對中國地方戲曲的認識,多是直觀地描述,還沒有上升到理論研究地層次。但他們意識到中國戲曲藝術的博大精深和曲種的繁多,尤其對融入著中國各地人情風俗及藝術特色的地方小戲別有關注,加深了西方世界對中國戲曲的認識。
參考文獻:
[1]Tun Li-ch’en.Annual customs and festivals in Peking .1855-1911:不詳:23.
作者簡介
1.李冉:女,碩士,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講師。
2.賀敏:女,博士,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
注:本論文為2013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課題,編號為HB13YS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