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奏曲(prelude)也稱“序曲”,在15到16世紀中,它是以一種即興演奏的引子形式出現。到了17世紀,前奏曲才形成一種小型樂曲的形式。但此時的前奏曲還不算是一種音樂體裁。直至肖邦所創作的《前奏曲》才算得上是“曲子”。
關鍵詞:肖邦;前奏曲;浪漫主義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66-01
《前奏曲》的創作靈感是來源于他所敬重的,音樂復調大師——巴赫的同名作品《前奏曲》。它豐富地體現了肖邦創作中的不同風格、技巧、和聲語匯。
一、肖邦的身平及其創作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是一個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肖邦生于波蘭華沙附近的澤拉佐瓦·沃夫,但祖籍是法國,他父親是一位法裔教師,母親是波蘭人。肖邦在20歲前都生活在波蘭,但之后離開波蘭去往法國就再也沒有回到故鄉。它于39歲時死于肺結核,雖說英年早逝,但肖邦的作品數、質量、體裁都是驚人的。
本文通過肖邦的《前奏曲》中的高疊置和聲語匯、過程性和弦的和聲語匯 、這二個方面進行論述,進一步領略浪漫主義時期和聲色彩的作用與魅力。
二、高疊和弦的廣泛運用
肖邦他不僅吸收了古典主義和聲的精髓,而且把浪漫主義的和聲發揮的淋漓盡致。不協和和弦(如V11、V13、II9)的廣泛運用,增添了浪漫主義的色彩。
在肖邦《前奏曲》Op.28 NO.18 中,這首曲子可謂是運用高疊和弦最廣泛的一首。全曲一開始便以運用V9和弦,而V9的極不協和效果讓人感覺到窒息般的感覺,就如科爾托所起的“詛咒”一樣。
在肖邦《前奏曲》Op.28 NO.1(21-25小節)中,這里的和聲語匯是I6-Ⅶ2/v
-K E 6-V13-I。I6是全曲的高潮,在加入了V13后讓曲子的尾聲更加不能定,情緒非常強烈、高漲,形成戲劇性的效果,有著一氣呵成,干凈利落之感。
例Op.28 NO.1(21-25小節)
三、過程性和聲語匯
過程性和聲語匯是指“在和聲序進中起次要作用的那些和弦。其特征是:缺乏獨立的功能意義(如四六和弦、三四和弦、持續音上方的和弦),①”且通常都位于弱拍弱位上。它是“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主線,情感世界的特殊規律,它既擴大了調性范圍,又模糊或削弱了調性領域的區分。”②
(一)線性進行的過程性和聲語匯。
“線性進行是指各個聲部強調橫向運動,弱化縱向的排列,脫離傳統的功能進行的和聲進行。”③ 所以在線性進行中,橫向的關系結構是最為重要的。而縱向音響結構應居于第二位。按照線性進行的種類可分為自然音線性進,半音線性進行兩大類。
1.自然音線性進行。
在肖邦《前奏曲》Op.28 NO.1 (18-21小節)中。低音聲部呈自然音級進向上的形式。其作用不僅是V6的下屬功能像Ⅰ6的主功能的延伸,而且還推動高潮的出現。
2.半音線性進行。
在肖邦Op28.No.17 (20-26小節)中,其低音聲部成半音向上級進的形式。這里的22-23小節是20-21小節的轉調模進形式。半音化的線性進行,不僅讓曲子的流動性更強而且聲部半音化程度的提高,促使音樂處于不穩定狀態并形成較強的調的離心傾向。也導致了旋律需要往下解決的傾向,使之推動著旋律的進行。
肖邦在前奏曲中,大量的運用線性進行。它打破了傳統的調性布局,使得調性變換更加頻繁,減弱了和聲進行的功能性。增加了音響的色彩性、多義性、游離性。尤其是半音線性進行,擴大了調性關系豐富了和聲的范疇,加速了和聲半音化的進程。
(二)持續音中的過程性和聲語匯。
持續音在古典主義時期,運用的時候主要起到的是鞏固調性的作用。也可以說是“主持續音可以看作是主和弦的擴展和復雜化”④。而在肖邦的《前奏曲》中不僅僅是鞏固的作用,還有形象化的作用。
例7肖邦《前奏曲》Op.28 NO.6 是“雨滴”前奏曲的一首《b小調前奏曲》,作品中以右手八分音符的主音“b”,在高音聲部中重復,形成主持續。感覺就如雨滴落地般的細膩,而在左手的分解和弦的幫助下更加地烘托了“大珠,小珠落玉盤”般的柔情。就像是科爾托給予的標題“思戀”情人般一樣的感覺。
從肖邦對持續音的運用中,我們體會到肖邦在繼承傳統和聲技法后,也有對傳統和聲的突破。使得一般意義上的持續音起鞏固調性作用的范圍里,增添塑造音樂形象的功能,也有連接與過渡調性的作用。
(三)和弦外音構成的過程性和聲語匯。
古典主義時期,和弦外音總是充當著“配角”的角色。但浪漫主義的到來,和弦外音便有了很大的地位提升,甚至我們在肖邦的《前奏曲》中,和弦外音有著“喧囂奪主”般的感受。在肖邦《前奏曲》Op.28 NO.2 (1-8小節)中,它的調性是a小調,但聽覺卻是像e小調的感覺。原因是#A音的半音輔助下,調性卻變得模糊不清。并且大量的和弦外音的出現,導致許多的不諧和音程。這就是乎肖邦特意通過和弦外音來,營造的一種灰色調氛圍。
結語
肖邦《前奏曲》的出現,不單單只是一份鋼琴曲作品,它仿佛就是浪漫主義時期和聲語匯的“百科全書”。它以其精煉的和聲語匯,大膽藝術風格和多樣的音樂體裁所構成。
肖邦的音樂是民族的,正因為他的音樂與國家的存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品嘗肖邦的音樂中,我們更加能體會到波蘭這個國家的音樂氣息。可以說波蘭鑄造了肖邦音樂,肖邦音樂讓我們認識了波蘭。
參考文獻:
[1]馮薇.論肖邦鋼琴《前奏曲》與《夜曲》中的線性結構和聲[J].音樂探 索,2006(增刊).
[2]胡楊.肖邦《前奏曲》op28及其藝術特色[J].黃鐘一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0(增刊).
[3] 李霞.瞬間的色彩 肖邦鋼琴《前奏曲》和聲研究[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08.
[4]但蒲功.淺談肖邦二十四首鋼琴前奏曲[J].音樂探索,2000(2).
[5]唐勇. 肖邦《前奏曲》第17首的和聲研究[J] .樂府新聲,2010 .
[6]李麗梅.論肖邦鋼琴作品中和弦外音的應用研究[J]. 作家.下半月,2009(8).
注釋:
①趙德義.錢仁平.丁冰.《新概念共同課和聲學教程》.P155頁。
②桑桐.《半音化的歷史演進》.P3。
③余子恒.《肖邦<前奏曲>Op.28中過程性和聲語匯的研究》. P7頁。
④伊·斯波所賓等合《和聲學教程》,人民音樂出版社.p4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