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人公司也叫獨資公司、獨股公司,指公司的出資或股份全部來自一人(自然人或法人)。一人公司最初是以一種事實上的而非法定形態出現的,該公司模式的產生既是公司內部機制運行的結果,也是適應社會經濟環境變化的需要。我國2005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以前,對在市場經濟中存在實質意義上的一人公司并未加以限制,在立法上亦有國有獨資公司、外商獨資公司出現。《公司法》頒布后,我國正式確立了一人公司的法律制度,同時確立了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從此對一人公司在法律上作為一種公司模式加以承認、管理和規制。本文試從一人公司的基本概念入手,討論一人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的運用,及其中涉及一些刑法方面的適用問題。
關鍵詞:公司;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認;司法
中圖分類號:D922.29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76-06
公司作為現代最典型的企業組織形式,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的出現更是人類歷史上企業組織的一場偉大革命。正如馬克思所說:“公司法人制度的問世,是時代的曙光,其意義不亞于歐洲產業革命中蒸汽機的發現?!盵1]隨著公司這項制度的產生,公司經濟力量的集中,在推動社會財富增長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負面影響,股東濫用權利、逃避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和其他相關人員利益的現象時有發生;妨礙了公司機制的發展與完善,而且這種現象無法通過市場競爭和股東自身的約束而自發制止。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論各國是否承認一人公司的合法地位,大量一人公司的存在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由此,公司制度也開始融入了新的內容。據考察,目前至少己有43個國家和地區在法律中規定了一人公司制度。[2]筆者曾在浙江省寧波市工商局做過一項調研,結果顯示,從2006年1月1日到2009年12月31日,在寧波市工商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41744家,其中一人公司4521家,可見一人公司在經濟社會中所占比重之大。
公司法人格否定制度(又稱揭開公司面紗制度)是在肯定公司獨立人格地位的前提下,對股東濫用公司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而對債權人造成重大損失時,對該公司法人格的一種否定,進而追究隱藏在背后的股東連帶責任,是對現有公司法律制度及債權人利益一種保護制度??梢哉f,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是公司法人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有效的防范了控制股東利用公司法人的合法形式和有限責任的特權逃避承擔法定義務或者約定義務,維護了債權人利益,使法律從形式上的公平合理走向了實質上的公平合理,法律對公平正義的追求要求對其進行矯正,使公司法人制度更加完善。[3]另一方面,由于一人公司的特殊性,其在公司制度上的出現,對傳統公司理論和現代經濟制度提出了諸多挑戰,如公司的惟一股東濫用法人人格權利,社會公共利益及債權人合法權利遭到損害難以補償等。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無論理論上還是在司法實務中,其重要性都顯得尤為突出。美國華盛頓大學法律教授羅伯特·湯普森主持了一項對2000個左右涉及“揭開公司面紗” 案例的實證分析,該分析資料表明:在閉鎖公司判例中,一人公司的這類訴案被揭開面紗的比例占50%,超過了股東為2-3人的閉鎖公司46%的比例。而這個比例在股東人數為3人以上時,就只有35%了。這意味著在一人公司的特定場合下,因缺乏有效約束,公司獨立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被一人股東濫用之可能性,遠遠超過非一人公司的場合。[4]建立、健全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對于完善我國的公司法理論、維護社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認概覽
(一)一人公司的含義。
所謂一人公司(One-man company,one-member company,one-person corporation),是指公司的股份或出資全部歸屬單一股東(自然人或法人)的公司[5],也就說由一名股東(自然人或法人)持有公司的全部出資或者所有股份的公司。
列支敦士登于 1925 年 11 月 5 日制定了《自然人和公司法》, 首開一人公司立法先河,在漫長的幾十年歲月中,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由認識該制度、排斥該制度、默許該制度,到正式立法接受該制度[6]。一些國家通過修改法律允許設立形式意義上的一人公司,也有一些國家或地區對形式上的一人公司不予承認,但實質意義上的一人公司則廣泛存在[7]。在我國2006年以前,雖無正式立法許可形式意義上的一人公司,但實質意義上、衍生型的一人公司在經濟生活中一直大量存在,立法上對該類一人公司亦未作明確禁止。此外,法律在某些范圍內也是允許一人公司存在的,如外商獨資公司、國有獨資公司等?!豆痉ā芬胍蝗斯局贫?,乃立法上之重大進步。[8]至此,一人公司作為合法形式在我國市場經濟中正式存在,亦使得一直以來在社會經濟中的大量存在著的實質意義上的一人公司得到法律上的規制和管理。
公司區別于其他形式的企業,關鍵在于其具有法人資格。法人也即法律上的人,是指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9]具有法人人格屬性的公司是眾多市場運行主體體系中的一種經濟模式,一人公司是公司這種經濟模式的特殊形態,它不僅具有普通公司的性質,還有其自身特性,諸如:股東唯一性,公司治理的非制衡性等。正是因為這種治理結構的非制衡狀態,更容易導致公司法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的濫用,對傳統公司管理體系帶來了風險和挑戰,也正因如此,各國關于一人公司的立法中毫無例外地對這種特殊市場主體予以特別規定。
(二)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的淵源。
法人格否定制度是在西方國家司法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般指當公司控制股東濫用公司獨立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時,將忽視其與公司各自獨立的法律人格,而視公司與其背后的股東為一體,對外承擔連帶責任的一種法律措施。[10]該法理是公司法人制度的有益補充,用以矯正公司法人制度在具體運作中出現的不公平現象。各國在司法實踐中對適用公司法人格否認的法理一直都極其慎重,除非有極具說服力的理由。為發揮法人制度的積極作用,均將法人格否定應用于個案——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法律關系中對已經喪失獨立人格特性的法人狀態的一種揭示和確認,不是對涉案公司人格的整體、全盤的人格否定。離開特定個案,在不存在濫用公司獨立人格和司法未加以確認的情況下,公司仍具有獨立的法人人格。
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的概念,是相對于普通公司而提出的,是指當一人公司獨立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被公司背后一人(法人或自然人)股東濫用時,針對法律關系中的特定事實,將公司與該股東視為一體,否認公司法人的獨立人格,令股東公司與對外承擔連帶責任,以保護公司債權人或其他相關利害關系群體及社會公共利益的一種法律措施。[11]在一人公司情況下,一人股東(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之意思就是公司之意思,一人股東實際控制著公司,容易產生混淆公司與股東財產、將公司財產充作個人用途、隨意以公司名義為股東借貸擔保、回避契約義務、欺詐債權人等現象。對于濫用股東有限責任的現象,即使加強公司立法仍難以完全避免。為規避上述風險發生,法律必須采取補救措施對一人公司加以規制和管理,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作為規避一人公司風險的一種事后行為就應運而生。
《公司法》除了讓一人有限公司合法化,另一個顯著變化就是引進了“揭開公司面紗” 制度。《公司法》關于公司法人格否定的規定有兩條:一是第20條的規定,即:“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 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倍堑?4條的規定,即:“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于股東自己的財產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相對于債權人而言,一人公司股東對于公司的有關信息處于絕對優勢地位,債權人一般無從知道公司財產與其股東的財產是否互相獨立,故《公司法》第64條對此做了特殊規定。令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負擔證明公司財產獨立于股東自己財產的責任。如其不能證明公司財產與個人財產互相獨立,則要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在此情形下,公司債權人只要提出公司財產與股東個人財產混同的主張,證明股東個人財產與公司財產相互獨立的責任就由一人公司股東來承擔。
在適用上,第20條對于包括一人公司在內的所有公司形式具有普遍的適用效力。在一人公司情形下,當涉及到證明股東財產與公司財產是否獨立問題時,第64條優先,對于財產混同的情況下更準確的表述,應當是第64條和第20條共同適用。一人公司情形下的其他濫用法人格行為,只適用第20條。
《公司法》第20條以及第64條的規定,確立了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這只是一般原則性規定,并未列明關于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的具體標準,以及哪些人可以申請對公司和股東適用公司法人格否認法理,缺少可操作性。實踐中,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在法律中難以一一列舉。
二、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的主體范圍
根據《公司法》的規定,公司法人格否認的適用范圍應被限制在股東與公司的關系上,而不得擴展到公司內部的其他人。即原告只能為公司的債權人;此外,公司的股東、董事、監事以及高級管理人員都沒有資格對公司提起公司法人人格否認之訴。而被告僅為濫用公司獨立人格的股東。
(一)原告之范圍。
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通常只有在特定法律關系中基于保護受害人的需要,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才能適用。根據《公司法》及相關法律的規定,可以進入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認之訴的原告,是因股東濫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為而受到損害的公司債權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當個別股東濫用控制權時,遭受利益損失的不僅僅是基于合同之債產生的公司債權人,基于其他法律關系產生的公司債權人也可能遭受侵害。公司法人格否認不僅適用于公司對交易相對人的債務責任,也應適用于公司對第三人承擔的侵權責任以及公司在公法意義上承擔的責任(比如納稅義務責任)。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主要針對控股股東濫用法人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的行為而設計的,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保護的債權人應該理解為廣義上的債權人,除了公司債權人外,國家、勞動者、消費者等利益均可能由于股東濫用公司獨立地位及股東有限責任,造成公司無法履行債務,而受到損害,只要符合公司法人格否定的構成要件,就應該受到該制度保護。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那些嚴重侵權案件即刑事案件的債權人,是否還能在刑事程序中主張法人格否認?理論上較少涉及。筆者認為,在符合公司法人格否認構成要件的情況下,這類債權人的利益同樣應當受到該制度的保護。刑事案件中,國家擔任原告的角色,偵查部門和公訴部門代表國家行使控方的職權,案件在偵查和訴訟階段,偵查部門和公訴部門依職權主動對案件證據進行收集、審查,如果遇到因股東濫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為而使國家、集體、個人利益受到損害的,可以運用《公司法》第20條和第64條,當一人公司股東在不能證明其財產獨立于公司財產時,做出否認公司獨立人格的決定。因此,可以適用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認的原告,還應包括擁有國家控訴職能的機關。
(二)被告之范圍。
在法人格否認之情形下,所以濫用法人獨立地位、濫用股東有限責任的股東都可能成為被告,包括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股份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自然人股東、法人股東和非法人企業股東。但因一人公司的特殊性,和一人公司類型的差異性,股東作為被告時有一些特殊情形需要考量和解釋。
1.一人公司的特殊股東。
因《公司法》只承認自然人一人公司、法人一人公司和國家獨資公司,相比較復數股東公司的情形,一人公司被告股東的范圍有所縮小,不包括非法人企業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等。因此,可以列入《公司法》一人公司法人人格否定訴訟被告范圍的應包括外商獨資公司在內的自然人一人公司股東、法人一人公司股東和國有獨資公司的股東。這些一人公司的股東身份無論如何特殊(即使是國家股東),都可能成為法人格否認之被告。
2.原生型和衍生型一人公司的股東。
對于設立時的一人公司和設立后的一人公司,即原生型的一人公司和衍生型的一人公司,因符合《公司法》對于一人公司的界定,筆者認為均應當受到《公司法》第20條和第64條規制。濫用法人格的該類公司的股東,都有可能基于法人格否認之訴而成為被告。原告的舉證責任負擔,在舉證階段,衍生型的一人公司與原生型的一人公司會有所不同,關于這一點會在舉證責任一章詳細論述。
3.實質意義一人公司的股東。
對于實質意義上一人公司的認定,亦須由司法解釋作出明確的規范。[12]筆者支持這一觀點。一人公司法人格否定制度,是在肯定公司法人格獨立制度的前提下,為保障一人公司制度的有效運行而確立的。如果否認第64條適用實質一人公司的情形,勢必導致大量的實質意義上的一人公司假借普通公司之名,濫用股東有限責任,侵害債權人合法權利,擾亂社會經濟秩序,那么一人公司人格否定制度也將會形同虛設。因此,須明確一人公司的認定標準,將實質意義上的一人公司納入一人公司的法律規制范圍。凡是存在公司法人格被濫用現象的公司,只要構成實質意義上的一人公司,均應該按照一人公司的相關法律規定適用法人格否認[13]。
司法實踐中,對于實質意義上的一人公司,是否一定要在司法解釋做出明確規定后才去適用法人格否認制度,要根據實質意義上的一人公司形成原因的不同,分開來討論。對于設立時的實質意義一人公司,即公司于設立時僅有一名股東實際掌握公司控制權并真正享有股東權益,其余均為掛名股東的情形,如父子公司、姐妹公司、親戚公司、夫妻公司等,這樣的公司在市場經濟中大量存在著,各國皆有,且公司經營上引起不少問題,以世界各國目前已有之公司管理法規亦難以徹底解決此現象,日本將“同族公司”、“ 閉鎖公司”等家族性公司亦歸類為一人公司。[14]在我國公司法律體系中,尚未將此類公司列入一人公司,司法實踐中,債權人要舉證公司實際控制權在一人,也非易事,筆者認為這種情形,有待司法解釋予以解決。對于設立后由于股權轉讓,或股東退股等原因形成的公司實際股東只有一人,但未辦理變更登記的這種設立后的實質意義上的一人公司,只要有證據證明公司實際股東只有一人,那么就符合新《公司法》關于一人公司的規定,可以適用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對于設立后,由于股權轉讓形成的父子公司、夫妻公司的情形,同樣有待司法解釋的解決。
三、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的適用情形
在我國,對于公司法人格否定討論比較深入、豐富的就是公司法人格否定的適用情形問題。有關資本顯著不足、人格混同、濫用控制權等情形下公司法人格否認的討論在國內學者的文章中占據了重要地位。[15]司法實踐中,我國法院也將以上情形視為對公司法人格否認的適用情形?!豆痉ā穼救烁穹裾J制度作了比較抽象、原則的規定:公司股東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東權利,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從法條本身的規定可以看出,我國公司法適用法人格否認制度的認定標準關鍵在于“濫用”二字。而具體怎樣的行為才是適用法人人格否認的“濫用”并無具體規定。由于《公司法》對此規定過于原則,司法實踐中法官和仲裁員在具體適用中,會存在一定不確定性。鑒于此情況,學者們和司法實踐者在借鑒國外相關經驗以及分析我國司法實踐的基礎上紛紛提出了一些情形下的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的適用標準,這些情形包括資本顯著不足、人格混同、濫用控制權等。下面試從資本不足及人格混同兩個方面討論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認的適用情形問題。
(一)資本不足。
在適用揭開公司面紗原則時,公司資本是否充足是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公司缺乏充足資本(inadequate capital)或者只具有名義資本(nominal capital)或者干脆沒有資本(zero capital)則可能導致揭開公司面紗。[16]公司資本不足的情形下適用揭開公司面紗的問題,應分為自愿交易和非自愿交易情形分別討論。
1.自愿交易下。
在自愿交易中,單獨的資本不充足通常不構成揭開公司面紗。還要考慮欺詐或者不遵守公司程式等其它因素。[17]從《公司法》第20條本身的規定,可以明確的是,自愿交易中,在僅為股東出資不足,不存在主觀濫用的情形下,是不能否定公司法人的獨立地位的。即使在資本不足且股東存在濫用行為情況下也不必然導致揭開公司面紗。因為本條款明確提出,在嚴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情況下,才可適用法人格否認。
自愿交易情形下,與資本不足相關的債權人利益受到嚴重侵害的情形,筆者認為應當歸結為公司資本嚴重不足,不足以償還債權人損失。公司資本嚴重不足的標準,因公司所從事行業不同,對資本金要求的不同,實踐中無法籠統地確定一個統一標準。雖然《公司法》對各種類型公司,統一規定了最低注冊資本,但司法者卻不能當然地因為公司資本低于法定注冊資本,而否定公司獨立人格。在美國等國家,已無公司最低注冊資金的限制。美國司法實踐中,提出股權資本顯著不足的概念,并有在此種情形下為了保護公司債權人而揭開公司面紗的案例。所謂資本顯著不足,是指股東投入公司的股權資本與公司從債權人籌措的債權資本之間明顯不成比例的公司資本現象[18]。由此筆者認為,首先,人格否定制度只適用于個案;其次,公司資產是否充足不僅取決于公司資產的絕對數量,而且取決于公司所營事業的性質,因此,確定公司資產是否充足是基于經濟需要,而非法律標準??梢哉f公司法定最低資本額和注冊資本在這個問題上意義甚微,即使公司資本達到了法定資本最低額,且注冊資本真實,但較之公司所經營事業的需要明顯不足,亦構成公司資產不足[19]。
2.非自愿交易下。
在非自愿交易情況下,來自第三人或者國家的債權人其利益受到一人公司損害的程度相比較自愿交易要大得多,如民事侵權案件、刑事侵權案件。由于一人公司相比較普通公司在權利制衡上的不均衡性,股東為了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更容易發生上訴案件,債權人的利益更容易受到侵害。
首先,公司獨立人格是將商業風險合理地分配于股東與其他當事人之間,其間規則的設置乃是股東利益與其他利益衡平的結果。股東若合理地維護了公司獨立性,就理所當然地享有有限責任制度的優惠。其次,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是在肯定公司獨立人格地位的基礎上,為防止股東濫用其控制地位,損害債權人利益而設置的,其目的是有效保護公司法人的獨立地位。如果股東行為有悖于公司人格獨立性原則,在沒有造成公司外部關系人的利益損失時,不應主張否認公司法人格,因為公司人格否認原則的目的是保護公司的外部關系人的利益。只有公司外部關系人利益因此受到損害,才應當否認公司人格,對公司外部關系予以必要的救濟。一人公司作為普通公司的特殊形式,同樣具有公司的獨立人格,是毋庸置疑的。并且公司人格否定制度只能應用于個案,一人公司的情形也不應是例外,否則,一人公司就不應該稱之為公司了。即使在非自愿交易的情況下,一個公司的法人格的獨立地位也不應該被一概的否定。
卡爾·拉倫茨在《法學方法論》中曾有過這樣的論述,作為陳述的案件事實之終局形成,取決于可能適用與該案件事實之法規范的選擇,而這項選擇卻又一方面取決于判斷者已知的情境,另一方面取決于他對于——案件事實所屬的——規范整體之認識如何。[20]我們再回到《公司法》第20條的規定上來,濫用的主觀故意、客觀行為以及由此導致的損害后果均存在的情況下,方可適用公司法人格否認。在非自愿交易下,法官在運用《侵權法》及《刑法》的規定斷案時,可否利用《公司法》第20條的規定否定公司的法人人格進而讓其背后的股東承擔連帶責任?筆者認為是可以的。在侵權、刑事案件中債權人的利益損失較普通民商事案件中是比較嚴重的,一般情況下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損失,還有人身、精神方面的損失,那么這種情況下,是符合給債權人造成嚴重損害的規定的,在存在股東濫用一人公司獨立地位的情況下,當然地適用人格否認。因此,在侵權案件中,缺乏充足的資本則是揭開公司面紗的首要因素,甚至可以單獨使用。[21]
在刑法上將公司作為單位認定,來源于《刑法》關于單位的界定,有其客觀依據。雖然單位團體人格的獨立首先必須依賴其成員個人人格的獨立,但是團體人格不是自然人人格簡單相加,單位(法人)是一個人格化的社會系統整體,它具有自己的整體意志和行為,從而也具有自己的犯罪能力和刑事責任能力[22],公司亦是如此,具有整體性的根本特征。在此案例中,基層檢察院辦案部門無視一人公司的法人獨立地位,對一人公司人格在刑法上一概的否認的做法是不應該被肯定和推廣的。即使有立案數量的壓力,也要以基本法理、法律規定以及事實為依據。
(二)人格混同。
公司人格混同,一般認為指股東與公司或關聯公司之間的混同,如財產不分、聯合、人事交叉、業務混同、甚至注冊地、營業地、銀行賬戶、電話號碼等完全相同,外界完全無法分清是與股東還是公司打交道。[23]公司人格混同在理論上一般可以分為三種主要的表現形式:財產混同、組織機構和人員職能混同、業務混同。公司人格混同嚴重損害了公司債權人的合法權益,違反了公司人格獨立的基本要件,構成現代公司法中公司人格否認的最重要的原因。一人公司股東與公司之間出現了人格混同的情形,可以直接認定股東存在濫用之故意,根據《新公司法》第64條和第20條的規定,適用一人公司法人人格否認。
公司人格混同情形下,根據《公司法》,可以適用一人公司法人人格否認的只存在于股東與公司之間混同的情況,較為常見于母子公司之間,而其他類型的關聯公司,如姐妹公司,前面的論述已經提到,根據我國現有公司法,還不能適用一人公司法人格制度。
在實際的經濟運行中,由于股東對公司的過度控制,股東與公司之間的人格混同現象是極其復雜的。而在司法案件中認定公司出現人格混同,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方能做出定奪。為慎重起見,法院或仲裁機構在認定股東與公司之間人格高度混同的事實時,應嚴格掌握標準,不宜因為存在單一的、非關鍵的混淆現象就遽然否定公司法人資格。[24]
四、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認的舉證責任分配
在普通公司法人格否定訴訟案件中,原告債權人負有證明股東存在濫用股東有限責任行為的責任,而所有公司的決策、運作和經營都是相對保密的,這樣債權人舉證在普通公司情形下比較困難。而在一人公司情形下,《公司法》第64條規定:“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于股東自己的財產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即,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于股東自己財產時,推定其存在濫用行為,進而承擔連帶責任。在證明責任上稱之為舉證責任倒置。相較于普通公司法人格否認案中債權人舉證困難的情形,第64條對債權人利益保護可以說是一種進步。有一點需要明確的是,根據第64條的規定,舉證責任倒置的情形只適用與公司與一人股東個人財產混同的情形下,而其他情形如資本顯著不足以及其他濫用行為情形不能運用舉證倒置理論。下面根據形式上一人公司和實質上的一人公司的分類,探討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認訴訟的證據分配問題。
(一)形式上一人公司情形。
對于形式意義上的一人公司,在不涉及公司與股東財產混同情形下,原告提起針對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公司人格否認之訴,應該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由原告來舉證證明自己的主張。原告需要舉證:(1)一人公司股東行使了濫用公司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的行為;(2)由于一人股東的濫用行為給債權人造成了重大損失;(3)舉證證明股東的濫用行為與債權人的損失有因果關系。而在原告要起訴公司股東與公司財產存在混同的情形下,前面第1項的證明責任就由被告來承擔了。立法者設立該法條的目的旨在規避原告舉證一人股東個人財產和公司財產混時的困難,由原告證明被告符合公司人格否認的要件,對于原告來說是一個難題。因為涉及公司(尤其是一人公司)及其股東行為的各種賬冊、憑證、記錄、文件資料等證據材料幾乎完全掌握在被告手中,原告和被告的舉證能力極不對等,如果堅持由原告負舉證責任,幾乎就等于剝奪了原告的勝訴權,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將不能發揮其制度功能。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相比較普通公司,一人公司情形下,債權人會更愿意提起財產混同之訴。
對于國有獨資公司和外商獨資公司,根據我國公司法理論,當屬于形式意義上的一人公司。這種情形下,原告提起否定公司法人格之訴時,國有獨資公司及外商獨資公司的一人股東作為被告同樣負有證明自己的財產與公司財產不混同的責任。這樣在形式意義上的一人公司情形下,一方面,相對于債權人來講,由股東來承擔舉證責任是相對適當的;另一方面來講,這也是給了股東一個機會,只要其能證明其個人財產與公司財產是相互獨立的,則可免于承擔連帶責任,僅以自己的出資額對其債權人承擔有限責任。
(二)實質意義上一人公司情形。
對于實質意義上的一人公司也應當用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認加以規制,方能體現我國立法及司法在形式與實質上的公平。而對于實質意義上的一人公司因與形式意義上的一人公司表現形式的不同,在一人公司法人格否定的原告的舉證責任上會有些不同。在此情形下,原告首先要證明被告公司系實質意義上的一人公司,然后再舉證股東濫用行為、重大損失及因果關系。對于原告起訴公司與股東財產混同的情形財產獨立的證明責任同形式意義上的一人公司一樣由被告承擔。
五、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認之裁判原則
(一)審慎適用原則。
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應當慎重適用。公司人格否認是相對于公司人格獨立提出的一個法律概念,從制度的產生背景、運作規律和功能發揮等角度,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本質屬于一種衡平性制度。作為一種橫平性制度,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在適用上具有補充性,即僅僅是公司人格獨立的補充和完善。[25]
法人人格獨立是《公司法》的基本制度,而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僅僅是在特殊的情況下,為實現個案的公平而被采用的例外原則。所以,必須明確這一本末關系,否則將可能會導致對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濫用,而背離了這一制度的最初設計目的。一人公司作為普通公司的一種形式,同樣要遵循這一原則,必須確保公司法人格獨立在公司制度中的基石性地位,法人人格否認只能是在特定情況下的例外適用。
因不當行使產生的個人責任,意味著對權力行使人而言,不能獲得公司面紗的保護,對公司而言由此產生的法律上的不利后果,不屬于持續性的(公司被錯誤地確認屬性,比如被法律認定為合伙),更不屬于徹底性的(公司喪失了法人資格,比如吊銷營業執照)。[26]我們這里討論的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認,指公司法意義上的公司人格否認,不是行政法或其他法律意義上的徹底的、持久的法人格否認,是在肯定一人公司獨立人格的前提下,對個案的否認,否則將造成對該制度的濫用,從而顛覆公司獨立制度之大廈。因此有學者從這個角度提出,法人人格否定,是一個不太恰當的表述。[27]
(二)“法院中立”原則。
作為中立方的法院,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之訴只能依原告申請,法官不能在沒有原告依法提出申請的情況下,依職權主動適用該制度,對于法官而言,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在適用上具有被動性,而應在利害關系者就具體案件提出該項請求時,才可能予以否認。根據前面關于原告的論述,可以提起公司法人格否認之訴的原告應當是因股東濫用公司獨立地位而遭受重大損害的利益相關者,包括基于契約關系形成債權人,以及勞動者、消費者、國家等其他公司債權人。
(三)“連帶責任”之解釋。
一人公司屬于普通有限公司的特殊形式,其運行原理應與普通有限責任公司一致,同時又因為其不同于普通有限責任公司的特點,在制度設定方面又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表現在一人公司法人格否定制度之連帶責任方面也是如此。
根據有限責任公司的分離原則,有限責任公司法人格與股東個人人格完全分離,公司的財產獨立于股東個人財產,公司以股東出資的全部財產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股東以其出資為限承擔責任。在股東濫用有限責任,法院依法否認公司獨立地位情況下,股東要以其個人財產對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豆痉ā返?0條,只是原則性的標示為股東負連帶責任,并沒有就該連帶責任的性質做進一步具體規定,這為司法實踐中的具體操作帶來難度。在司法解釋還沒有做出更細致的規定前,并且為了司法訴訟中不為原告增加更多的障礙,有學者認為基于公司已經失去法人人格的現實,應該追究公司即股東的共同連帶責任。[28]同時,《公司法》第20條第3款規定的“連帶責任”系為無限連帶責任中的共同連帶,法院不應該為債權人起訴設置前置程序,在執行環節上也不應該有先后執行之分。[29]筆者贊同這一觀點,即,在法院判定否定公司法人格權的情況下,既可以執行公司之財產,也可以執行股東之個人財產以清償債權人債務。
此外,按照2007年最高法院關于審計業務的司法解釋,以及2011年公司法解釋三,在資本不足情形下,由于股東抽逃出資、虛假出資等行為引起的賠償責任與上面提到的賠償責任有所不同。公司法解釋三,第14條第二款的規定:公司債權人請求抽逃出資的股東在抽逃出資本息范圍內對公司債務不能清償的部分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協助抽逃出資的其他股東、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或者實際控制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抽逃出資的股東已經承擔上述責任,其他債權人提出相同請求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計業務解釋,第10條第一款的規定:當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業務活動中因過失出具不實報告,并給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時,人民法院根據其過失確定其賠償責任時,應先由被審計單位賠償利害關系人的損失。被審計單位的出資人虛假出資、不實出資或者抽逃出資,事后未補足,且依法強制執行被審計單位財產后仍不足以賠償損失的,出資人應在虛假出資、不實出資或者抽逃出資數額范圍內向利害關系人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根據公司法解釋三,當股東存在抽逃出資行為時,該股東在其抽逃出資的范圍內對公司債務人承擔補充賠償責任,而不是無限共同連帶。同時,因為一人公司只存在一名股東,不會存在協助抽逃出資的其他股東的承擔連帶責任問題。根據關于審計業務解釋,若被審計公司出現股東虛假出資、不實出資或抽逃出資,該股東應在出資不足范圍內對公司債務人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同樣不是無限共同連帶責任。在股東抽逃資金、虛假出資情形下,最高法的這兩則司法解釋符合了學術界關于股東連帶責任之補充責任說。因為在有些情形下,股東濫用法人格對公司實施控制造成的損失或不利可能不大,卻要求其對由于公司本身經營不善而產生的巨額債務承擔連帶責任,不符合公平原則,應改成補充責任,且限于股東不當行為給公司造成的損失。[30]
(四)用盡法律規則。
法院在對案件事實的調查已經清楚的情況下,對案件進行判斷,進而得出結論,需要選擇適用的法律,這里法院要“用盡既有規則”。
選擇適用的法條的過程,自然未必像前舉的實例那樣簡單。生活經驗上看來簡單的事例,可能從完全不同的法律角度來觀察。[31]
正如卡爾·拉倫茨所講,作為陳述的案件事實之終局形成,取決于可能適用與該案件事實之法規范的選擇,而這項選擇卻又一方面取決于判斷者已知的情境,另一方面取決于他對于——案件事實所屬的——規范整體之認識如何。[32]同時,我們前面提到,《公司法》不僅引進一人公司制度,從保護債權人利益的角度出發首次引進了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運用該規定來重新審視本案,似乎給司法者保護債權者利益新打開了一扇大門(但這并不意味著前面那扇門就行不通)。司法實踐中,要結合《公司法》第20條和第64條及其他相關法律及原理的共同運用,來達到保護債權人利益的目的?!豆痉ā穼儆诿裆谭I域,對于公司法糾紛的案例自然屬于民商法領域的法律調整的范疇。因此在公司法沒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民法》及《民事訴訟法》的有關原則及規定應該適用于公司法的案例糾紛之中。
雖有《民法通則》第四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法特別是債法中的最高指導原則,該條也稱為“帝王規則”。根據法理關于法律規則與法律原則的理論,在適用上窮盡法律規則,方得適用法律原則;除非為了實現個案正義,否則不得舍棄法律規則而直接適用法律原則;沒有更強理由,不得徑行適用法律原則。本案除了《公司法》外,《民法》、《合同法》、《民事訴訟法》等都可用來作為債權人實現債權的法律依據。因此本案在沒有用盡相應法律規則救濟的前提下,適用法律原則,是違背法理的,就此而言,一審法院在我國《公司法》還未確認公司法人格否定制度的情況下,運用該制度判令控制股東與相關聯的兩家公司共同對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有背法理。
另外,《合同法》第73條規定,因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但該債權專屬于債務人自身的除外。《合同法解釋》第13條規定,“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是指債務人不履行其對債權人的到期債務,又不以訴訟或者仲裁方式向其債務人主張其享有的具有金錢給付內容的到期債權,致使債權人的到期債權未能實現。依照以上規定,電力公司也可以自己名義代位行使謝某將喜洋洋公司的財產轉移到永昌榮公司的這筆到期財產。
因此,在涉及一人公司的訴訟中,債權人可以利用多種渠道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法院也要在適用法律上,在眾多的法律條文中全面、適當地選擇一個恰當的方向判定案件,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而不能背離我國現有立法框架和法律模式。
(五)不得在執行程序中否認原則。
有人提出,在執行程序中也可直接適用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既加大了執行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當事人濫用法人人格的狀況。[33]筆者對這一觀點持否定態度。
公司法人格否定制度的提起只能依原告申請,在執行程序中,法官不應在未經當事人提起的情況下,直接運用法人格否定制度追加公司背后股東的連帶清償責任。因為在民事訴訟中,時刻都要考慮對原告、被告雙方利益的平衡,任何傾向于過度保護一方利益而犧牲另一方利益甚至他人合法權益的制度設計都應盡可能避免。在執行程序中,直接追加股東為被執行人并強制執行,意味著股東未經審判程序便一下子淪為被執行人,這無疑侵害了股東的訴權。[34]
依照股權強制執行制度債權人可以得到有效救濟。股權強制執行,是指法院根據債權人的申請,依據生效的法律文書,對作為被執行人的股東在公司中的股權所采取的一種強性轉讓措施。股權的強制轉讓過程也就是法院憑借國家強制力,“強制”地將屬于負債股東的投資權益依照法定的條件和程序轉讓給第三人的過程。[35],股權的執行與股權的轉讓密切相連。一般來說,無論何種類型的公司,股東股權均可轉讓,但是由于各種公司的性質不同,法律對股東轉讓其股權的條件,即股權的可轉讓性的規定也有所不同。[36]根據1987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外港澳經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其中規定,“確實有必要的”,可以對敗訴的港澳當事人在內地投資的企業中享有的“投資權益”進行轉讓以償還其債務。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是迄今為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最具體、最系統的一部文件,它第一次明確了股權可以成為強制執行的標的[37]。但這與公司法人格否定的執行是有區別的,是兩個不同的制度,有各自的法律依據與功能,適用的法律效果、對債權人的救濟不相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規定股東仍然承擔有限責任,而公司法的規定股東承擔無限責任。[38]并且,前者原告系股東個人的債權人,后者系公司債權人,二者是基于不同法律關系產生的。
司法實踐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在執行股東財產時,法院依據上述規定強制執行其公司股權。但是在法院判定執行公司財產以清償債權人債務時,一人公司股東可能會為了逃避債務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等,這就有可能涉及到否定公司法人格的問題。遇到這樣情況筆者認為依據上述規定直接執行股東之個人財產是不恰當的。可以由原告提起否認公司法人格否定之訴,通過司法程序,控辯雙方充分舉證、辯論后,法院作出的否認該公司法人格的裁定生效,進而再執行股東之個人財產,方為妥當。
六、結論
公司法人制度的產生刺激了社會經濟極大發展和社會財富的迅速增加,但任何制度本身不是完美無缺的,現實生活中出現濫用公司法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的現象屢見不鮮,尤其是一人公司的情況下,缺少多人公司股東間的監督和制衡,更容易發生股東濫用公司有限責任現象,對傳統的公司法人理論構成了挑戰?!豆痉ā芬胍蝗斯痉ㄈ巳烁穹裾J制度,于法律理論之進步,于市場實踐中公司制度之有效運行,都是一種進步。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作為一種事后保護措施,是在《公司法》確定一人公司法人格獨立的前提下,對一人公司中股東濫用公司獨立地位及股東有限責任的一種保護。同時也是對基于對公司獨立地位的肯定前提下,對股東濫用公司法人資格,為債權人造成重大損失時,對債權人利益的有效保護,這無疑為我國現有公司在法律框架下有效運行帶來了很大保護與推動。新《公司法》通過第20條和第64條對一人公司法人人格否認進行規制,兩者應為普通和特別的關系。在適用上,涉及一人公司財產混的舉證責任時適用第64條,其他情形適用第20條。同時,我國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在司法實務操作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各地對該制度的司法審斷存在諸多疑惑和不統一之處。最高法公布的司法判例為各地法院審判該類案件提供了思路,但是因我國系成文法國家,司法判例只能作為裁判的參考,不能作為判案依據。因此,需要立法、司法解釋和學說判例共同協力促進一人公司法人人格制度在實踐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一人公司法人格制度發展、完善還需我們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一、著作
[1]安建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釋義》,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鄧峰:《普通公司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3]甘培忠:《企業與公司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4]甘培忠、劉蘭芳主編:《新類型公司訴訟疑難問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5]郭兵主編:《法院強制執行》,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
[6]李建偉主編:《公司法案例-裁判經驗與法理解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7]劉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創新:立法爭點與解釋難點》,法律出版社,2006版。
[8]蔣大興:《公司法的觀念與解釋I 法律哲學碎片思想》,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9]蔣大興:《公司法的觀念與解釋II 裁判思維解釋倫理》,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0]蔣大興:《公司法的觀念與解釋III 裁判邏輯規則再造》,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1]蔣進:《新公司法及公司設計實證分析》,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2]沈四寶主編:《新公司法修改熱點問題講座》,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3]施天濤:《公司法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4]童兆洪主編:《公司法法理與實證》,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15]王天鴻:《一人公司制度比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6]徐純先:《一人公司風險防范體系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7]趙德樞:《一人公司詳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8]趙旭東主編:《公司法評論》,中國人民大學,2004年版。
[19]朱慈蘊:《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理論與實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
[20]德Karl larenz:《法學方法論》,陳愛娥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二、論文
[1]崔曦文:“論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在一人公司中的適用”, 《法制與社會》,2010年第5期。
[2]郭小玲:“析強制執行有限公司股權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人民法院報》, 2003年6月8日。
[3]柯菊:“一人公司”,《臺大法學論叢》,第22卷第2期。
[4]李偉征:“一人公司的刑法人格初探”,《法制與社會》,2008年第1期。
[5]蔣大興:“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認之法律適用”,《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6]季奎明,“一人公司的法人人格否認”,《人民司法·應用》,2008年第5期。
[7]毛衛民,“一人公司‘法人格濫用推定’制度的法理評析——兼論公司立法的價值抉擇”,《現代法學》,2008年第2期。
[8]石少俠:“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的司法適用”,《當代法學》,2006年第5期。
[9]徐劍英,“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與立法構想”,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121210[EB],2010年10月21日。
[10]王芳:“對《公司法》第20條的幾點看法”,《商場現代化》,2007年第5期。
[11]王天鴻:“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認之法理適用”,《澳門公共行政雜志》,2002年9月,第57期。
[12]朱慈蘊:“我國《公司法》應確立揭開公司面紗規則”《法律適用》,2005年第3期。
[13]朱慈蘊:“論公司法人格否認法理的適用條件”,《中國法學》1998年第5 期。
[14]趙德樞:“一人公司之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5月。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88頁。轉引自童兆洪主編:《公司法法理與實證》,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09頁。
[2]趙旭東主編:《公司法評論》,中國人民大學,2004年版,第42頁。
[3]甘培忠、劉蘭芳主編:《新類型公司訴訟疑難問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03頁。
[4]Robert B.Thompson:“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ll:An Empirical Study”, Cornell Law Review,VOl.76:P.1036.1991。轉引自王天鴻:“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認之法理適用”,《澳門公共行政雜志》,2002年9月,第57期,http://www.zhxzcourt.gov.cn/ll_study/ll_study_play.asp?sn=13 ,2010年11月20日查詢。
[5]王天鴻:《一人公司制度比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頁。
[6]趙德樞:《一人公司之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5月,第13頁。
[7]柯菊:“一人公司”,《臺大法學論叢》,第22卷第2期,第309頁。
[8]蔣大興:“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認之法律適用”,《華中政法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第1頁。
[9]甘培忠:《企業與公司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526頁。
[10]朱慈蘊:“我國《公司法》應確立揭開公司面紗規則”,《法律適用》,2005年第3期,總第228期,第1頁。
[11]崔曦文:“論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在一人公司中的適用”,《法制與社會》,2010年2月,第58頁。
[12]石少俠:“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的司法適”,《當代法學》,2006年第5期。
[13]朱慈蘊:《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理論與實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頁。
[14]趙德樞:《一人公司之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5月,第9頁。
[15]朱慈蘊:《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理論與實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3頁。
[16]施天濤:《公司法論》,2005年版,法律出版社,第63頁。
[17]施天濤:《公司法論》,2005年版,法律出版社,第63-64頁。
[18]劉俊海:《公司法》2008年版,中國法制出版社,463頁。
[19]石少俠:“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的司法適用”,《當代法學》,2006年第5期。
[20]德Karl larenz:《法學方法論》,陳愛娥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164頁。
[21]施天濤:《公司法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頁。
[22]李偉征,“一人公司的刑法人格初探”,《法制與社會》,2008年1月,第124頁。
[23]朱慈蘊:《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理論與實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頁。
[24]劉俊海:《公司法》,2008年版,中國法制出版社,第467頁。
[25]甘培忠、劉蘭芳主編:《新類型公司訴訟疑難問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88頁。
[26]鄧峰:《普通公司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05頁。
[27]鄧峰:《普通公司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05頁。
[28]甘培忠、劉蘭芳主編:《新類型公司訴訟疑難問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97頁。
[29]朱慈蘊:《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理論與實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第171頁。
[30]王芳:“對《公司法》第20條的幾點看法”,《商場現代化》,2007年第5期。
[31]德Karl larenz:《法學方法論》,陳愛娥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164頁。
[32]德Karl larenz:《法學方法論》,陳愛娥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164頁。
[33]徐劍英:《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與立法構想》,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121210,2010年10月21日查詢。
[34]朱慈蘊:《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理論與實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頁。
[35]郭小玲:“析強制執行有限公司股權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人民法院報》,2003年月8日,第3版。
[36]郭兵主編:《法院強制執行》,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26頁。
[37]郭兵主編:《法院強制執行》,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26頁。
[38]甘培忠、劉蘭芳主編:《新類型公司訴訟疑難問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頁。
作者簡介:
李繼英,女,1972年12月出生;籍貫:山東平陰;畢業于北京大學民商法學專業碩士學位;現就職于包頭市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處;職稱:檢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