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技術便利了人們的生活,但就在這些技術受人們歡迎的同時,其可能會對某些人的權利造成不便甚至是損害,P2P就是這樣一種技術。就在網友們都在歡呼雀躍此項技術產生的同時,不少著作權人和管理協會卻為此頭痛不已。對于P2P技術下的著作權侵權問題,我國學者有不少探討,筆者也想將就此問題表達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P2P技術;對等;最終用戶;侵權;信息網絡傳播權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82-01
一、P2P技術和軟件的認識
P2P是peer to peer的縮寫。“Peer”在英語中是“對等、伙伴”的意思。所以,筆者認為P2P技術就是“對等的對對等的網絡技術”,用技術專業詞匯來說即為對等互聯網絡。
P2P技術有很多種類型,它隨著技術的進步而不斷完善,為不斷滿足網友新需求而進步。在不斷發展的歷程中,P2P技術大概分為三代。
第一代P2P軟件以Napster為例,它利用中央服務器建立一個大型的集中化索引,對網絡上所有的可用資源保持追蹤,將使用者文件搜索連接到文件所儲存的電腦。這被稱為“集中服務器模式”。
第二代P2P軟件的代表為KaZaA。這類P2P軟件不再需要中央服務器來存儲共享文件的信息,服務器的作用是存儲用戶資料和登錄服務,數據不通過服務器傳輸。這被稱為“客戶服務器模式”。
第三代P2P軟件則以Morpheus為例,它采用完全分布式的模式,不需要中央服務器的支持。采用這種模式的好處是,用戶完全可以不依靠服務器的支持。軟件提供者也無法獲取用戶信息和對用戶進行有效的控制。這被稱為“散列服務器模式”。
二、與P2P技術相關的行為主體及其責任承擔
不論是第幾代P2P軟件,其都涉及了軟件開發者、網絡服務提供者和最終用戶這三個行為主體。對于這三個行為主體責任的認定,筆者認為不同種類的P2P軟件中,不同的行為主體的責任是不同的。筆者下面將對此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
1.軟件開發者。
P2P軟件開發者是開發用來進行文件交換的P2P軟件的創作者,有些人認為其是整個侵權過程的始作俑者,應該追究其責任。但筆者并不贊同。筆者認為P2P軟件的開發者與其他軟件開發者、創作者并沒有區別,其權利應該是相等的。不能因為P2P軟件的使用可能會侵犯其他著作權人的權利,而否認P2P軟件開發者的權利,否認P2P軟件的開發。其軟件開發本身是沒有過錯的,P2P軟件的地位和其他軟件地位是平等的。
2.網絡服務提供者[1]。
筆者認為根據不同種類的P2P軟件,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責任不同,侵權與否情況不同。
首先對于第一代P2P軟件,即“集中服務器模式”。在第一代P2P軟件中,網絡服務提供者可以追蹤到任何用戶所搜索的資源及下載的內容和地址,網絡服務提供者對資源的控制很強。所以,當侵犯了著作權人的權利時,應該追究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
其次對于第二代P2P軟件,即“客戶服務器模式”。在第二代P2P軟件中,不再需要中央服務器來存儲共享文件的信息,數據不通過服務器傳輸。所以,網絡服務提供者并不能夠有效的監控用戶搜索的資料及其下載的內容,其對資源的控制是微弱的。所以,筆者認為在此種情況下,不應追究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使之承擔不利后果。
最后是對于第三代P2P軟件,即“散列服務器模式”。在第三代P2P軟件中,采用完全分布式的模式,不需要中央服務器的支持。網絡服務提供者對其的控制就更為困難,其無法獲取用戶的任何信息及其搜索的資源等。故而,筆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更不能追究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了。
3.最終用戶[2]。
(1)從他人計算機上下載的行為是否侵犯了復制權?
被認定為侵犯復制權的復制行為有兩個限制條件:第一,在有形物上再現作品;第二,作品應被相對穩定、持久的固定。而P2P軟件最終用戶從他人計算機上下載文件,是將他人計算機中的文件復制到自己的計算機硬盤中,它不同于緩存的暫時復制,是一種永久的復制行為,可以永久存儲于硬盤中。所以可以認定為復制行為。但在侵犯著作權中,還有例外規定如“合理使用”。像我國《著作權法》第22條第1項規定:“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那么,在此處是否構成合理使用呢?筆者認為在具體的案例中,難以分清最終用戶下載文件后的用途是用于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或是其他,所以,此情況的侵權認定,應根據具體案例具體分析,給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
(2)將文件上傳或放置于共享目錄下的行為是否侵犯了信息網絡傳播權?
P2P軟件最終用戶有些是僅進行了文件下載,還有一些也會將自己的文件上傳或放置于P2P軟件設定的共享目錄中。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以有線或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是“信息網絡傳播權”。而大家都知道軟件最終用戶的上傳行為都是將未經授權的文件復制件通過網絡傳播的行為,而且這一行為會使得其他用戶可以在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來下載所傳資源。而這就侵犯了信息網絡傳播權。
三、正確利用P2P技術
P2P技術確實給如今網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是,我們不能因為為了維護網民的便利而忽視了對其他人像著作權人權利的保障。法律規定保護著作權的目的就在于鼓勵公眾的創作熱情,其有一定的期限限制則是為了衡量了著作權人和公眾之間的利益而做的一個折衷選擇。所以,應對P2P技術進行規范,使之能夠便利網友的同時又不至于對著作權者權利的侵犯。
1.可以在技術上加以改進,使得其下載等需要特定的密碼才能夠獲取具體內容信息。
像數字版權管理(DRM),就是將數字音樂文件加密,其可以在網絡中自由傳輸,而且用戶也可以免費獲得,但是想要打開、聆聽具體歌曲,就必須獲得特定的密碼。這樣我覺得可以對用戶的下載起到一個很好地控制作用。而只要控制有效了,上傳的問題也就基本解決了。
2.著作權人與P2P服務提供者之間可以進行合作。
其實很多案例表明著作權人再發現侵權行為后,提起訴訟,侵權行為已過去一段時間了,其對著作權人權利的影響已經不能挽回了,起訴后的判決對之后遏制侵權的作用也不大。而且由于現在使用P2P技術的人太過于龐大,想要禁止實屬不易而且也不現實。所以,筆者認為著作權人可以轉換一種思路,選擇與P2P服務提供者進行合作。如著作權人可以授權P2P服務提供者向用戶收取一定量的版權稅,此可以以一定比例在著作權人和P2P服務提供者分配,當然,版權稅的價格不應定得過高。這樣最終用戶以低廉的價格獲得了他們所需的資源,著作權人保護了自己的合法權益得到了一定的報酬,而P2P服務提供者也能更好的管理網絡。
以上是我對P2P技術下著作權侵權問題的一點看法,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望老師斧正。
參考文獻:
[1]本文所稱的網絡服務提供者是指在互聯網絡上提供及管理索引服務、P2P軟件下載服務、用戶登錄及注冊服務等的人。
[2]本文所稱的最終用戶是指利用軟件開發者提供的P2P軟件進行下載和上傳行為的軟件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