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家認為:“學習興趣是構成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份,一個人對其所學的東西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便會迸發出驚人的學習熱情。而熱情是一種魔力,總會創造出奇跡。”本文針對如何培養學生在數學教學中的學習興趣展開幾點論述。
關鍵詞:學習興趣;活用教材;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學習主動性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102-01
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深化課堂教學改革,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保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家認為:“學習興趣是構成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份,一個人對其所學的東西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便會迸發出驚人的學習熱情。而熱情是一種魔力,總會創造出奇跡。”學生對學習有無興趣、主動還是被動,其學習效果截然不同。由“好和樂”所產生的追求各探索知識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難的內在動力。可見興趣是多么重要,這應該得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足夠重視。特別是在第一前線的教師,要喚起學生進行學習的迫切心理,促進和調節這種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程改革中,部分教師仍覺得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相當困難。下面談談本人對此問題的幾點看法和做法。
一、從教學內容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正確體現,是知識體系的客觀反映。如果把教材堪稱是神圣的權威,服從教材,嚴格按照教材規定的內容順序和進度教學,那么教學就變得沉悶、枯燥、單調、乏味。從而不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壓抑學生個性,扼殺學生的創造力,更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相反,如果能夠活用教材,把教材當作例子,根據本地和本班的實際情況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這讓學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這樣教學就能充滿活力、充滿生氣,使學生和老師真正有交流,成為課堂交流的主體,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講到《圓》時,利用多媒體展示現實生活中圖片,蒙古包、圓的月亮、奧運五環、建筑物圓孔、齒輪、各種車輪。觀察后,提問為什么人們把車輪做成圓的呢?這樣情境能激起學生去探索,急于去解決,提高學習興趣。
二、開展開放、民主、生動的課堂
在教學中師生的關系是平等的,教師應更多地尊重學生,通過師生對話、討論共同學習,共同進步。離開了活動,交往和情境就不能激活學生的心靈,就沒有了生命力。科學至上的課堂,除了交給學生所謂“絕對的,確定性”的真理外,不要扼殺了學生的激情和求知欲望。實際上,激情與發展結伴而行,激情是真理的發源地,也是真理的歸宿。在課堂活動中,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自主參與,以學生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自主探索,去發現和解決問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三、定向示標,引發學生的興趣
教學之道,貴在善道。其目的是努力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堂課的學習都應有一定的目標,教師不僅要善于制定目標,而且要求教會學生自己制定學習目標,所制定的目標,可以是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或操作目標。因為只有當學生自己確定了學習目標,他們才會向著目標去努力,才會在學習過程中有成功的體驗,才會激發其學習的動力。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我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個紙袋,里面裝有好多物品。并請各小組的每位同學都從中摸出一個長方體形狀的物品。(學生在組內動手摸,各小組匯報摸的情況。) 學生很快就摸到。我接著追問:剛才為什么這么多的同學一摸就能摸到長方體形狀的物品。那么,長方體到底有哪些特征?根據課前預習,你們知道我們這節課要學會知識嗎?這樣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學習目標,既可觸發學生對新知識的迫切需要,引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新知識的動機,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長方體和正方體認識的豐富表象。
四、創設探索性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現代教育理論曾提出過“三主”的觀點:即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的發展為主線,以學生探索性的學為主體,以教師創造性的教為主導。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設一個探索性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各個側面不同方向去思考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教學重點,而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又是教學的難點。如何突破難點,我在課堂教學中做了這樣的設計。我先出示長方形框架并告訴學生長方形長3分米,寬2分米,請學生說出它的面積,然后我捏住長方形框架的一組對角向外拉,長方形變成了平行四邊形。這時我提問:同學們能說出它的面積有沒有變化嗎?學生l回答:它的面積不變,還是6平方分米。學生2回答:它的面積變了,比5平方分米小。此刻,我不急于肯定或否定這兩位學生的回答,給學生留一個懸念,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到底是多少?怎樣求得呢?根據小學生心理特點,他們一定會探索其中的緣由,而教師就應該給學生創設這種情境,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探索,自己得出結論。這樣,學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發出來,這種學習效果要比教師硬塞現成公式要好得多。
五、創設動手操作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一些以學生活動為主,對一些實際問題通過自己動手測量、演示或操作,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獲得學習成效,既能鞏固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養創造精神。例如,在教學《圓錐體積》時,我不是采用在空圓錐里裝沙實驗的方法,而是提問:“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積都可以用一個什么公式來求它們的體積?求圓錐的體積能不能用底面積×高?如果用圓錐的底面積×高求得的是什么?”這樣就自然溝通了圓錐體與圓柱體的聯系,然后借助教具進一步啟發學生:“如果知道了圓柱的體積,要求等底等高的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學生運用所學的分數知識很自然地得出了只要知道圓錐的體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幾分之幾,就可以求。
六、創設游戲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和小學生年齡特點,設置游戲性情境,把新知識寓于游戲活動之中,通過游戲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狀態,在游戲中得到知識,發展能力,提高學習興趣。例如,在課堂訓練時,組織60秒搶答游戲。教師準備若干組數學口答題,把全班學生分為幾組,每組選3名學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師提出問題,讓每組參賽的學生搶答,以積分多為優勝,或每答對一題獎勵一面小紅旗,多得為優勝。學生在游戲中,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不少有用的知識,有力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七、讓學生在成功中體驗學習興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會給學生在學數學時心理求知的厚動力,在數學教學中,要給每個學生創造出更多的表現的機會,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階段型的開放學生的梯級思維。由淺顯的問題入手,引導學生對習題作出正確的解答。學生經過對問題的獨到見解或創造性的思維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績,并為獲取的成功漸進式地感到高興和驕傲,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最終讓學生明白只要開啟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當失敗時,會加倍努力,直到成功為止。因此,教師在設計提問、板書、作業時要因人而異,分層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他們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使學生主動的學習,樂于學習,體會到學習中的樂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進而掌握知識,增強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