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生語文的基礎比較薄弱,語文功底只是停留在基本的識字階段,自己課外閱讀的能力有限,這就造成了小學生沒有養成很好的閱讀習慣。小學是學習打基礎的階段,對于語文的學習更是不能馬虎,有意識的調動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主動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對于閱讀教材的選擇一定要因人而異,合適的閱讀教材會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相反如果閱讀教材不合適的話就會適得其反,所以如何選擇閱讀教材顯得十分必要。
關鍵詞:小學生;閱讀;主動性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111-01
一、如何激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是學生的自己的事情,讓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學習習慣有助于他們更好地掌握自己的狀況,從而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這樣才會在幫助他們進步。小學生的自覺性差,根本無法跳出孩子們愛玩的天性,這給小學語文教師就帶來了一定的挑戰性。老師們不僅僅要從學業上幫助他們,更要在生活中與他們建立生活有的情誼,這樣學生才會對老師的感覺多多一份親切,少一分畏懼,老師說的話才會從根本上對他們產生作用。所以,要想讓學生們激起語文學習的興趣,首要的就是要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其次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循序漸進的引導和鼓勵機制。每一個人都是渴望被贊美的,老師的一句不經意間的贊美和鼓勵可能會成為他們學習源源不斷的動力。小學語文的教學是為孩子們打下學習基礎的學科,從最開始的識字、閱讀到寫作,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每一次接觸新的知識,隨之而來的肯定會有學習和理解上的困難,這些因素多多少少都會降低孩子們的學習興致,所以老師在每一個這樣轉折的特殊時期,都有必要鼓勵學生迎難而上,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
總之,學生們能夠自覺地建立學習的目的,這是老師激趣手段的最終也是最基本的目的,讓學生們建立起學習目的之后,就能夠進行一些列的其他激趣手段來滿足學生的這種渴求知識的需要。這種目的的達成并不是一兩天就能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的,而是積累于老師們日常潛移默化的教學當中。如何激起學生們學習語文的目的,關鍵還是要強調知識(尤其是語文知識)在人們精神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教師要從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幫助學生們懂得:人只有擁有了豐富的知識,他的生活才會時刻伴隨著精彩,否則就是虛度的年華,空虛、并且毫無意義。只有首先從目的上進行激趣,才會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力。
二、小學生如何產生在閱讀教材的主動性
1.鼓勵學生提前預習并制定預習筆記。
經過了字詞的學習之后,學生們已經初步掌握了自己閱讀的基本要求,對于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可以理解的文章,不一定要按照教材的順序,等到老師講的時候才看,那樣的話學習就是一個被動的過程,學生學習的效果往往不是很好。如何體現小學生對于課本的閱讀教材上所發揮的主動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前預習,做好預習筆記,等老師開始講解課文的時候,自己根據預習筆記上做的標記就能夠很快地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概結構和重點知識內容,以便于自己快速捕捉到對于自己有用的信息。
例如,小學課本中有一篇叫《挑山工》的課文,老師可以在課前設置疑問和懸念,比如:課文中挑山工所登的山是什么山,文中夸張地將它比喻成“天梯”,那么究竟泰山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呢?這些疑問勢必會激發學生們的好奇心,等回到家后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找尋答案,或者是查閱課外資料或者是上網搜索,又或者是像家長及哥哥姐姐們咨詢,只要是在課外花了心思去了解,就一定會對課文有著很深的印象,這樣的提前預習很有必要。不僅僅將學生們學習的地位化被動為主動,更加重要的是它不僅僅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這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2.圖文結合才能最大化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對于純文字的文章根本沒有太大的興趣將它看完,這樣既便是老師硬性規定學生每天完成幾篇的閱讀量,依舊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反而是讓學生久而久之產生一種挫敗感。所以老師安排學生在課外完成的課外閱讀任務,盡量是選擇一些生動的課外讀物,一些配有插圖的寓言故事還有中國古代成語故事,這些對于幫助學生們開闊視野都會有極大的幫助。
3.多設置情景再現式的教學手段。
教師們可以在學生們中間布置一個任務,讓學生將自己在課外閱讀到的有意思的文章或者是對話保留下來,然后再在統一的時間由老師組織全班同學進行閱讀文章中的情景再現。孩子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想要贏得別人的成就感,所以老師可以定期開展一些朗誦、演講等活動比賽。對于競賽的內容盡可能要做到面面俱到,最好是能夠滿足每個學生都沒能投入其中,然后設置初選和復賽的賽制,將能力有差別的就這樣分開。對于某些方面學習有困難的學困生,要對他們進行積極的引導,讓他們以“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為主題展開另一種形式的演講競賽。
4.借助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豐富孩子們的知識面。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電子信息化的教學已經越來越普遍,現在在許多農村地區的小學都已經建好的多媒體教室和實驗室,所以教師們應該充分借助這些新媒介教學手段來發揮他們的作用。在備課的過程中,注意教學課程的勞逸結合,這里所說的“逸”,并不是指讓學生貪圖安逸,荒廢學業,而是讓學生們在一種輕松、愉悅的環境下,花最少的精力學到最多的知識。經過幾周的教學實驗之后,我發現這種教學手段往往還會起到一連串的積極效應。比如說我在前幾周給孩子們放了關于貴州的旅游宣傳片,課后就有不少同學對于課本中《桂林山水》這篇課文就提起了興趣,甚至是在課后還能聽到他們相互之間的聊天,比如說哪個同學的家里人去了桂林旅游,他就會將桂林的風景、習俗還有特色小吃向同學們講,學生們也很樂意聽,這樣看似輕松地課后聊天,其實也豐富了學生們的視野,激發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三、結語
課堂上不應該是一潭死水,需要更多地激趣手段來活躍我們的課堂氛圍,這樣才能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才能讓學生學得更有滋味。同樣地,小學生自主學習也是需要老師從多方位引導和輔助,才能達到預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應靈霞,閱讀教學要注重思維品質的錘煉[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8年03期。
[2]王曉燕,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J];教書育人;2005年S1期。
[3]王正幫,閱讀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J];中國校外教育;2010年07期。
[4]淺談小學語文興趣的激發[N];甘肅日報;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