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加強教育經費監督管理和完善義務教育經費分配制度等方便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農村義務教育;教育經費;經費保障機制
中圖分類號:G5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115-01
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是我國長期發展的戰略國策,經費保障又是義務教育健康發展的基礎,構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是一項意義深遠的工程。2005年12月,國務院發出《關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要求按照“明確各級責任、中央地方共擔、加大財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組織實施”的基本原則,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本文擬在分析當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現狀的基礎上,就如何構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問題提出若干建議。
一、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對教育投入總量不足。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12年實現教育財政性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4%的目標。盡管政府教育投入總量持續增加,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已連續幾年呈現上升趨勢,但距離4%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國家統計局有數據顯示,2007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為3.32% , 2008為3.5%,2009年達到3.59%,離4%的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與國際相比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一直偏低。公共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為4.9% ,發達國家為6.2% ,發展中國家約為4.0%。[1]因此,我國目前的水平不僅與發達國家無法相比,與發展中國家的投入力度相比亦有差距。
(二)經費投入責任劃分模式存在不足。
各級政府間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責任劃分問題是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核心內容,也是決定機制運行狀況的重要因素。而現行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中,中央與各省以及省級以下各級政府制定的責任劃分模式基本相同,正是這種整齊劃一的經費投入責任劃分方式,沒有考慮農村義務教育的特殊屬性和各地區間的教育差異,反而造成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短缺。[2]
(三)管理體制不健全。
第一,校務公開推行不力。學校教育經費的使用和管理不透明,學校教師對于上級撥給學校的義務教育經費有多少,用了多少,用在哪些方面都不清楚。
第二,各職能部門監督力度不夠。一方面,校長在任期內對經濟責任審計不及時;另一方面,紀檢、財政、審計、物價、稅收等部門監督檢查也多流于形式,沒有真正起到監督的作用。
二、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進的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經費投入機制。
一方面,強化政府功能, 保持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的增長趨勢。由于教育投入不像有形投入一樣能迅速見效, 但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國力的增強, 又都體現出教育的重要性。雖然我國義務教育水平較高,國家為更好地發展義務教育,不斷增加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但教育投入仍不及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因此,迫切需要從經費總量上增加對義務教育的投入。
另一方面,改革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來源。我國義務教育經費來源比較單一,人口基數又大,教育經費跟國際平均水平相比偏低。可鼓勵和提倡社會捐贈,對參與社會捐贈單位與個人進行稅收優惠,推動廠礦企業、私營企業、社會團體和各界友好人士對教育事業提供資助和捐贈。[3]
(二)加強教育經費監督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1.建立和完善監督制度。建立教育經費監督組織,對政府、學校教育經費的撥付、使用、管理等進行多方位監督。目前我國教育管理部門雖然設立了教育督導機構,針對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使用情況進行監督,但教育督導機構大多設置在教育部門內部,沒有政府機構編制,不能擁有其應有的獨立性,難以執行對財政和教育部門的監督。因而,保持監督組織的獨立性是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監督機構的關鍵問題,這樣才能真正避免行政系統內部監督可能存在的公正缺失問題。
2.建立透明、公開的信息化制度。政府部門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電視廣播等媒體平臺,公布義務教育經費的預算、撥付、使用等信息,吸引廣泛的社會監督。同時,家長、捐贈單位等教育利益相關方的監督也可以成為義務教育經費運行的重要監督方式,共同保障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監督機制有效運行。[4]
(三)建立科學的義務教育經費經費分配制度。
在義務教育經費的分配上要逐步體現均衡和公平。
一方面,統籌管理部分公用經費。縣教育主管部門按一定比例統籌管理中央、省(市) 補助的公用經費,將統籌的這部分資金,用于全縣農村薄弱學校的扶持和教學硬件條件的改善。
另一方面,制定科學使用方法。一要科學分配統籌后的公用經費,經費的分配應結合學校的辦學規模,以學生人數和班級數的一定權重作為測算依據,實行學生人數和班級數的雙向控制。二要科學制定補助方案,對薄弱學校的補助,不能只憑學生的多少簡單劃定補助標準,應結合學校實際理財情況實行獎勵補助、獎勵扶持,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三要科學配備教學儀器設備。制定教學儀器設備配置計劃,用“以獎代補”的方式,重點解決中小學急需的教育教學儀器設備的添置。在儀器品目的安排上,要結合絕大多數學校的實際需求匯總選擇,按需配置,提高教學儀器設備的配置效益。[5]
三、結束語
我國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涉及到千家萬戶。只有農村義務教育經費高效、規范運轉,才能保證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健康發展,才能更好地培養出優秀人才,才能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健全與完善一定會給我們帶來一個全新的農村義務教育。
參考文獻:
[1]趙艷立,趙洪浩,朱錦龍. 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現狀分析[J]. 繼續教育研究,2010(1)。
[2]焦樹國,張勇,王闖. 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研究[J]. 經濟研究導刊,2010(13)。
[3]石利芳,王愛華,孫樂為. 我國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問題研究[J]. 教育研究,2011(9)。
[4]薛海平,丁延慶. 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成效、問題與對策[J]. 教育科學,
2009(4) 。
[5]徐紅軍. 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芻議[J]. 教育財會研究,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