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個社會部門可以分為三大部門:第一部門為政府組織,這是純粹的公共部門;第二部門為工商企業,這是非公共部門;第三部門是介于政府組織與工商企業的一些部門,其情形非常復雜,一般統稱為第三部門。不同類型的部門具有不同的特點。從廣義上講, 中國的公共部門包括中央政府、各級地方政府、基層政府以及國營、公營的企事業單位和政策性金融機構。本文就以公共企業為例,來談談我國公共部門的特點。
關鍵詞:公共部門;公共企業;特點
中圖分類號:C9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116-01
中國的公共部門包括中央、地方各級和基層政府及國營、公營的企事業單位和政策性金融機構,主要有合理配置資源、收入再分配、穩定宏觀經濟三大職能。最典型的是政府部門,它以公共權力為基礎,有明顯的強制性,依法管理社會公共事務。其次是公共企業,非營利性組織和國際組織。所謂公共企業,主要是指有一定盈利性的、受政府特殊管制措施制約的經濟實體,它主要是以為社會提供具有公共性質的產品和服務為重點。
一、公共企業的一般特征
1.產品的公共性與行業的壟斷性。
公共企業的公共性首先體現在產品的公共性上,我國公共企業生產的產品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需要消費者直接支付的準公共產品,另一類是不需要消費者直接支付的公共產品,這類公共產品往往需要公共部門集中支付。我國不少公共企業所在的行業,具有自然壟斷性,供水、供電和天然氣就是眾所周知的例子。
2.法人的企業性與經營的盈利性。
在我國,公共企業法人帶有一定的企業性,而公共企業的經營帶有一定的盈利性。這與很多人所理解的公共企業的“公共性”是有差別的,可見,公共企業的公共性是相對的,公共企業也追求利潤最大化,只不過,公共企業追求的利潤最大化是政府定價基礎上的長期的利潤最大化。
3.公眾的參與性與政府的管制性。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為人民服務是不變的宗旨,為此,公共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必然需要公眾的參與。與此同時,我國又是一個法制國家,任何公共企業和任何公共產品都需要政府加以規范和引導,以確保公共企業的健康持續運轉,并且對公共產品的供求進行管制也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
二﹑我國公共企業的特點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特殊的社會性質和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公共企業從根本上區別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具有自己的獨特性。
第一,獨特的產權運作模式,公共性和壟斷性較強,而企業性和盈利性較弱決定了我國公共企業以國有形式為主。我國公共企業的產權運作模式有三種,最主要的是國有形式,還有混合和私有形式。國有公共企業的資產所有權屬于國家,它主要應用于以下領域:特殊的公共物品,如國防工業;產品的社會效益巨大,如果任由企業提供則有可能導致部分社會群體無力支付的產品,如食鹽;對國家產生重要影響的產品,如石油等。私有形式的公共企業主要是指其資本采取單一的私人所有形式,在個人產權確立的基礎上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企業形式。混合形式公共企業是指各種不同所有制資本混合經營的形式,是公共企業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經營形式。
第二,我國公共企業的宏觀調控功能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充分發揮市場自主性的基礎上,政府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這就使我國公共企業有了區別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特殊的宏觀調控功能。1.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公共企業具有公益性質,它為社會提供一般企業所不能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如鐵路、公路、電力、石油等基礎設施,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專業教育等國家重大科學研究及其應用,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公共資源和公共環境的保護和治理等等。2.我國公共企業所特有的宏觀調控功能。市場經濟有其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為此,政府必須加以引導,加強宏觀調控。
第三,我國公共企業的獨特公共性作用。1.實現公共產品的供給,糾正政府失靈。政府干預有不以直接贏利為目的的公共性,還具有壟斷性,這種沒有競爭的壟斷極易使政府喪失對效率、效益追求的動力。公共企業向公眾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不僅彌補了完全市場配置的缺陷,能夠確保公共產品的及時供應,而且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2.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公共企業為社會提供了交通、動力、通訊等各個方面的便利,從而大大改善了整個國家的供給結構和能力,有利于改善國家經濟投資環境,吸引外來資源;公共企業的投入也擴大了社會需求,有利于促進私人資本的長足發展,對于發展私有經濟具有一定的帶動作用。3.維護國家經濟主權。公共企業的發展對于維護一國經濟主權是非常必要的。像鐵路、電力等基礎設施往往耗資大、建設周期長、回籠資金慢,很多企業不愿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做,然而這些對于維護國家經濟主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十分關注公共企業的建設。
三、我國公共企業發展的啟示與教訓
1.明晰產權,深化公共企業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現代股份制產權體系。
公共企業要想獲得長遠發展,必須明確產權關系。我國公共企業產權是由“人民”這一抽象主體所有,產權不明晰,對經營者的激勵不足。明確了產權關系后,使得經營者心中有底,明確自己為什么而干,為誰而干,增強干勁。
2.深化公共企業制度創新機制。
深化公共企業制度創新機制,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財政收入,使各級政府有充足的財力進行產權制度改革、配套制度建設。深化公共企業制度創新機制,就是要進一步完善資產管理體制、行政管理體制、財稅管理體制等,進一步規范政府與公共企業之間的關系,以確保國家各項改革制度真正落實到公共企業中去。
3.明確社會責任。
公共企業作為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特殊企業,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故承擔的社會責任應重于一般企業,但現實中公共企業利用壟斷地位占更多的社會資源,獲取更高額的利潤。因此要對其進行分析研究,探索出構建我國公共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途徑,并將公共企業的社會責任依相應原則加以區分,進而轉化為法律上的義務,促使公共企業能夠更好更主動地承擔起應盡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金太軍等.公共產品民營化和我國第三部門的職能走向[M]揚州大學學報.
[2]夏書章.現代公共管理導論[M].長春:長春出版社.
[3]樊勇明,杜莉.公共經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