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鎮建設要在統籌城鄉發展進程中發揮城市和鄉村的各自優勢和積極性,實現城市和鄉村的共贏互補。新型城鎮化要在生態文明傳承和發展宜居文化傳統方面有新的突破,實現美好人居環境與和諧社會的共同締造。
關鍵詞:城鎮化建設;延續文化;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118-01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要求城市建設“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綠水青山保留給城市居民”,“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城市居民望得見山、看得到水、記得住鄉愁”。詩一般的語言,出現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對新型城鎮化的要求中,讓人們眼睛一亮,印象深刻,更道出了眾多人的期盼。
這是幾十年來中央文件第一次對城鎮建設提出如此具體的描述性要求,是決策者對城鎮建設乃至生態文明認識上的一次深化。城鎮建設的目的不是要把城市的空間形態照抄照搬到農村,而是要在統籌城鄉發展進程中發揮城市和鄉村的各自優勢和積極性,實現城市和鄉村的共贏互補。新型城鎮化在生態文明究竟怎么走?如何傳承和發展宜居文化傳統,實現美好人居環境與和諧社會的共同締造,是當前亟待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大命題。
一、生態文明關系到城市文化的核心價值,也是中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基點,必須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過程
在快速現代化過程中,我們已經丟失了太多歷史文化遺產,在今天的城鎮化過程中,我們應盡量減少這方面的損失。“在過去的十年,中國每天消失幾十個村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辦事處專員杜曉帆考察了中國多地的古村落,他大聲疾呼——“人類永遠走在歷史的延長線上。粗放的城市發展,拆除的不僅是村落或成片的老房屋,更拆掉了祖先延續下來的民俗和鄰里文化,拆掉了人們對鄉土的情感,傳統村落如何有傳承的土壤?”為傳承文化,建立古村鎮旅游景區,發展田園型生態小鎮,因地制宜,保護鄉土歷史文化資源。同時,給鄉土社會文化傳統的形式與內容盡可能地預留或開辟生存空間,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在城鎮建設中建立鄉土文化博物館、生活傳統體驗基地。新型城鎮化應引入地方文化傳統樣式,讓鄉土文化在城鎮找到新的生存發展的土壤。在鄉民情感有了新的寄托與附著物之后,人們自然會緩解因為鄉愁所引發的精神困境. 時光延續建設才有延續。如果沒有歷史傳承,就會喪失風格,失去人文氣息,就會千篇一律。城鎮化建設必須延續文化、繁榮文化,不同地區的文化遺產,如地名、建筑、民俗、民風等,不僅會使城鎮化建設各具特征,而且還有利于開展文化旅游。
二、城鎮化進程中對歷史文化傳承與發展應遵循的原則
第一是原真性。要保護歷史文化遺存原先的、本來的、真實的歷史原物,要保護它所遺存的全部歷史信息,整治要堅持“整舊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則,維修是使其“延年益壽”而不是“返老還童”。修補要用原材料、原工藝、原式原樣以求達到還其歷史本來面目。
第二是整體性。一個歷史文化遺存是連同其環境一同存在的,保護不僅是保護其本身,還要保護其周圍的環境,特別對于城市、街區、地段、景區、景點,要保護其整體的環境。這樣才能體現出歷史的風貌,整體性還包含其文化內涵、形成的要素,如街區,就應包括居民的生活活動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環境對象。
第三是可讀性。是歷史遺物就會留下歷史的印痕,我們可以直接讀取它的“歷史年輪”,可讀性就是在歷史遺存上應該讀得出它的歷史,就是要承認不同時期留下的痕跡,不要按現代人的想法去抹殺它,大片拆遷和大片重建就是不符合可讀性的原則。
第四是可持續性。保護歷史遺存是長期的事業,不是今天保了明天不保,一旦認識到,被確定了就應該一直保下去,不能急于求成,我們這一代不行下一代再做,要一朝一夕恢復幾百年的原貌必然是做表面文章,要加強教育使保護事業持之以恒。對于歷史建筑歷史街區,不能像文物器件那樣博物館式保存,人要生活下去,就有生活現代化和歷史環境的協調,這也是歷史遺存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保護古城不僅是為了保存珍貴的歷史遺存,重要的是留下城市的歷史傳統、建筑的精華,保護這些歷史文化的載體,從中可以滋養出新的特色建筑和城市來。
三、新型城鎮化要體現中國的特色,要記得住鄉愁
中國文化的傳承,更多的群體是在農村,因為城里人逢年過節回家都有尋根的感覺,他們不太懂得曾經的輝煌和父輩的艱辛。人情味可能在農村更濃郁一些,所以在城鎮化當中,要把傳統的文化傳承下來這個很關鍵,而不是說大家都上了樓,鄰里之間不相往來,這不是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包括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治安等方面,有很多的地方建了小樓沒有廁所,如果下水沒有條件的話,你就算蓋了樓房也不方便,所以很多的配套都要跟得上。新型城鎮化是一個載體,也是一個體現,無論怎么說“四化”都應該同步推進,協調推進,這樣才能健康可持續。在農業方面,要著力“三提”:提升科技水平、提高組織程度、提振產品品牌,狠抓“五統”:統一協調、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標準、統一服務。大力開展美好鄉村建設,實施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垃圾污水處理、安全飲水、衛生改廁、河塘溝渠清淤等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引導“改廁、改圈、改廚”,解決“上氣、下水、循環”難題,推進人畜糞便、農作物秸稈、生活垃圾和污水的資源化利用,轉化生產肥料、燃料、飼料,讓廣大群眾“走平坦路、喝干凈水、上衛生廁、住清潔房”,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良性循環。所以產業的業態和新型城鎮的承載能力應該是新的,其中發展的產業,包括城鄉之間的關系應該是新的,而不僅僅是蓋了一個新房,買了一個新車。
可以預見,新一輪城鎮化進程將堅持生態文明,在不遠的未來,一大批有傳承文化、有歷史記憶、有地域特色、有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將現身于華夏大地。
作者簡介:
宋世杰(1974-),男,遼寧蓋州人,中共營口市委黨校拓展培訓中心主任,副教授,主要從事價值觀與道德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