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研究民生警務內涵的基礎上,闡釋了民生警務的現實背景:社會結構的變化、行政體制改革,政府職能轉變,群眾期待提高,警務模式變革。打造民生警務與黨和國家政策高度一致,與人民群眾的愿望和需求高度契合,是當前社會治安的現實需求,符合世界警務改革趨勢。
關鍵詞:民生警務;內涵;現實背景
中圖分類號:D63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120-01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民眾的權利意識增長,民眾要求政治體制改革、政府職能轉變的呼聲也持續增強,國家行政管理機關改革已是大勢所趨。美國政治學家塞謬爾·P·亨廷頓在談到組織的適應性時,指出:“通常某一組織是為履行某一個特定職能而創立的,當這一職能不再需要時,該組織就面臨重大危機,它要么去發現新職能,要么就坐以待斃”。公安機關作為重要的政府職能部門在社會轉型期,既要立足本職工作,致力于預防和打擊犯罪,維護社會秩序;同時,又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民權,維護民利,加強和體現服務意識。民生警務正是公安機關在人民群眾的迫切要求和期盼下,抓住政府機構改革機遇,適應時代趨勢提出的新型警務理念。
一、民生警務的內涵
(一)民生。“民生”一詞較早地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三年》,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后來,孟子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論斷。后世又有“民為水,亦能載舟,亦能覆舟”等古訓,昭示了只有解決民生問題才是鞏固當權者統治的靈丹妙藥。現代意義上的民生概念是指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以及民眾的基本發展機會、基本發展能力和基本權益保護的狀況等等。我們平時所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狹義的民生概念。
(二)警務。西方的“警察”一詞起源于拉丁文的Politia。“現代警察之父”彼爾確立的警察原則的第一條,就規定了警察的基本任務是預防犯罪和維護社會秩序,這實際上是從狹義上來理解警務。狹義的警務,俗稱警察工作,是指法律明文規定的屬于警察職權職責范圍內的一切事物。這是一種被動型的警務模式,主要體現在公安機關的治安管理和刑事偵查職能上。廣義的警務是指警察為了實現法律、法規、規章及政策賦予的職權,所從事的一切對穩定社會治安有意義的活動。這是一種主動型、積極型的警務模式,它除了包括狹義警察工作打擊、管理的職能外,更側重強調防范與服務的職能,并且把服務的職能定位為公安機關的基本職能之一。
(三)民生警務,即指公安機關在開展警務活動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把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公安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和保護公民的基本發展機會、基本發展能力和基本權益的思想和方法體系。
二、民生警務的現實背景
(一)社會結構的變化。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包括私人經濟在內的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伴隨著經濟體制轉軌和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原來的的社會結構發生顯著的分化,一些新的社會階層逐漸形成,各階層之間的社會、經濟、生活方式及利益認同的詫異日益明晰化。中國社會目前存在著十大階層:國家和社會管理者、經理人員、私營企業主、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個體工商戶、商業服務人員、產業工人、農村勞動者、城鄉結合部社會閑散人員。這些階層存在著如下特點:1、我國大多數人群還屬于社會結構的中下階層,中下階層的差距不大,可以相互流動;2、社會結構的中間階層已經形成,并且在不斷壯大;3、社會結構的高級階層掌握著社會的大部分資源,中下階層所占資源有限,大大影響了階層之間的流動性。社會階層的增加使得過去單純簡單的社會結構土崩瓦解,階層之間的利益關系也呈現出激化的傾向。
(二)行政體制改革,政府職能轉變。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行政體制改革是推動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目標,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政府職能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其變化發展蘊涵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發展過程中,不可能一勞永逸地得到解決,必須根據特定歷史階段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特點及人民的愿望等因素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中國民、私營經濟的崛起,中等收入群體不斷形成和擴大,勞動力市場的發育,各種市場交易、自由遷徙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市場化組織和社會性組織規模的日益擴大,各個社會群體都一方面希望政府放棄對某些領域的人為限定和控制,另一方面又希望政府提供他們所迫切需要的公共服務。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的行政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取得了顯著效果,不斷轉變政府職能,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三)群眾期待提高。
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進步,廣大人民群眾對自身權利意識的日益覺醒以及對財產權利保護意識的不斷加強,而固有的司法理念、舊的傳統做法仍然在束縛著公安機關和廣大民警,極大地制約了公安機關和廣大民警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對于公安機關和廣大民警來說,樹立憲法理念、法治理念十分關鍵,特別是在當前的形勢下,樹立“民生警務”理念則顯得尤為緊迫和必要。
(四)警務模式變革。
伴隨著經濟改革的成功和深入,中國與國際社會的聯系日益廣泛,社會管理方面的問題逐步顯現出來,法律制度、法治秩序、司法體制、人權保護等等無不受到外部的壓力與挑戰。與此同時,中國社會進入前所未有的大轉型,過去管理過死、發展遲緩的社會管理框架被沖破,內部深層次問題逐步暴露,維護穩定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近些年來我國公安機關警務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社區警務”、“民意主導警務”、“和諧警務”、“情報主導警務”、“積極警務”等警務模式被不斷退出,各地公安機關也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結合實際推陳出新,改進警務工作效率,提高社會治安水平。
參考文獻:
[1]尚建榮.民生警務的實踐與思考[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趙叢肖.樹立服務理念,打造民生警務[J].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學報,2009,12.
[3]曹英.積極警務:內涵、價值與限度[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1,5.
[4]曹詠.西方警務革命對我國警務改革之啟示[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08,9.
[5]束錦.“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研究綜述[J].云南社會科學,2008,3.
作者簡介:石祥(1989-)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碩士研究生、公安管理學方向。
項目類別:研究生創新項目;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民生警務的發展與完善研究;項目編號:2013SKX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