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艾儒略(Giulios Aleni)是明時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25年在福建活動。在福建期間,共建大教堂22座,小教堂不計其數,為天主教在福建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善于“審時度勢”根據汀州(閩西)“俗尚鬼信巫”及“斗法”的傳統,走“下層路線”得到了百姓了認可,在某種程度上體現著宗教文化的多元性和融合性,也為我們當今中西方宗教文化的交流傳播提供了一個絕好的范式。
關鍵詞:艾儒略;閩西;傳播
中圖分類號:B97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125-01
艾儒略 (Giulios Aleni)(1582-1649年)意大利耶穌會士, 1582年出生在意大利北部布雷西亞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 1600年入威尼斯諾韋拉臘學院,并成為耶穌會士。當他二十二歲時,便向耶穌會長克勞迪奧·阿夸維瓦((Claudio Acquaviva)提出申請,要求從事傳教工作。1609年,艾儒略的申請得到了批準,他于同年3月從里斯本出發, 1610年底抵達澳門,在澳門教授了數學。1613年艾儒略進入祖國內地,先后在江蘇、陜西、山西、浙江等地傳教。
據著名的漢學家,法國人費賴之記載,艾儒略早年就有到福建傳教的愿望,但因“居民風俗放逸, 山道崎嶇,語言難曉, 因是未果”。1616年南京教案發生后,他在楊廷筠(1562-1627年)家中避禍,在這一時期艾儒略學習了大量的儒家經典著作。1624年,艾儒略與葉向高(1559-1627年,曾任宰相)結識,有幸同葉向高一起來到了福建。他這一來就是二十五年,一直到1649年艾儒略病逝于延平(南平),在這二十五年里他的傳教工作取得了重大的進展。艾儒略效仿保祿教徒動態的傳教模式親自深入農村,足跡踏遍福建的山山水水,不管“賢智庸愚之眾,靡不提醒”。他為了宣傳福音,工作非常的細致“或有語言不通,敘事失次者,尤傾諦如良醫按脈調識病根,而后按癥療之行訖”。在今天的福州、莆田、泉州、漳州、建寧、邵武、龍巖、南平等地都留有他的足跡。在福建期間艾儒略的著作頗豐,如比較有名的《職方外紀》、《萬國全圖》、《西學凡》,《三山論學記》等共十五本著作都是在福建完成的。在傳教上他與利瑪竇傳教走“上層路線”不同,艾儒略傳教走的是“下層路線”,深入群眾,與群眾打成一片。因此,艾儒略也成為在福建最受歡迎的傳教士。《圣教信微》說他被福建人稱為“西來孔子”,這樣崇高的尊稱,連明利瑪竇也沒有獲得過。
1645年初艾儒略在福建三明泰寧傳教,沒有什么收獲,不久便來到了閩西。這時候剛好碰上了汀州(閩西)秀才會考,于是艾儒略利用這個人才聚集的大好時機積極發展教徒,在艾儒略離開汀州時他已經發展教徒達到一百二十多人,打下良好的基礎。在他離開時還專門派傳教士葛雅各(Jacob)前往汀州主持事務,后又派瞿西滿(Simon daCunha)任汀州本堂,在北極山下古老井建教堂,教友達八百余人,成為當時閩西教會的鼎盛時期。艾儒略在閩西傳教非常的務實、靈活,力圖在天主教與中國的傳統文化之間求同存異,努力使自己宗教理念與當地人的風俗習慣相適應。而且這種調適的方法為以后在閩西傳教的耶穌會士所傳承效法。自古汀州“俗尚鬼信巫”(《臨汀志·名宦》),在這種情況下耶穌會士想尋求自身宗教的生存與發展就必須適應這種氛圍,而不能逆向而動。在歷史上汀州的民間,很早就流傳過“盤瓠學法茅山”的神話,說“當初天下精怪多, (盤瓠) 茅山學法轉來做,救得王民個個好,行兵動法斬邪魔”。后來又出現了“陳靖姑學法和斗法”的故事,再后來由于佛教、道教和民間宗教的加入,關于“學法”、“斗法”的故事在汀州就越來越多,也逐步演化成為一種宗教在汀州獲取教徒最有效的途徑。汀州傳教的耶穌會士“審時度勢”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1702年傳教士傅圣澤(法國人) 在一封信中講述了17 世紀末年本會卜嘉神父(法國人)管理汀州老教堂的教務情況就可以證明。信中說,卜嘉神父曾向他報告由于發生了“上帝顯靈”的種種奇跡 ,爭取了不少民眾皈依天主教的情況。例如,汀州的小城上杭,有一家人經常深受魔鬼的迫害,卜嘉神父利用天主教的念珠、圣水、和祈禱,與當地道士、和尚“斗法”,成功地趕走了在這個家庭作怪的“魔鬼”,結果他們全家人都接受了洗禮。再比如,有一位普通的青年不幸得了瘋病,怎么醫治都無效,后來一位基督教徒向他灑了些圣水,同時呼喚耶穌和圣母瑪利亞的名字后,他就非常神奇的恢復了正常,這樣的故事在當時的閩西有非常多。因此,百姓對其比較認可,在卜嘉神父主持汀州教務四年中,為五百多人施行了洗禮。1704 年耶穌會士洪若翰(法國人) 寫的一封信中,報道了本會傳教士卜納爵(法國人) 神父1701 年分管汀州、上杭兩地教堂的情況也證明了這一點。信中卜納爵神父講了這么一個的案例,說“有一戶人家長期以來被魔鬼騷擾,為了驅除魔鬼,和尚們已經多次百般努力,但只是在請基督徒進屋朗誦基督教的經文時,魔鬼才被驅除。”由于耶穌會士與和尚斗法獲勝,所以“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里,卜納爵神父就為近兩百人行了洗禮”。卜嘉神父、卜納爵神父到汀州后傳教發現了當地民眾“唯靈是信”,信仰“學法”、“斗法”的特質。因此,他們就利用這樣的特質來進行傳教。大肆宣揚天主的神威,他是如何的靈驗,如何的法力無邊,而這樣的傳教方式也正是艾儒略在閩西傳播天主教理念的延續和發展。
總之,艾儒略在閩西的傳教時間雖并不長,但產生的影響卻是深遠的。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他在閩西發展教徒就達一百二十多人,更為重要的是他的傳教理念為其它的傳教士所效仿和傳承。這種傳教模式是在平等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文化交流與民族對話,體現著文化的多元性和融合性,為我們當今中西方宗教文化的交流傳播提供了一個絕好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