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經濟與科技的高速發展,電影產業也在不斷發展壯大,一直拘于常規拍攝模式的紀錄片也有了許多新的突破。除了在制作技術上有所突破外,在拍攝手法以及視覺元素等方面也有了越來越多的大膽嘗試,其中,越來越多的充滿導演個人風格的記錄片進入大家的眼球,給人們帶來全新的視覺感官和情感體驗。超低成本的投入,與眾不同的剪輯,突破常規的拍攝手法,一人分飾多角,導演兼演員兼編劇兼攝影兼剪輯的一體化影片。造就了充滿導演個人主義色彩的風格型紀錄片,而這類導演個人風格色彩強烈的紀錄片正在被越來越多的觀眾所接納和認同。
關鍵詞:個人風格;拍攝手法;視覺元素;敘事特征
中圖分類號:J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183-02
一、生長環境對導演創作風格的影響
1.影片背景。
2005年1月9日美國全國影評人協會(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評選的年度電影獎,由非職業的電影制作人、同性戀者Jonathan-Caouette自己一手導演和全面制作的記錄片“Tarnation”(《詛咒》),獲得最佳非劇情片獎。
“Tarnation”是關于Jonathan-Caouette個人和家庭經歷的非常個人化的真實記錄片,也包含了他作為同性戀者的個人感受和成長歷程。這部完全由一位業余人士制作的影片,已經在多個電影節上獲獎,影片剛推出就引起了電影界的關注。影片也展示了Jonathan-Caouette不平凡的電影才華和藝術感覺。
“Tarnation”原本是用8毫米手持式攝影機拍攝的,并由Jonathan-Caouette在蘋果個人電腦中編輯制作完成。正式發行的影片在發行公司的資助下被轉成了35毫米膠片格式。
整部電影的制作成本據說剛過200美元,基本都是DV(iMovie)。但是藝術效果,從鏡頭的剪接到音樂的配放,不但專業,而且非常前衛。
2.影片內容。
是一部由導演Jonathan Caouette自編自導的紀錄片,影片從Jonathan Caouette回到Texas去看望精神分裂的母親開始,然后回放。母親Renee,十二歲的時候從房頂失足跌下,腦部開始接受電擊治療,從此每況愈下。父親在Renee剛懷上孩子的時候就離開了。Renee曾在情況很糟的時候帶著Jonathan北上芝加哥,旅程中幼小的Jonathan親眼目睹母親被強奸。回到Texas以后Renee入了精神病院,Jonathan被收入Foster Home,受盡吸毒的養父的虐待。后來他被祖父母收養,十一歲的時候拿起DV,十三歲的時候開始吸毒,在同時接觸地下電影。十七八歲的時候北上紐約,學習表演和制片。
一個分崩離析的家庭,但又是Jonathan永遠離不開的根。他的攝影機是一個充滿淚水和溫情的眼睛。影片結尾的時候,Jonathan把母親接到紐約。亢奮了一夜的Renee在沙發上睡著了。Jonathan把手指輕輕放在母親的唇中央。那個地方,據他的爺爺說,如果那里曾經被天使觸摸過,留下一個Mark,很不幸這個人就會變瘋。這就是Tarnation,一個Curse,一個詛咒
導演Jonathan Caouette的紀錄片描述了他的成長以及他的患有精神分裂的母親——混雜的電影剪輯和拍攝技術呈現了他19年的人生。
3.生長環境對導演的影響。
導演Jonathan Caouette因從從小家庭的種種災難與不幸,因而性格中有壓抑、晦澀與黑暗的一面,從小缺失父愛的他唯一的親人就是母親,因此當他的母親被送入精神病院,他孤獨無依的時候,便開始將自己打扮成女人的樣子,借此懷念母親,因此,從小不幸的生活環境以及生活經歷使得他也存在人格分裂癥狀,具有女性傾向,最終他也無可厚非的成了gay。長大后,他面對患有精神分裂的母親的病情無能為力,同時他也無法改變過去的一切不幸時,經歷過太多并且已經承受過太多不幸的他,拿起DV大膽的面對過去,直視過去,把過去的災難所造成的種種陰暗,抑郁,扭曲全部真實的展現在觀眾眼前,最終也借此盡情的爆發,釋放。而整部影片所體現出的壓抑、精神錯亂以及各種感官感受,都是導演Jonathan Caouette獨特的生長環境所產生的獨一無二的人生體驗,是別的任何導演無法具備與類同的,因而,才造就了Jonathan Caouette充滿個人風格色彩的紀錄片 Tarnation。
二、影片拍攝手法
1.自戀傾向地自拍。
影片中幾乎從頭到尾都是導演自己的自拍和各種特寫鏡頭,很少出現別人。因此,Jonathan Caouette也被西方媒體稱為——水仙花導演,這種大量的自拍式紀錄片,到目前為止都是非常非常少見的。但能感受到導演Jonathan Caouette是個感情細膩的人,他在成長過程中得到的愛太殘缺,太不完整,可這并沒有阻礙他對父母的愛,他需要宣泄,需要表達,因此影片中出現了大量“自戀式的自拍”這種拍攝手法,他面對鏡頭,或哭,或歇斯底里的吶喊,或溫馨的微笑,或平靜的訴說心情,他將感情寄托在DV上,將他們錄制下來,保存起來。并將他對父母的那份特殊的感情通過DV的記錄和表現,貫穿于整個影片的開頭到結尾。
2.生活式拍攝。
受到拍攝器材以及拍攝經費的限制,外加影片基調和導演個人特殊風格的影響,影片中幾乎沒有那種中規中矩的拍攝手法,取而代之的是非常生活化,隨意化的拍攝手法,晃動的鏡頭以及時常超出鏡框的人物臉部表情的大號特寫,亦或者是過于昏暗的燈光和沒有經過處理的背景環境,通通都是在拍攝最自然最真實的生活狀態,給觀眾帶來最真實的視覺感受。
三、影片視覺元素
大眾需要的消費和娛樂,其主要形態是視覺的,大眾追求新奇、貪圖轟動。而最能滿足這些迫切欲望的莫過于電影藝術中的視覺成份。
1.電腦特技的大量運用。
影片中大量穿插運用了電腦特技,將照片這一資料元素,剪輯拼湊到一起,或是將一張照片逐漸縮小成幾十副,幾百幅一模一樣的照片,就像廣告設計和繪畫中常常用到的“波普風格”一樣,將同一張相片或同一個圖像,按順序復制排練,造成更強的視覺沖擊力和別樣的視覺快感。
影片中還一直穿插著電腦特技對人整個頭部的整體變形,正在面對鏡頭訴說感情的Jonathan Caouette,我們有時看到的會是他已經融合消失了的鼻子,亦或者是像倒影一樣,映射出了的多余的耳朵和眼睛,總之整個頭部影像在電腦特技處理過程中的變形,起到了很好的視覺沖擊力和吸引力。也借此體現出他內心某些情感的扭曲與畸形。
2.夸張造型以及夸張表演。
影片中有導演自己各個時期不同的造型,長發、短發。也有他裝扮成女人的造型,還有他滿鼻子和滿嘴都是鮮血的歇斯底里的吶喊,以及痛苦無助的哭泣。這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于他11歲那年扎著女人的頭巾,把自己打扮成女人,模范伊麗莎白·泰勒的造型以及表演,不僅體現出了他從小所具備的表演天賦,也體現出了當時的生活環境使得他具有了女性化的傾向,整個造型以及表演十分令人吃驚和震撼。
此外,影片中還穿插了一段導演的母親Renee在鏡頭前,為了取悅兒子而跳的一段南瓜舞,母親Renee精神受到損害,但為了取悅兒子,她自行唱歌,但唱的什么誰也不知道,拿著南瓜當做道具,一邊唱一邊跳一邊笑,后來一直笑,一直笑,笑得歇斯底里,讓觀眾都對這夸張的一幕印象十分深刻。
通過電腦特技的大量運用以及一些夸張的造型表演,這些強烈的視覺感官刺激,使得觀眾可以在紀錄片從頭到尾始終保持興趣,影片也一并通過變形的人物以及“波普風格”照片的處理手法,使得觀眾可以伴隨鏡頭一起探尋人物扭曲的內心,產生認同,并透過這些特殊變形的視覺圖像繼續深思。
3.混淆的剪輯手法更烘托了導演想表達的精神分裂的特點。
影片總體的剪輯手法十分嫻熟并前衛,混淆的剪輯,完全不相干的圖片的相互穿插的出現,快速的疊加更換視覺圖像,使得觀眾伴隨影片中不斷更迭出現的鏡頭圖像快速更迭自己內心的感受。影片中的很多剪輯是找不到一個合理的規律的,剪輯節奏也是時而舒緩時而緊湊,簡而言之,導演的剪輯就沒有規律,整個混淆的剪輯,伴隨著時而舒緩時而緊湊時而尖銳的音樂,將導演自身以及導演母親的那種人格分裂以及精神分裂的內心狀態,精神狀態體現的淋漓盡致。
影片中在大量回放導演小時候在鏡頭面前的掙扎與痛苦的過程中,穿插剪輯了導演現在在鏡頭前的掙扎與釋放,一個過去的自己,一個現在的自己,統統被命運被現實被生活所禁錮和壓制。
四、影片敘事特征
悲劇感、使命感貫穿了整部影片。即命運和生活給這個家庭造成的悲劇,以及導演Jonathan Caouette對父親和母親的愛,使得他正視過去,面對過去,而不是回避過去。
導演Jonathan Caouette因從小特殊的經歷,使得他的社會觀念、個人經驗以及人生價值觀幾近崩潰,從而生發出內心深處的焦慮、不安、痛苦、茫然。Tarnation自始至終都是壓抑的、憂郁的,但也正是因為這樣才使得他與母親,他與父親,以及他與他的男友的感情顯得彌足珍貴,當影片最終Jonathan Caouette終于找到了棄他而去的父親,他沒有責怪他,而是將他的父親和他的母親一并接到身邊,三個人終于在時隔30年后團聚了,艱辛而又溫馨的組成了一個家庭。再回想起過去的種種不幸,這樣的結局顯得那么的溫馨,浪漫,知足和踏實,感情的溫馨終于戰勝了不幸給整個家庭帶來的壓抑與灰暗的氣息。
五、結論
Tarnation整部影片投資不到200美元,卻為我們呈現出了一個家庭歷經30年的坎坷與經歷,從Jonathan Caouette出生時的家庭的破碎,到Jonathan Caouette30歲的家庭的重組,在不到一個半小時的影片中交代清楚了導演從小到大幾乎所有的生活經歷,也交代清楚了獨特的生活環境所塑造出的獨特的自己,整個影片的風格帶有強烈的導演自身的個人烙印,而作為一個完全的非專業人士,Jonathan Caouette根據自己的感覺,打破常規地影片拍攝手法,剪輯手法以及視覺特效的應用都為整部影片的基調和思想表達起到了很好的完善與推動作用,是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的,相信在以后的記錄片的拍攝與制作過程中,會呈現出更多具有導演自身個性色彩的獨立電影,也會為我們呈現出更多創新的電影制作和拍攝手法。
參考資料:
[1]埃里克·舍曼.《導演電影:電影導演的藝術》.[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1
[2]波德維爾《電影詩學》.[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