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財富,在文章中著重寫的是美術,它不僅豐富人的精神生活而且在各個領域也發(fā)揮著重要在作用,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美麗,讓人在浮躁的社會內(nèi)心保留著寧靜和真善美。同時在藝術發(fā)展的過程中藝術家是主角,但是欣賞的人民也必須培養(yǎng)自己正確的審美觀能夠真正的感受藝術帶來的魅力,只有這樣藝術才能夠擁有永恒的生命力
關鍵詞:藝術;價值;藝術家;審美觀
中圖分類號:J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188-01
美術是人類歷史上發(fā)展中形成的瑰寶,從原始社會的壁畫到現(xiàn)在形成的油畫、水彩、水粉、素描、速寫、漫畫等等。美術成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藝術品,從房間的桌椅板凳到書柜衣櫥再到室外的雕欄玉砌處處透露著美術給人們帶來的美的享受;美術也成為了一種懂得享受,知道品味有內(nèi)涵的高雅群體的代名詞,古時候描寫一個人才情出眾的時候就經(jīng)常會說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換句話說你要想成為別人認可的才子就一定要懂的畫;偉大的美術作品往往給人帶來心靈上的震撼,看梵高的向日葵你可以感受到那種生命的激情,看齊白石畫的栩栩如生的蝦你看到的是那種自然界生物的美麗,看徐悲鴻的馬你心里會自然的涌出那種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高端的美術作品他們的價值也變得不可以估量,景德鎮(zhèn)的青花瓷,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梵高的《向日葵》。這些高雅的作品他們的價值是永恒的,是人類文明史上一筆重要的財富。
而一副偉大的作品當然需要懂得欣賞美的人來欣賞,正如千里馬需要伯樂,美酒需要英雄來品味。所以只有當你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時,當你能夠看到作家在作畫時的心里情緒,懂得他們想要表達出來的意境時才能夠說明你真正的看懂了一副名作。在你真正看懂一副名作之后你的心會變得豁然開朗,有種朝聞道夕可死的頓悟。這就是人的精神享受,這就是偉大的作品所擁有的價值。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币粋€人只有心中充滿著愛,充滿對生活的激情,他才能夠感受到生活中到處都充滿著真善美。所以要想成為一名偉大的藝術學,他首先要學會對生活充滿熱愛,善待周圍的人群,周圍的自然和環(huán)境。過去人們常常用暴發(fā)戶來形容那些忽然間擁有大量的物質(zhì)財富而精神物質(zhì)很空虛的人群,因為人類的發(fā)展最終的結果是要讓人民的精神生活也變得極其豐富。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必須依賴于精神文明,而精神文明的發(fā)展又有很大的重任落在這些藝術家的身上 。
藝術家推動精神文明的發(fā)展和藝術的作用在文藝復興時期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人文主義精神在文藝復新才得到肯定和推崇,所謂的人文主義精神就是提出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xiàn)實生活中的幸福,倡導個性解放,反對愚昧迷信的神學思想,認為人是現(xiàn)實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和主人。而在這些最杰出的代表里面有意大利的達芬奇,他的壁畫《最后的晚餐》、祭壇畫《巖間圣母》和肖像畫《蒙娜麗莎》成為了世界藝術珍品中的珍品;拉斐爾桑西則以《帶金鶯的圣母》、《草地上的圣母》、《花園中的圣母》和《西斯廷圣母》,用母性的溫情和青春健美而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思想;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用他雕塑的《大衛(wèi)》、《摩西》、《被縛的奴隸》和《末日的審判》等一系列舉世聞名的作品帶來了新的思想源泉,對藝術追求完美和堅持自己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在中國的五四運動當中也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藝術家,他們用他們杰出的作品喚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國人民。
藝術的發(fā)展當然需要這些偉大的藝術家,需要他們那種對藝術獨特的見解和風格,需要他們那種對藝術追求近似瘋狂的精神。以他們?yōu)楹诵陌研碌乃囆g擴展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但是對于一般的藝術家也應該具有對藝術本來就應該具有的特點。那種對待藝術嚴謹?shù)膽B(tài)度,敢于突破敢于創(chuàng)新,敢于堅持自己風格的特點。只有這樣在經(jīng)歷過一段磨礪之后才能夠創(chuàng)造出真正屬于自己的作品。一個能夠受到眾人贊賞的藝術家必定具有自己的風格。在這個物質(zhì)已經(jīng)比較豐富的社會,很多人都很悲觀的說現(xiàn)在的藝術已經(jīng)完全沒有了任何的風格,藝術家們都在忙著豐富自己的物質(zhì)生活,所謂創(chuàng)造出的藝術品基本都是相互模仿??赡苓@些人都是過于的悲觀,其實不管在什么時候都存在那些為藝術奮斗終身的藝術家,比如老畫家王明明、鄧朝貴年輕的行為藝術家幸鑫等,這些人值得我們贊美。但是這種對藝術的悲觀也給我們敲起了警鐘,為何在近一個世紀再也沒有出來一個像達芬奇,羅蒂等能夠給當時的社會刮來一股旋風的偉大藝術家。藝術家們必須好好的思考自己到底要給社會帶來什么樣的精神物質(zhì),自己應該如何更好的對待藝術。
但是作為普通的大眾對于欣賞藝術的人對藝術的發(fā)展也有著自己重大的責任,首先我們對藝術的欣賞必須具有正確的取向,這樣才能夠把藝術的發(fā)展引向正確的軌道。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小就要培養(yǎng)審美觀,能夠辨別藝術的好壞,能夠真正的欣賞好的藝術?,F(xiàn)在的小孩從生下來的那一刻就背負了一個“神圣”的職責:努力的讀書,拼命的做題,從茫茫的人海中殺出一條血路。于是在他們拼命的背后,父母促使他們?nèi)W會更多的技能。各種技能班,無數(shù)培訓班,即使他們加入的是美術音樂培訓班,這也是為了他們在考試中能夠加分的籌碼。孩子們很少有時間去培養(yǎng)自己欣賞生活的美。當他們看到夕陽下山滿天紅霞的那一刻他們心中只有又要去上自習的感嘆,他們再也體會不到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那種美景和心情。年輕人在工作之后玩玩游戲忽然發(fā)現(xiàn)一天的時間就過完了。你不得不感嘆這是一個躁動的時代。但是如果你在去上班的時候感覺自己踏著朝陽,迎著曉風,花香撲鼻,葉兒招手;在你下班的時候給自己沏一杯淡茶,依在落葉紛飛的木窗前,讀一首古詩。這就是審美觀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自己時刻都在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永遠不要讓自己失去那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藝術不管在歷史的那一個階段都在發(fā)揮著自己無與倫比的作用,它讓人民的精神生活變得豐富,讓自己不要迷失在物質(zhì)生活的浪潮,無時不刻不讓自己的內(nèi)心深處保存著那一片綠地,那一份高雅和寧靜。但是藝術時刻都在發(fā)展,不同的時期人民都擁有自己獨特的藝術,但是藝術的精神和對藝術的審美觀都不會改變。每一個人都有欣賞藝術的權利同時也有推動藝術發(fā)展的義務。藝術家必須要擔當起創(chuàng)造出真正的藝術,欣賞者必須要學會去欣賞真正的藝術,唯有如此藝術才能夠得到發(fā)展并且發(fā)揮它真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作者雅各布·布格(克)哈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