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徐州正在加速城市化進程,新城區建設更是重中之重。道路作為一個連接城市的血脈,作為一個棲居之所出行的基礎設施,需要與城市建設共同進行。徐州在建設山水園林城市過程中,道路綠化建設也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就從生態美學的視角對徐州新城區道路綠化建設進行分析,簡要介紹徐州新城區道路綠化的實際進展,并從生存觀的角度去審視道路綠化工作中體現的生態意義。
關鍵詞:道路綠化;徐州新城區;生存觀
中圖分類號:S73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192-02
城市的道路就像人的血管一樣鋪滿城市的各個區域,提供流通的空間,使城市的建設更加合理現代。一個城市的綠化支撐,少不了道路綠化在其中的積極作用。道路綠化建設不僅給城市提供更加美化的居住環境,而且為我們居住在這個城市的居民提供新鮮的養料,拓寬我們的審美視覺空間,進而促進城市居民的身心愉悅,更有利于城市整體的生態環境建設。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這給中國的生態美學發展提供了契機。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四大戰略任務“優、節、保、健”,其中的“優”更符合我們的生態美學理念。戰略“優”提出:“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生態文明建設注重的更是人類的家園建設,而現如今中國加進了城市化建設的步伐,城市覆蓋率已經超過了50%,城市常住人口已經超過了農村常住人口,所以城市綠化的建設尤為重要。根據前期國家林業局公布的《全國造林綠化規劃綱要2011-2020》中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要達到39.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1.7平方米,中西部地區城市化將加速。[9]如果說城市是一個完整的體格,那么城市道路是一個城市的骨架,道路綠化就成為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城市文明的重要標志。所以城市道路綠化建設所體現出的生態美學意義應該受到關注。
一、徐州城市道路綠化建設的發展
徐州,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東襟淮海,西按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齊魯,素有“五省通衢”之稱,是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徐州所以作為一個人流量極大的城市,道路又作為一個城市總體規劃的主要組成部分,所以綠化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2013年徐州將安排220個重大項目,本年度總投資971.8億元。生態文明、現代農業、創新研發、總部經濟、文化旅游等5類分項項目,首次納入重大項目投資計劃。生態文明類項目中,包括中德合作共建城北生態示范區、水環境綜合整治等。[8]現階段徐州新城區主干道路綠化建設已經突破了“一條路兩行樹”的傳統模式,更配以豐富的景觀建設,建設更美好的山水園林城市。新城區主干道又有故黃河和幾座山相伴,更顯得猶如山水相連的自然景觀,只不過經過人工的雕琢,藝術效果更為濃厚。
二、徐州城市道路綠化建設體現的美學觀
(一)自然與藝術的融合。
城市道路綠化作為城市空間的重要樞紐,保持著自然生態的美,并且已經融進了更新鮮的藝術審美因素。有了人的參與,城市道路綠化就要適應人的審美要求。我們熱愛大自然,同時也需要“人化的自然”,讓自然以人的生存為目的,給居民更美好的棲居環境,符合我們的審美品味。所以在建設城市道路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將道路建設更加人性化與審美化,與此同時,也能夠達到道路安全要求。
大多數城市的綠化建設都會遵循統一的傳統模式,沒有將道路綠化當做一種藝術創作的過程,而是不斷復制各個路段的綠化帶。這歸功于人類的機械復制時代的成果,也因為其變得單調。如果沿途的道路風景只是一貫的形式,人們的出行也沒有更多的新引力。但結合藝術、人造物和自然的混合[5]p13,使綠化建設成為這三種類型的混合體,那道路就不再只是出行的通道,也是一個個流動的風景點。徐州在新城區路段綠化建設就打破了慣有的單一模式,并且沿著三環路在逐漸改造。不僅僅是自然生態的和諧美,而且人工改造過的公園,山坡,文化雕塑,以及在新城區大龍湖附近的大草坪等,都將沿途的風景裝飾得美不勝收。
作為漢文化發祥地的徐州,以“舞動漢風”為口號展開文化建設。徐州有“漢代三絕”,漢墓、漢兵馬俑、漢畫像石。這不僅是徐州的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甚至已經成了徐州文化的符號。在建設城市道路的過程中,這些漢文化的符號理應加入了城市道路建設中去。徐州新城區主線就以“彭祖大道、漢風大道、漢源大道、昆侖大道”等命名,突出了徐州的漢文化色彩。在道路兩旁也附有漢文化相關的文化景觀,更加彰顯民族文化特色。道路的重新命名使原本天然的景觀有了文化氣息,在新城區沿路的山也更名為“拖龍山”,這是三個小山連成的山脈,仿佛是一條長龍在“新城區歡迎您”的路牌處迎接客人。再往東,就是大草坪,草坪南側就是人工挖掘的大龍湖,湖北岸有個小島,人們可以沿著小木橋進入小島上玩耍。在湖的東岸有處淺水沙灘,天氣炎熱的夏天午后,成群的人在這里解暑。徐州的湖以龍命名居多,除“大龍湖”外,還有著名的“云龍湖”,其次“金龍湖”、“九龍湖”等等,為徐州的城市增添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如畫的道路風景。
徐州地處蘇北,四季分明,對一些植物的生長會有影響,所以可供作為道路綠化建設的植物又有限。但徐州的道路綠化在適應自然氣候條件的情況下,發揮更為主動的積極作用,利用不同的喬、灌木,并且將多種果樹引入到道路綠化中,通過色葉植物等來豐富季相變化春夏秋冬四季景觀都不會顯得單調,總是充滿著生機。再伴以奇石或者人造景觀石,更有一種中國風景畫的韻味。
新城區的道路綠化橫向一般分為三層,快車道旁邊一般是灌木叢,然后在人行道與灌木叢中間是銀杏樹或者其他喬木,人行道旁邊就是高低不同的樹木或者花草等。如果道路沿著河流而建,那就更有韻味了,從道路往路邊望去,河水若隱若現,好似在躲迷藏。這些人工化的自然事物,生長得錯落有致,卻不失美感,一眼望去,真像一幅中國的山水畫。
(三)人的棲居與美好生存。
海德格爾存在論哲學為人類構建了一個理想的棲居之所,同時它也是生態美學的審美理想。[7]p69海德格爾強調“此在”,在于他的存在,是此在在世界之中,是一個成長過程呈現的生命價值。人在世界之中生存,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就突出了這個“在”,人雖然終有一死,但是棲居地作為一個人通向死亡過程的住所,就是我們在過程之中的存在方式。人類棲居的城市必須滿足人類自身對外在世界的需求,不單單是簡單的居住,而且要有益于人的身心發展。我們的祖先早已擺脫了原始的野外生活,從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來,人類的生活就從現實需要走向審美需要,物質基礎之上向精神文化層面逐漸過渡。作為生存在自然中的人,不再只是順應自然規律的發展,而是要利用人的智慧讓自然與生活聯系得更加緊密,更有利于生態建設的發展。
美國的杜威曾經說過,“我們住進了世界,而它成了我們的家園”。政府在建設城市道路的時候,就應該將城市當做我們的家園,而一條條道路就是通往回家的路。我們在城市中生活,就應該真正把自己當作其中的一員,我們日常的生活需要道路去工作、學習或者娛樂,道路就像一個媒介,將我們引送到目的地。交錯從橫的道路通向各種不同的目的地,也連接著一幅幅沿途的風景圖。我們在經歷漫長“自然的人化”的過程后,也將逐步展開“人的自然化”的進程,這個自然不單單是原始生態的自然,而是在人化基礎上自然,更加具有藝術性,同時又與自然能夠融合在一起。
徐州在最近幾年的發展速度很快,與此同時,城市的綠化工作也在大規模的展開。三環的道路建設雖然也造成了暫時性的擁堵,但我們相信在2013年年底道路整修工作完善之后,徐州三環以及新城區的道路綠化建設會取得更完滿的結果。人與自然從古至今就分不開,如今我們生活在21世紀,與自然更加親近,居民的生活也缺少不了優美宜人的環境。讓我們的出行更便利更心儀,道路的綠化工作永遠不能停止。這不僅是政府的工作,同時也是我們每個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應該支持并且付諸行動的義務。徐州新城區的道路綠化建設,將整個新城區的生態充滿了血液,充滿了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李慶本,《國外生態美學讀本》,長春出版社,2010。
[2]徐恒醇,《生態美學》,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劉彥順,《生態美學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吳家驊著,葉南譯,《景觀形態學:景觀美學比較研究》,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5][美]史蒂文·布拉薩著,彭鋒譯,《景觀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6][德]埃德蒙德·胡塞爾著,[德]克勞斯·黑爾德編,《生活世界現象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7]曾繁仁,《生態美學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8]新華日報,2013.2.21。
[9]博思數據研究中心,2013-2017年中國城市園林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