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李河君首次進入“新財富500富人榜”,之后便進入潛水狀態。如今,他以中國最大民營清潔能源供應商的炫目身份回歸,并以870億元的身家登頂首富。其旗下的漢能不僅控參股14家水電站,權益裝機容量相當于2.3個葛洲壩電廠,也是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陽能企業,產能高達300萬千瓦。
我沒有打過工,整天想著
自己怎么干
李河君的辦公室里,雕工考究的中式家具和一幅選自秦末黃石公《素書》中語句的書法頗引人注意,偌大的書架上塞滿各種書籍,如果不是墻上“漢能司訓”的板報,這里看上去更像一間學者的書房。
李河君說:“我的創業歷史其實非常簡單。1988年,我20多歲從北京交通大學畢業,那時叫北方交大,研究生沒畢業我就直接下海了。研究生讀了一年多,導師過世,我就沒讀了。我沒在國有企業干過一天,也沒有在政府部門干過一天,沒有打過工,整天就想著自己怎么干。所以我履歷特簡單,如果有什么事,就漢能那點事。我記得當時我們學校機械工程系一位教授借了5萬塊錢給我,我說我創業去了,他信我,真敢借給我,結果不到3個月我全部折騰光了。背了5萬塊錢債務,怎么辦?借老師的錢要還,于是我做了很多工作,在中關村賣過電子元器件等等,真正走專業化的路子,是從1994年底介入水電開始的。”
金安橋奇跡背后的故事
漢能創造了兩個奇跡,第一個就是花十年建設的金安橋水電站。
金安橋與漢能結緣于李河君2002年赴云南的一次考察。當時,云南的水電資源讓李河君眼前一亮,而云南省政府也迫切希望引入民間資本開發當地豐富的水利資源。雙方一拍即合,李河君當即決定開展金沙江水電項目可行性調研。隨后,他在金沙江中游規劃出了8座百萬千瓦級的水電站,總裝機容量超過2000萬千瓦,相當于1.1個三峽水電站。李河君一口氣與云南省政府簽下了其中的6座,規劃總裝機容量約1400萬千瓦,總投資約750億元。這是一個近乎異想天開的計劃,因為那時民營資本進入百萬級水電項目在中國史無前例。
這個石破天驚的水電計劃所遇到的困難,讓李河君始料未及:“當時沒人相信這是真的,他們都覺得李河君瘋了,發改委領導也不相信民企能干這個,所有的部委都批了,就發改委不同意。”發改委的擔心不無道理,畢竟大型水電站所耗費的資源對一家民營企業來說是不可想象的,葛洲壩、三峽等電站無不是傾全國之力建成。
博弈之下,“最后就給我們干了一個金安橋”。金安橋是六大水電站中資源較好的一個,其他幾大水電站的權益被分配給了華能、華電、大唐等國有電力企業,作為對李河君前期投資的補償,李河君可以部分參股其中。在云南金沙江中游水電開發有限公司中,漢能獲得了11%的股權。包括金安橋,漢能在金沙江中游水電開發項目上總共獲得約400萬千瓦的總裝機權益,這和李河君最初的規劃相比只是一個零頭。
第二個“漢能奇跡”
李河君為之驕傲的第二個“漢能奇跡”,是漢能用3年半時間成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陽能生產商,華麗轉身,戰略升級,立馬成為行業領導者。
在李河君看來,所有可再生能源中,太陽能最有可能成為未來的主導者。
劍走偏鋒的李河君,沒有選擇主流的晶硅太陽能這條路線,而選擇了薄膜太陽能這條令整個光伏業界注目的道路。李河君認為,只有像漢能這樣有超強實力的公司才能干薄膜,“薄膜太陽能行業是雙門檻,你不僅要有技術,還要有錢,能跨過幾百億的門檻。”
事實上,即便在漢能公司內部,對于兩條不同戰略路線的選擇也有過爭執。李河君至今還為當初的抉擇得意,他稱自己3年前就預見到了晶硅太陽能產業的寒冬,“我在公司2010年年會上講了,不能夠干晶硅。當時我有一個判斷,未來薄膜一定是主流,整個新能源將來都是薄膜的天下。”因為歐盟、美國的“雙反”,門檻低、產能過剩且競爭激烈的晶硅太陽能行業至今還在虧損的泥潭中掙扎。
然而,2009年,李河君初涉薄膜太陽能行業時,拋出的2000兆瓦的宏偉計劃仍是讓大家覺得仿佛回到了大躍進時代。“當時新奧王玉鎖、正泰南存輝他們都是25兆瓦的薄膜生產線,我說兩年做2000兆瓦,也就是他們的80倍。所有人都說我是瘋子,認為是不可能的事。他們說,李河君以為金安橋能干起來,這個事就可以干起來,他根本不懂,怎么可能把這件事干起來呢?”
2011年,李河君通過資本市場的運作,成為在香港上市的硅基薄膜太陽能設備制造商鉑陽太陽能(00566. HK,現已更名為漢能太陽能)的實際控制人,從而直入上游裝備制造。2013年,漢能太陽能盈利超過20億港元,目前市值已經超過300億港元。
李河君成功布局了七大光伏制造基地,完成了對全球3家技術領先公司的并購,分別是德國的索力比亞公司、美國的米亞索能公司以及全球太陽能公司。漢能并未透露收購金額,但3家公司被收購的時間恰恰處于2012年下半年至2013年上半年這一全球光伏市場的冰期,因此,“我們基本上是以抄底的價格收的”。李河君的思路是,所收購公司的技術能對接則對接,不能對接的可以存放起來,減少未來的競爭對手。
2014年3月,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技商業獎項——麻省理工學院《科技創業》“全球最具創新力企業”評選結果揭曉,漢能位列全球第23位、中國第2位,在中國企業中僅次于騰訊。
李河君將在薄膜太陽能領域取得的成功,歸結于在劍橋學習生涯帶來的全球視野,在李河君看來,具備全球視野,對中國民營企業非常重要。
房地產、網絡那么多誘惑,我們從來沒干過
李河君認為,漢能所以創造兩個奇跡,首先歸功于“踩對了點”,其次在于專注。“漢能20年只干了一件事情——清潔能源,風電、水電、太陽能之外再沒干過別的。”
而他之所以敢砸300億元在薄膜太陽能領域,也是因為專業。“要我拿300億去做房地產,我可不敢做,因為我不懂,因為行業不了解嘛。房地產、網絡那么多誘惑,我們從來沒干過。我有一個觀點,觀察一個企業能否做大,就看它是否專業,如果它什么都干,沒有主業,我不相信它能做多大。一個企業如果哪一行都干,肯定每個都很平庸,你不可能每一行都干得過別人。”
談到公司未來的規劃,李河君露出虔誠的表情:“我們非常有雄心壯志,2020年要做到萬億銷售額。我們希望漢能將來能夠像三星在韓國、蘋果和微軟在美國一樣,成為中國的代表企業之一。其實中國想變成強國,要像美國那樣,有1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漢能的理想是2020年之后,能夠給國家貢獻兩個世界500強企業。”
不過他也坦言:“對漢能來講,前景很大,但挑戰也很大,挑戰在于國際化人才、資金、市場等等。當然還有很多人質疑,但往往干大事的人,大家不信;大家都信,也往往不是什么大事。”李河君身上,依然是客家人敢想敢干的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