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來,親愛的,到媽媽這兒來,過來一點點。”在美國密爾沃基市郊外一家院子里,一位白發(fā)蒼蒼的母親每天對著一個盲人男孩這樣親切地呼喚著。這孩子已經(jīng)16歲,比母親還高一頭,但是他不能走路。母親幫他把手放到柵欄上,幫他移動腿腳,讓他顫巍巍地移動兩三步。春天的陽光照在母親布滿皺紋的臉上,她幸福地笑了。
這位母親名叫梅·李姆卡。有一天,密爾沃基市中心醫(yī)院的一位兒科專家給她打來電話,問她愿不愿意照料一個六個月大的病孩萊斯利。萊斯利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他的父母將他扔在醫(yī)院里不管了。
當了多年保育員的李姆卡盡管已經(jīng)有了五個孩子,還是接下了這個重任。從開始帶這個孩子的那天起,她就認為這個嬰兒跟別的嬰兒一樣,需要教育,需要愛撫。起初,孩子連吮吸奶頭都不會,李姆卡把奶嘴放到孩子小嘴里,自己的嘴貼著他的嘴唇,發(fā)出嘖嘖的吮吸聲,終于教會了他吸奶。她替孩子洗澡,對他輕輕地說著話,小聲地哼著歌。她就這樣年復(fù)一年地把孩子帶大了,但孩子不會哭,不會笑,不會站立。
李姆卡從來不把孩子當作累贅。在丈夫幫助下,她設(shè)計了一個兩邊帶有小環(huán)的三角皮帶,把它圍在孩子腰上。她拖著孩子一步步上臺階,讓孩子跟著學(xué)邁步。好不容易萊斯利學(xué)會了扶著東西站立,并且能摸索著邁步了。是的,他到16歲時才學(xué)會站立,但在梅·李姆卡看來,孩子的進步是驚人的,誰能想象到一個六個月大就癱瘓了的嬰兒能有今天?
有一天,一群孩子在院子外面玩,李姆卡問孩子們:“你們在干什么?”孩子們答道:“我們在做游戲。”站在柵欄旁的萊斯利突然說道:“我也在做游戲。”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說了一句完整的話,聲音雖然粗重,但能夠聽懂。有一次,李姆卡看見孩子在用食指勾動一個捆包裹的繩子。“這是什么意思?是……音樂?”于是,她在萊斯利的小屋里不停地放收音機、唱片和電視節(jié)目,讓小屋里充滿音樂的旋律。不久,她和丈夫買回一架舊鋼琴,把它放在萊斯利的房里。慈愛的母親一次又一次地把孩子的手放到琴鍵上,讓孩子去感受自己的手能夠創(chuàng)造出樂聲。
一天凌晨三點左右,李姆卡被一陣音樂聲驚醒。誰在彈奏柴可夫斯基鋼琴協(xié)奏曲的第一樂章?她推醒丈夫,問他是不是忘了關(guān)收音機。丈夫說沒有。那么這音樂聲是從哪兒來的?李姆卡從床上爬起,打開起居室的燈,看見萊斯利正坐在鋼琴旁,靈巧而自信地彈奏著。李姆卡興奮地向孩子奔過去,把他緊緊地摟在懷里,熱淚順著她的面頰流了下來。萊斯利也哭了起來,哭了很久很久,他第一次用音樂和眼淚表達了他的歡樂和痛苦。
接著,母親教會他自己上廁所,自己洗澡、刷牙。而他的鋼琴技藝也日漸嫻熟,并且又學(xué)會了唱。他的歌喉洪亮、渾厚,他是在學(xué)會流利的講話之前學(xué)會唱歌的。他能彈奏意大利歌劇中的許多名曲。
盲童萊斯利發(fā)育成長的故事不脛而走,很快傳遍美國。她覺得社交活動也許會使萊斯利進一步發(fā)展智力,使他感到自己生活在社會中。因此,她讓萊斯利在觀眾面前表演。“當我的孩子向千千萬萬觀眾演奏時,他們會得到從未有過的感受。一個像我的萊斯利這樣毫無希望的孩子,居然能長大成為一個有才能的人,這是發(fā)生在人類身上的奇跡!”李姆卡自豪地想道。而這位相貌平常,84歲高齡的老婦人,便是奇跡的創(chuàng)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