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非洲叢林到美國宇航局
為了測試人類能否在類似的太空旅行中存活,1959年,美國宇航局從非洲喀麥隆叢林抓走了200只黑猩猩,其中包括5個月大的漢姆。
美國當局又從中精挑細選出40只黑猩猩,組成特別中隊,進行為期兩年半的封閉訓練。漢姆再次入選。訓練中,漢姆的身體中被植入多個電子芯片,尾巴被割下來,被關“小黑屋”長達十幾天,被逼帶著降落傘從高空往下跳,被密閉在滾筒里不斷翻滾,被迫在完全失重狀態下生活十幾天甚至數月……漢姆的很多同伴承受不住這些折騰,或死或“瘋”,而漢姆委曲求全地活了下來。
兩年半后,乖巧聰明的漢姆被選為宇航員。1961年1月31日,漢姆乘坐火箭飛天成功,飛行時間16分39秒。3個月后,美國宇航局終于敢派遣人類宇航員了。而出色完成任務的漢姆被送進國家動物園,成了動物園吸金的招牌。之后,厄運又降臨到它的孩子們身上。孩子們四五個月大時,被美國宇航局的工作人員帶走了。
在漢姆生命的最后幾年里,這個溫馴的猩猩變得極為焦躁,常向人類吐口水。25歲時,它死于鐵籠中。
從宇航員到實驗犧牲品
美國又開始挑選新一代宇航員黑猩猩。有幾十只猩猩同時訓練,訓練強度比漢姆當時大得多,因為它們要在失重狀態和更高的空間里生活更長時間。猩猩們還接受了很多心理和特殊體能訓練,每只猩猩的平均訓練時間超過1252小時。
第二名成功進入太空的黑猩猩宇航員名叫伊諾斯,它搭乘的火箭在太空軌道中飛行了一個半小時后成功返地。而伊諾斯隨后為痢疾所困,兩個月后死亡。
在人類太空飛行的背后,其實隱藏著黑猩猩們付出的昂貴代價。由于某些訓練不得法,很多猩猩死去;很多飛行實驗失敗,黑猩猩替人粉身碎骨。
路漢娜是漢姆的大女兒,生于動物園,長于美國宇航局訓練營。1986年,它與雄性黑猩猩文森有了女兒琳達。這一家三口后來被美國宇航局租借給了一些醫學研究機構以“撈取外快”。路漢娜成了肝炎實驗的犧牲品,文森進了艾滋病實驗室。
因太空飛行技術不斷完善,用得上黑猩猩的實驗越來越少。1998年美國空軍宣布,將“除掉”居住在新墨西哥州空軍基地的143只太空黑猩猩及其后代。此外,美國政府還計劃將一些黑猩猩送去做各種病毒和醫學實驗的犧牲品。琳達和它的兒女們都在其中。
從看護中心到回歸叢林
琳達似乎知道了自己和孩子們的命運。當美國探索頻道的記者們到宇航局拍攝紀錄片時,它淚流滿面地出現在鏡頭前,憤怒地拍打著胸脯,撕心裂肺地吶喊。
一部原本旨在謳歌美國航空事業的紀錄片,琳達成了主角。有人虐待迫害這些生靈,就有人會像天使一樣保護它們。1998年,在動物學家卡羅萊·努恩的聯絡下,愛護動物的人們多次舉行抗議示威活動,希望救出這些黑猩猩。
英國生物學家、著名動物保育人士珍古德女士在叢林中跟黑猩猩一起生活了50年,她聲援了抗議活動:“其實黑猩猩有喜怒哀樂,有同情心,有幽默感,也有家庭倫理觀念,如果父母雙亡,大姐會擔起教導弟妹的責任。你看,它們的智慧與人類哪點不同?”
很多科學家都站出來講話:“現代社會,生態環境被破壞,黑猩猩們本來就無安身之地。40年前,地球上有40萬只黑猩猩,可目前只剩下不到1萬。而且黑猩猩繁育慢,從11歲才開始生育小猩猩,每4年生育一次。如果我們再不保護,它們將在地球上永遠消失……人類將越來越孤獨!”
迫于強大的輿論壓力,美國宇航局終于在1999年分批“釋放”一些黑猩猩。琳達死于回歸叢林后的第二個月,其他回到叢林的黑猩猩也相繼死亡。
原來,這些黑猩猩生于美國宇航局基地,為太空實驗的需要,出生時就做了割尾手術。它們被喂食大,大多喪失了野性,缺少野外生存的能力,回歸叢林無異于自取滅亡。
邱尼爾是琳達的孫子。2011年底,它的好運氣來了。美國政府耗資130萬美元興建了一個占地60公頃的“黑猩猩看護中心”,希望讓退役的猩猩宇航員們過上幸福寧靜的生活。在新環境里,邱尼爾漸漸融入群體,在鐵籠外的追逐中感受到了什么是自由自在。
2013年8月6日,邱尼爾與猩猩艾米的第一個孩子梵諾出生了,美國宇航局授予它“第六代猩猩宇航員”的稱號。當然,它徒有虛名,卻不受任何限制,也不再為美國宇航局或任何實驗室工作了。成年后,它將離開父母,回到祖輩們魂牽夢繞的非洲叢林獨自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