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都四圣祠北街遺留下來的民國老建筑依然在城市片區中有著自己的一席之地,新興的城市改建一方面代表了城市的快速發展和成長,另一方面也要傳承這些老建筑留下的精神。成都現代老建筑本身就是值得研究和學習的,他們的存在也為城市歷史片區的改建提供了很多設計思路和方式。
【關鍵詞】老建筑 成都歷史片區改造 構筑方式
成都首批優秀近現代建筑保護名錄共17處,按照名稱,時代,地址,所在地的劃分,分布在四圣祠北街的建筑較多,分別是四圣祠北街17號的基督教恩光堂,四圣祠北街12號的民居建筑,四圣祠北街的圣基督教教會舊樓,1907年建造的四圣祠醫院,四圣祠北街36號的民居建筑,此外還有其他12處古建筑。
這些建筑由于當時施工技術和環境的限制,基本上采用磚混結構,基督教恩光堂由于采用德國巴伐利亞式的建筑風格,內部大空間采用了拱券和飛扶壁的形式,但是巨大的拱券構架采用了現代的木質結構來代替原始歐式建筑中的磚石拱券,這樣木材良好的抗剪性能便能彌補磚石材料在這方面的不足,從而可以降低教堂主廳堂的高度,節約材料,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是十分明智和正確的選擇?,F在去參觀可以看到的內部結構基本上是1980年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后,對教堂進行整修重新修筑的結構形式,但是基本保留了原建筑的構筑形式。(圖1為內部木構拱券結構,圖2為內部連續拱券結構)
在四圣祠北街的這5處建筑中,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有以下幾點:
1.地處城市中心腹地,周邊多為有待整修的城市老居民區,保護建筑與老居民區聯系緊密,其生長周期已經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
2.除教堂等長期使用的建筑外,其他保護建筑多壞損嚴重,急需保護。
3.多是二三層中低層建筑,購住方式簡單,但是局部細節很值得當代建筑借鑒。
四圣祠北街地處武侯大街和雙林路之間的地塊,周邊的現狀是有待拆除的居民樓較多,保護建筑也在逐漸開發為創意產業基地,新建的高層建筑也基本上竣工,地塊西北方向變為成都最為繁華的核心商業區成都金融中心和春熙路購物商街,所以整個片區處于缺少活力的狀態,政府相關規劃改造保護部門也在著手進行保護和改建,在這個過程中,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老建筑其實可以帶給新的建設很多啟發。
首先,在遵循政府保護要求的情況下,可以先了解到周邊的環境,這些保留建筑本身就是一本值得參考的書目,首先,可以從保護手段來看到片區建設可能參考的建設方式:
1.建筑風格
建筑風格的構成通常通過材料選用,構筑方式,周邊環境的融合幾個方面來決定。四圣祠北街的保留建筑大多可以追溯到清朝年間,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當時西方列強妄圖把清舊中國變為殖民地的時期,大量西方傳教士把西方教義帶到這片東方的土地上,其中恩光堂就是由傳教士兼箭鏃是蘇繼賢(walter small加拿大周人駐華大使約蘇翰之父)設計監造,堂頂北端建有鐘樓,內懸合金巨鐘,此堂稱為“第一堂”。圣祠寺街36號附4很高四圣祠醫院也是民國時期興建起來的建筑。
1.1材料選用
其中承受壓力的材料的選用基本上是具有川西民居特色的青磚,磚的尺寸也是比較標準化的,這證明當時的材料工藝方面還是達到了比較成熟的水平的。其中承受剪力的梁構件還是采用了傳統的中式建筑的木構,這種方式在中國構筑歷史上已經充分證明其有效性,局部的出檐也是采用木料來實現的。
這樣的構筑方式應用廣泛,如成都水井坊博物館的建構形式就是還原了舊址廠房的形式,采用青磚和木構來進行現代方式的構筑,這樣一方面體現了時代感,也還原了水井坊原址的風貌。(圖3為水井坊博物館內部構筑形式)這樣的方式還不僅僅局限在木材和磚石的組合上,其中我們可以經常見到的黑色工字鋼和磚石的選用,鋼筋混凝土和黑色工字鋼的選用,紅磚和木構的選用(這種紅磚的采用在北方城市應用很廣泛,其他地區也有得到充分應用,例如成都東區音樂公園的設計中也用到了),紅磚和黑色工字鋼的選用。由于木構材料抗剪力度有限,只能在層數較低的二三層建筑中有較為常見的應用,考慮到安全需求,現在大多數的建筑改造重建方案大多采用黑色鋼架來構筑。
圖3
1.2構筑方式
1.2.1橫砌和豎砌
這些民國老建筑的構筑方式是很值得玩味和研究的,也可以為城市歷史城區保護的構筑方式提供很多借鑒。其中,磚石的構筑方式是很值得研究的一個方面。最基本的砌筑方式是橫砌和豎砌,橫砌是建筑墻面圍護結構砌筑采用的最廣泛的方式,這取決于磚石材料本身良好的抗壓性能。豎砌的方式通常用在門窗過梁的砌筑上,這樣可以有效的把剪力通過傾斜豎砌的方式分擔給周圍橫砌的磚石上,這樣做的主要原因也是充分利用磚石的抗壓性能,但是這種傾斜豎砌的方式本身帶來了形式上的美感,讓建筑的立面自然而然有了豐富的變化,根據門窗尺寸的大小不同,豎砌時磚石采用傾斜的角度也是有差別,視覺上也會帶來有韻律的美感。
1.2.2浮雕式砌筑
浮雕式砌筑不作為結構上的受力或者局部作為結構上的受力,本身就是為了美觀和豐富建筑里面形式的。這些浮雕式的砌筑通常在煙囪,墻壁,柱壁上作一些小的磚石排列方式的變化,便可以達到構成雕花浮雕的效果,展現出來的形態也是豐富多彩,變化各異。在當時材料和施工技術都受到制約的時候采用這種方式是迫不得已和機智創新,在現在看來可以為建筑增添一絲復古情懷和民國的風韻。
2.片區規劃
2.1高度限制
老建筑的層數大多是二三層,恩光堂的高度也不超過30米,所以在這樣的一種環境下,歷史建筑的保護必然對片區建筑的高度是有要求的,但現實的情況往往沒有說起來這樣簡單,涉及到政府規劃,片區整改等方方面面,但是這種底層的建筑方式的確可以為居民提供最為舒適的街道比例,創造良好的居民生活環境。
2.2土地開發
成都文殊院,大慈寺保護片區之所以可以大興土木的建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土地的性質所致,這些片區一方面可以保留原來的歷史文化古跡,;另一方面有很大程度上的商業開發,文殊院內有較多的茶館消費和小吃購物店,現在正在建設的大慈寺綜合片區也是開發土地的商業價值,通過商鋪來調動整個場地的活力。
四圣祠北街有著充分的地理優勢,但是也有的局限性就是居民區的數量占有很大比例,居住人口也是老年中年偏多,這樣土地開發方式為商業必然不妥,但是依托宗教,養老,社會公益,醫療保障等方面的產業是這里迫切需要的,所以歷史保護片區應該有其賴以依托的相關盈利性產業,這樣整個片區才能相對有活力,保護建筑也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下得到更好的保護,更多資金的投入,那些急需修繕的老建筑也可以得到必要的資金支持。
綜上所述,城市老建筑的保護方法需要在老建筑本身的特性中去尋找,從最簡單的材料到建筑到使用的人群,都是和老建筑簡歷密切關系的因素,只有處理好這些關系,新的街區改在和建設才能從老建筑中汲取更多靈感和啟示,老建筑的遺留和保護也才能顯得有意義,成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參考文獻:
《成都市優秀近現代建筑的保護》作者:何兵,李磊
《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作者:王文佳 徐加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