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地資源緊缺,丘陵地區開發成為必然趨勢,而丘陵地區住區規劃方法研究也日趨重要。本文以南寧恒大蘋果園為例,通過對丘陵地區的地形分析,豎向規劃與地形關聯分析、路網、建筑設計方法等,提出區別于平原地區的丘陵地區住區規劃設計方法。
【關鍵詞】丘陵;住區規劃;地形;建筑
前言:
在大力推進城鎮化的背景下,作為城市開發建設的一個子項,住區開發面臨土地資源日益緊缺的問題。新形勢下,丘陵地區住區規劃擴展了居住用地的選擇范圍,為從有限的建設用地中增加居住用地的絕對量提供了可能,有助于緩解當下國內住房緊張的局勢,打破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而建筑技術的發展,為住區規劃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時期。從單一關注平整土地的設計逐漸重視對非理想土地的豎向處理,并以融入、利用環境,提高生活品質為原則代替傳統的單純改造環境模式。
1.丘陵地區地形基本認識
丘陵一般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高低起伏、坡度較緩,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的地形。坡度一般較緩,切割破碎,無一定方向,一般沒有明顯的脈絡。區別于平原地區的開發,丘陵地區受本身高程變化的影響,豎向處理也相對復雜。
1.1.丘陵地區地形地貌條件特點:地質不穩定,地形復雜
丘陵地區主要是由小型山脈的風化、不穩定山坡的滑動和下沉、風造成的堆積、冰川積成的堆積、植被造成的堆積、河流造成的侵蝕、火山和地震、史前隕石等自然形成,這些經侵蝕、風化、堆積形成的土層多為火山巖、沉積巖等疏松的不穩定結構。由于丘陵多為受侵蝕、堆積形成,地表多被切割成形態各異的零碎地域,缺乏連貫性。
1.2.恒大蘋果園地形分析
恒大蘋果園居住區占地面積73.75公頃,區位于邕江v級階地剝蝕形成的丘陵區,絕對高程最高點130米,最低點80米,高差達50米。地形坡度一般為15—20°,局部山體坡度較大,最大達30°,且坡面不完整。建設用地植被呈次生林相,主要植被有松樹、桉樹、低矮灌木和部分果林。
根據地形地貌及工程地質特征可將場地劃分為3個工程地質分區,A區為殘坡積土覆蓋較厚斜坡區,B區為水體稻田覆蓋低洼區,C區為殘坡積土覆蓋較薄斜坡區??辈焐疃葍葓龅赝?、巖層主要有第四系淤泥、耕植土、坡積土、殘積土、殘坡積土及第三系風化巖。
2.丘陵地區住區的地形設計
丘陵地區地形整理是整個豎向設計的前提和重點,復雜的地形需要經過必要的技術改造以承接后期施工的開展?;镜牡匦握戆▽ΜF場的地面進行填、挖、堆筑等,一般是為了將基地改造為適宜項目建設的平地。但在丘陵地區,除了構筑平地外,還有其他更適宜的方案,即沿山體紋理和走向,改造成相對緩和的地形。這種改造并不是徹底平整場地,而是允許地面出現臺階狀、錯位以及部分傾斜等可能,將建筑與經過部分改造的地形自然融合,既迎合時下自然生態型住區的發展趨勢,又能降低施工的難度。
在恒大蘋果園項目中,山體與河流基本保留原貌,大部分基地僅作加固和基礎處理,建筑物以此為基礎進行空間布局,設計建筑形態,并采用跨搭、懸挑、臺階等接地形式方式對接建筑與基地,以實現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共生共享。
3.丘陵地區住區的路網設計
在丘陵地區內,地形對路網設計的布局起到直接的影響,道路走向和線型應綜合考慮地形特點。由于受地質的不穩定性和地形的復雜性的影響,考慮實際施工的難度和經濟性,路網設計往往偏離中規中矩的棋盤狀,而是隨地形的變化呈現特定的形態。
3.1.路網組織形式
在恒大蘋果園項目中,道路車行系統在研究基地現狀的基礎上,采用環形路網結構,分為一級路網、二級路網和組團級路網系統。各級路網系統依山形布局,分級明確,盡量避免不必要的過境交通干擾。在有效的提供了分區分流的交通組織,減少道路面積。
當地形較陡時,多采用盤旋道路以減少道路的坡度和道路的土石方,而縱向采用梯道以減少步行路程??紤]基地坡面不完整等因素,除主干道采用二塊板形式外,其他道路盡量控制路寬,設計為一塊板形式。
以山體紋理為自然劃分,依山形布局的路網結構,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同區域間的可達性,但從另一個角度來審視,卻能通過避開對不良土地整理產生的高額費用和復雜施工有效提升經濟效益,同時也避免了對原始地貌的大肆破壞,亦是構建友好人居環境重要保證。
3.2.路網組織對空間布局的影響
路網設計作為住區規劃中重要組成部分,對住區空間布局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路網如同住區的經絡,是地上構筑物的分布界限,是組織住區各項活動的脈絡,是景觀布局的依托,同時也是構建和諧人居環境、聯系鄰里關系的重要紐帶。
在項目中,一級路網為主框架,串接幾大組團;二級路網為各組團內部聯系道路,組織組團肌理??傮w規劃布局上結合山地以“錦繡風華”、“東方詩韻”、“金色陽光”和“翠堤春曉”四大居住組團來體現,環形道路網依山勢呈立體上升,將建筑統帥在一個個“蘋果”中。充分利用中心低洼較平緩的用地形成東方街、西方街兩條大型商業帶,并將商業開放空間與中心綠地形成交接、延續;沿居住區內的水系布置學校、運動設施及高檔別墅,讓建筑與環境達到充分的融合。
4.丘陵地區住區的建筑布局
在丘陵地區住區規劃中,建筑物除了遵循沿已規劃路網進行安排的原則,還應減少對周圍地勢的破壞和改造,盡量順應山地的坡度、走勢等因素安排,做到“依山而建”。一般要求建筑物的長邊盡可能順等高線布置,力爭只是局部改變建筑物周圍的自然地形,而不要過分改變現狀等高線的分布規律。以此減少土方工程量、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以及創建友好的人居環境。
4.1.建筑形態
在本項目中,建筑的體態形式有低層、多層、高層住宅,包括新聯體別墅、躍層的多層和高層住宅,不同戶型組合成不同的樓體形式,目的是為了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居住環境及空間。單棟建筑設計充分體現山地建筑的特色,或平行或垂直于等高線排布,從建筑、山體、等高線、道路、綜合管線、環境綠化等方面綜合考慮,創造理想的人居空間。
4.2.建筑處理方法
(1)提高勒腳法:適用于緩坡、中坡坡地,宜于垂直等高線布置的小于8%的坡地上,或平行等高線布置于坡度小于10%~15%的坡地上;
(2)筑臺法:適用于平坡、緩坡坡地,可使建筑物垂直等高線布置在坡度小于10%的坡地上,或平行等高線布置于坡度小于12%~20%的坡地上;
(3)跌落法:建筑物垂直等高線布置時,以建筑的單元或開間為單位,順坡勢處理成分段的臺階式布置形式,以節約土方工程量,跌落高差和跌落間距可隨地形不同進行調整,可適宜一般坡度(如4%~8%)的地形;
(4)錯層法:將建筑相同層設計成不同標高,利用雙跑樓梯平臺使建筑沿縱軸或橫軸錯開半層高度,可垂直等高線布置在坡度為12%~18%的坡地上,或平行等高線布置于坡度為15%~25%的坡地上;
(5)掉層法:將建筑物的基地作為臺階狀,使臺階高差等一層或者數層的層高,沿等高線分層組織道路時,兩條不同高差的道路之間的建筑可用掉層法。用于中坡、陡坡坡地,可垂直等高線布置在坡度為20-35%的坡地上,或平行等高線布置于坡度為45-65%的坡地上;
(6)分層入口法:利用地形的高低變化,為方便并滿足建筑不同使用功能,可分別在不同層數的高度上設置出入口,適用于陡坡、急坡坡地。
利用以上多種方法,結合實際,進行靈活設計,產生不同的空間,在這些次空間里,人們不僅可以享受大自然美景的賞賜,更為巧奪天工的人居環境,處理方面更添加了人性化,集功能、適用、美觀、簡潔于一體。戶外平臺及陽臺的特殊處理手法,使業主既解決了戶外曬衣的功能,亦解決了空調機位的安置。在景觀享受上既領略了戶外的庭園風光,同時又可欣賞到青山綠水。
5.結語
丘陵地區住區建設日趨常見,其規劃設計也面臨著越來越多樣化的問題,圍繞尊重地形、保護自然的原則,探討地形處理、路網組織、建筑布局等各項問題的解決方法和技術手段,對今后丘陵地區住區建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胡潔,吳宜夏,呂璐珊.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豎向規劃設計[J].中國園林,2006:8-11
[2] 李楠. 場地與建筑設計——豎向設計[J].工程建設與管理:211,217
[3] 城市用地豎向規劃規范CJJ83- 99[S]
[4] 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S] 規劃. 建筑ISBN7 - 80177 -172- 9/ TU.089 中國計劃出版社,2003
[5] 周麗萍,程鐵.從長陽新村東區談豎向設計[J].當代建筑,2000 3:31
[6] 張凌.山地別墅的豎向處理實例[J].福建建筑,2005(5、6):44-45
[7] 李澤新.山地城市小康住宅區道路建設特點[J].城市規劃,1998(3)
[8] 洪艷,徐雷.山地建筑單體的形態設計探討[J].華中建筑,2007 2(25):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