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與道路、景觀等等共同構成了城市空間環境。伴隨現代城市的迅速發展,人們的審美需求逐步提高。建筑設計不僅僅要在一般層面解決經濟條件、自然條件、設備功能、維護管理、施工方法等現實的矛盾,滿足人的基本生活與生產需要;而且要站在在更高的層面,挖掘出建筑與城市規劃在功能、空間、文化方面的一致性,滿足人們對美、秩序、交流、協調等精神層次的需要。
關鍵詞:氣象監測災害預警中心 建筑與規劃設計 協調 審美 莫比斯環
1.項目概況
珠三角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中心工程選址于廣州市天河區東莞莊路以東,地塊毗鄰華南理工大學和華南農業大學,用地面積約63658㎡,建筑面積35300㎡,限高為40米。場地現狀較為平整,現有業務辦公樓、觀測場、住宅樓等建筑物。
預警中心根據中國氣象局統一規劃,包括珠江三角洲氣象災害預警和國家南海海洋氣象災害預警兩大功能,是綜合監測資料收集應用、提高預測預警能力和完善公共氣象服務的基礎。項目建成后將形成高效氣象防災減災預警指揮平臺,實現對多種災害預警防御的統一協調、指揮和調度,顯著提高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綜合防災減災管理水平,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2.條件分析
2.1場地環境:
項目地塊為不規則多邊形,四周有市政的曲折道路環繞,城市空間轉折點較多,場地整體環境較為雜亂。項目建成后將會極大的影響該處的城市形象。如何創造簡潔、高效、與環境協調的建筑設計形象成為設計的重要環節。
2.2設計功能:
因災害應急需要協調的部門較多,氣象監測設備體積也大小參差不一,故該項目的使用功能相當復雜,空間類型種類繁多,需統一協調布局。歸納為無柱高大空間、有柱高大空間、無柱低大空間、有柱低大空間、標準辦公空間等幾類。
2.3交通流線:
設備房為該項目的主要組成部分,因設備尺度較大,導致建筑物的水平交通流線較長。設計需盡力縮短交通流線,同時創造利于部門間共享與交流的交通核心,成為為確保高效率應急指揮協調的關鍵。
3、設計協調
從項目的條件分析入手,可以發現設計與城市規劃的協調點就是建筑的表皮。通過建筑表皮的圍合,形成建筑室內空間的同時也生成了外部的城市空間。這內外兩個空間之間的關系恰如“莫比斯環”。
莫比斯環是一種沒有內外之分的空間劃分,正面之中有反面,反面之中有正面,正反兩者互為轉換,為一條平面無限循環曲線。這也正如大自然的氣候變化,生生不息,永恒變化,循環不止。蘊含了中國古代哲學中的施法自然,不施斧琢,天衣無縫,體現了中國審美中崇尚的樸素、自然、流暢、莊正、舒展等等傾向。
以莫比斯環為啟發,本項目的設計整合了建筑與城市規劃二者的訴求,從現實條件出發、以高層次的審美為追求,在二者之間找到內外兼修、彼此兼顧、平衡協調的設計方案。
4、設計方案
方案設計通過一條同時契合場地環境需要與內部空間需要的無限循環的曲線展開,在化解建筑內部矛盾的同時,恰當的處理了城市空間與景觀。設計要點如下:
莫比斯環
1、盡量保護原地貌,減少土方開挖。
2、根據功能劃分,建筑被分為三個舒展的肢翼,三個體量切合了城市道路節點,創造出收放自如、開合有序的外部景觀空間。
3、建筑外形由單一橫線條及透明玻璃幕墻構成,秩序井然、氣勢莊重,性格開揚,作風明朗。
4、建筑三個肢翼聚合一處即形成豎向交通核心,有力的組織起內部各異空間,水平天橋巧妙解決了不同層高間的過渡轉換。
5、交通核心四周做貫通上下的大中庭處理,形成信息共享與視線交融的空間。
6、利用大小中庭拔風效果,在氣候相對適宜的時候,自主產生內部氣流流動,減少能耗。同時中庭玻璃使用顏色較深的光電玻璃,提供一部分建筑物內部的必須照明能源,如樓梯,衛生間,地下室。
5.結語
建筑與城市是一致性關系,設計之初就要做全面、整體的考量,設計時要做整合性的設計,不能顧此失彼。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沒有單一方面的成功或失敗,二者只有共贏、共生。在發迅速的中國城市建設中,建筑設計應該與城市發展同步,最求更高層次的審美和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