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市是農業大市,要建設高標準農田水利,便于中低產田的土地治理、發展現代農業,首先要解決農田的用水困境,建立一個完善的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體系是目前農田用水的勢必要求。從多方面綜合開展工作,不同區域不同方案,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項目在為農業現代化打基礎、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方面的特色和亮點,探討高標準農田水利對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從多方面籌集資金,大力發展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的基礎建設。同時從上至下,屏棄不合理體制,抓好項目建設和管理,必將促進我市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關鍵詞:高標準農田水利,成效,制約因素,政策建議
引言:
通過總結多年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管理工作以及對已建項目資料整理分析等方式,對我市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進行全面摸底,并對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進行典型分析,指出了全市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的成效經驗和制約因素,針對性地提出了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的指導意見和政策建議。
一、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的意義
目前,我市耕地資源緊缺、質量不斷下降、農田水利設施老化等一系列問題。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耕地面積逐步減少的趨勢不可逆轉;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土壤肥力下降,農田有機質含量下降的比例占53%;農田水利設施老化,目前全市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大多數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興建的,大量農田水利設施老化、失修,導致灌溉效益、抗災能力不斷下降。
因此,推進我市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是緩解我市耕地資源緊張矛盾,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的有效途經,也是加快我市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環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二、高標準農田水利的建設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現代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主要是通過土地整理等方法,對農田進行土地平整和田間水利設施、田間道路等設施建設,達到 “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機能進、物能運、土肥沃、產出高”的高產穩產標準化農田。
開平市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項目建設呈現四個顯著特點:
一是市鎮村三級高度重視,上下聯動,領導重視,農民群眾實施項目的積極性高。市委、市政府始終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多年來,“三農”建設項目的地方配套資金全部依時,足額配套到位,實施效果明顯。 干部、群眾熱切期盼項目的開發實施,積極性高,百分百的群眾同意建設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并保證提供項目建設的一切便利條件。
二是田間工程布局集中連片,方田骨架基本形成,整體形象好。以“土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林網建設適宜、科技先進適用、優質高產高效”為建設高標準農田水利的總體目標。打造田間工程布局集中連片,方田骨架基本形成,整體形象好的高標準農田水利“樣板”。
三是加強田間基礎設施建設,排灌設施和機耕路建設標準高、質量好。按照“渠相連、路相通”的要求,并制定嚴格的工程建設標準和項目管理制度以及建設專項資金管理制度,確保建設高標準、好質量的田間基礎設施、排灌設施和機耕路。
四是項目區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效益明顯。通過科學規劃,引導發展,全市農作物品種結構不斷優化,區域布局趨于合理,并向規模化、效益化、特色化的方向發展。
三、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面臨的制約因素
當前,我市農業現代化建設仍然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未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迫在眉睫。然而,農業基礎薄弱成為現代化建設的制約瓶頸。我市目前由于財政投入不足,農田基礎設施老化失修,全市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只有62%,農田灌溉水的利用系數僅為 0.3-0.4,50%以上農田是中低產田。
隨著我市農業的快速發展和隨之涌現出的新需求,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暴露出一系列需要解決的問題,如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存在區域差異問題、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問題等等。因此,為了全面推進現代標準農田建設,著力提高耕地質量水平和產出能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必須結合我市基本農田建設的實際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不斷優化和完善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制度和機制,才能適應我市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發展要求。
四、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的政策建議
(一)建立完善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體制
首先要統一思想認識,明確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我市發展現代農業的一項宏偉工程;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政策,建立穩定增長的開發投入機制,市財政加大投入,將農業綜合開發配套資金和事業費列入財政年度預算,保證足額配套和工作所需,引導激勵農民自覺自愿地增加現代標準農田建設投入,同時可以研究與各大金融機構、省中小企業擔保基金等機構的合作,形成多種政策綜合利用,吸引融資的投入新機制,進一步拓寬資金來源渠道。
其次要加大統籌、協調、監管力度,進一步科學化、精細化其體制和機制。要注重因地制宜,科學地制定針對性強的開發模式和建設體制,如制定不同區域畝投資標準和分區域的單個項目區治理面積,對不同區域實行區別對待和分類指導,促進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全面均衡的發展。
(二)優化高標準建設的內容,提高建設標準
根據不同區域的地形地貌和經濟農業產業發展水平,因地制宜選擇開發創新模式,促進全市經濟均衡發展。堅持“雪中送炭”的原則,以解決制約山區農業發展最迫切、最突出的灌溉、機耕道路問題。對不同區域實行不同的畝投資標準,區別對待和分類指導,進一步推進項目建設系統化、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管理,加快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的全面和均衡發展。
現代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按“統一規劃、分步實施、部門管理、項目運作”的原則,由各職能部門具體組織實施,共同推進。應考慮到不同區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制宜,制定分區域的單個項目區治理面積,將各個項目治理面積的標準和目標落實到不同區域,加大統籌、協調、監管力度,形成責任明確、監管有力、協調高效的工作機制。
五、積極探索加快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的有效途徑
深化涉農資金整合和強化涉農資金管理是做好新形勢下財政支農工作的迫切需要,對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保證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到位、加快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和推進農業農村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進一步完善引進業主、推進標準化、規模化生產的保障機制,建立健全農業項目和資金管理辦法,確保項目資金安全高效運行。首先要統一領導,綜合協調財政涉農資金整合工作,形成合力集中財力辦大事;二要加強項目前期工作,從預算編制源頭,抓好資金整合,實現整合歸并農口部門預算專項資金,將不同層面、不同渠道的涉農資金捆綁起來,統籌使用;三要致力于科技推廣和技術支撐,提高現代標準農田的建設水平及工程效益,確保資金的運轉和收益效率;四要加強部門協作,堅持相互配合、統籌兼顧,并制定涉農資金整合的規劃和計劃,明確涉農資金整合安排的領域和項目等;五要同時注重推行以財政資金為引導,積極引導社會投入,鼓勵整合其他支農資金,拓寬支農資金投入渠道,強化支農資金整合;六要運用明確管理職責、強化資金監管,各級政府或管理部門與項目單位明確管理責任,分工落實、相互協作,并建立多層次、多方位、多形式的監督管理機制,切實發揮財政支農資金的最大效益,加快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的進程。